• 海那边服务热线电话:
  • 深圳: 0755-86938380(客户服务)
    地址: 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9819号深铁金融科技大厦19A层
  • 北京: 010-85951808(客户服务)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SOHO 2期C座 C3-3
  • 上海: 020-85951808(客户服务)
    地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501号国华人寿大厦301室
  • 杭州: 0571-88016401(客户服务)
    地址: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工路18号世贸丽晶城欧美中心D区1005室
  • 蒙特利尔老冯 2015-12-21  
    COFI,是我们打开法语大门,打开当地文化及生活知识大门的第一把钥匙,在这里,我们也结交了新同学,新朋友。每天的学习生活使我们倍感充实,同学们的定期小聚也使我们不再寂寞。尤其是每个月当我们收到政府汇给我们的500加元的支票时,心里更觉踏实,生活也有了着落。当然,如果有人旷课了,政府的钱还要相应地扣除,于是,我们无论刮风下雨,有事生病,认真学习,从不旷课。因为我们的学习有了“动力”! 十年过去了,现在的COFI课程还在继续,每月的补助还是500加元,但含金量已远远不如从前了,有时我还暗自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候,岂不知现在的中国新移民有钱了,跟本不在乎那三百五百的,许多人跟本就不上什么COFI,而是选择为期短,实用性强的“小生意”班,登陆几个月后便去买生意去了!>>更多专栏链接<<【老冯专栏】移民,就那么回事儿 [1] [2] [3] [4] [5] [6] [7] [9] [10] [11]
  • 蒙特利尔老冯 2015-12-21  
    再有,就是逼你张口说话。中国人学外语多是哑巴外语,在COFI课上,老师上课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讲解、提问、回答、纠正的过程,每个人必须听,必须说,一个也跑不掉。时不时的老师还出个题目让每个人站在前面讲一讲,更有甚者,布置的作业经常是几人一组回家看电视剧,然后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当着大家的面表演出来。在这里,死抠语法没多大用,重要的是你要能听得懂,你要能说得出口。还有,我们的法语课也不只局限于课堂,八个月中,我们参观了蒙特利尔历史博物馆,参加了蒙特利尔一日游,学校还组织我们去了一趟魁北克城,另外,电脑室、音像室、电教馆、图书馆也都是我们频繁出入的教学场所,所以等到八个月的课程结束时,不知不觉地我已经能够用法语应付日常的生活了!
  • 蒙特利尔老冯 2015-12-21  
    除了结识了最早的一些朋友外,最受益的还是学习法语了。 不得不承认COFI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有着许多非常独特之处。首先,是用法语教法语。不管你是不是有基础,能不能听懂一句半句,老师在课堂上自始至终只用法语讲课,听不懂,用法语解释,再听不懂,就用动作比划,还是听不懂,老师也不管,慢慢感觉吧。比如,老师进教室跟同学们打招呼,开始时我们听不懂,老师天天重复也就懂了,再比如老师讲到上下的“上”字时,我们听不懂,他就用手向上比划,还是不懂,他就找个椅子,站上去,你有点懂,又不太懂,是“上”?是“登”?亦或是“站”?  这种教学方法在开始时弄得我们人人头发沉,脑发僵,整日懵懵懂懂,似是而非,可久而久之,我们开始能捋出个头绪了,慢慢地能听懂了,会说了,强化起了作用,效果还真不错。 其次,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COFI课,没有教材,讲的内容也非常实用,就是学说话。比如,今天的话题是“吃” 老师便发给同学几张活页纸,上面画着各种水果以及鸡鸭鱼肉,下面配上法语单词,课堂上大家就以此展开话题,练习说话。有一天,老师甚至会发给我们每人几块钱,“逼着”我们去学校的咖啡厅里买咖啡,说清说不清,买的对不对都无所谓,全当练习口语了。有时老师还会让同学们带些各自国家的特色菜肴到教室聚餐,但有个条件,每人必须用法语讲述一下所带的菜肴的烹饪过程及口味特色等等。
  • 蒙特利尔老冯 2015-12-21  
    “COFI班”大多设在社区、学院、甚至大学校园里,其分布也遍及魁北克的各个主要城市,蒙特利尔的COFI班更是散落在市区的各个角落。我因为被认为英语不错(法语和英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据说有几千个单词在拼写上完全一样,所以英语基础好,学法语也会容易些)被分到了设在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校内的“快班”,学期只有八个月。COFI纯粹是小班上课,每个班有大约十几个学生,在教室里,桌椅通常被摆成一个U形,同学们倚U而坐,老师则时而站在U字母的上方开口处,时而进入U中。师生零距离接触,教学效果非常好。我们班有十几个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有伊朗的、叙利亚的、巴基斯坦的、阿尔巴尼亚的、罗马尼亚的、还有韩国的、俄罗斯的,当然还是中国学生稍多一些有六个。由于都是刚刚登陆不久的新移民大家相处的非常融洽,尤其是中国同学经常隔三差五的小聚一下,几乎日后都成为了好朋友。由于我们的COFI点儿设在魁北克大学,所以大学的一切设施我们都可以分享。记得我和罗马尼亚来的色列盖和阿尔巴尼亚移民诺瑞丁三个人几乎每天下课都会跑到体育馆去游泳、打羽毛球、乒乓球。每当玩的开心的时候,诺瑞丁总是跟我们说,现在得好好玩,毕业了,工作了可能就没这么多时间和机会了!    还真叫他说着了,结束了COFI课程,我上了魁北克大学学习法语,色列盖去蒙特利尔大学习兽医,诺瑞丁去了魁北克市找了份工作,我们三人便很少见面了,后来偶而打打电话,再后来更是失去了联系。
  • 蒙特利尔老冯 2015-12-17  
    同意,经历就是一种财富
    经历了那么多,也算是人生的一种阅历,对于很多新移民来说,却是一种宝贵的经验祝福老冯
  • 蒙特利尔老冯 2015-12-17  
    应该是加航国航共享 || 回复蒙特利尔老冯:其它航空公司都没有
    国内航班晚点是常事,那加航有蒙特利尔直达北京的吗?
  • 蒙特利尔老冯 2015-12-17  
    谢谢帮忙回复 || 回复小7:他是东北人~
    老冯是北京人???一般转机,不论国际航班还是国内航班,宁愿在温暖的南方,也不愿在经常迟到晚点的北方,真的很适用
  • 蒙特利尔老冯 2015-12-17  
    加拿大,大家拿,拿大家,看人这名字,就能拿点啥。哈哈。
    我也有“大家拿”的思想。可惜这边没发东西的!
  • 蒙特利尔老冯 2015-12-17  
    赞同,心态很重要。
    移民生活,真就那么回事,呵呵,不必那么向往,不必那么期待,成则来,没来成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心态好,在哪生活都可以快乐、幸福…… 我这是不是有点吃着葡萄就说葡萄真不酸呀,呵呵
  • 蒙特利尔老冯 2015-12-17  
    是这么会事儿!
    节日聚会,可以让我们在异国生活不在孤单!
  • 蒙特利尔老冯 2015-12-17  
    第二年的圣诞节,我又陪着孩子、夫人去了一次市政厅。孩子和圣诞老人合了影,也领到了圣诞礼物,还品尝了各种西式糕点,玩得非常开心。最后,我们全家又和新任市长汤布利先生合影留念。再后来,每年的圣诞节我们都会和朋友们欢聚一堂,也就没有时间去市政厅陪领导们去了。  我一直幻想着如果有一天我当上了什么大老板,在国内有个大办公室,就把我与两位市长的合照高高地悬挂在我的老板台后面墙上的正中央,炫耀一番。每当有人问起,我就省略了什么排队等候,什么免费提供食物等环节,而是简单地说:我们是朋友。可惜一直没有这个机会,这两张照片一直默默地被我夹在相册里,后来倒也派上过用场,我的一个朋友要移民魁北克,我给他出了个朋友关系证明(据说可以加分),并把我和市长的合照借给了他。面试过程当中签证官问朋友:你们要去在蒙特利尔,在那儿有朋友吗?朋友回答:有哇,他们在那儿做生意,生活的不错。说完及时拿出我们全家和市长的合影。。。 当然我的朋友从语言到专业都很优秀,朋友关系证明、与市长先生的合照等等说不上是雪中送炭,或许也只能起到个锦上添花的作用吧!>>更多专栏链接<<【老冯专栏】移民,就那么回事儿 [1] [2] [3] [4] [5] [6] [8] [9] [10] [11]
  • 蒙特利尔老冯 2015-12-17  
    对于来自于官本位的中国大陆的移民来说,我们自然还是对同蒙特利尔时任市长合影留念颇感兴趣,四处走走后,便随着人流排起了长队。大约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排到了我,我走上前去,市长皮埃尔.布克伸出双手,问了声:你好!我“受宠若惊”,也连忙向他问好,然后我们并肩合影留念。照完像,我等在一边,一两分钟后,工作人员取出一次成像的照片,递给市长,市长在上面认真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再递给我,然后再站过去等待下一位客人。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和市长大人单独合影拍照,甚觉荣幸。后来才知道,在加拿大这纯属小事一桩,别说是市长,普通百姓就是想和加拿大总理哈柏先生合影留念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 蒙特利尔老冯 2015-12-17  
    第一个圣诞节,礼物没有拿到,节还是过上了。圣诞节休息,不用做工。孤家寡人的我正在家里发愁这个节过不过,怎么过之际,朋友打来电话。说是圣诞节晚上,蒙特利尔市政厅有圣诞庆祝活动,有吃的,有演出,好像还可以和市长见见面,最重要的是免费入场。在国内,市政府的大门可不是普通老百姓说进就能进去的地方,找谁?干嘛?证件!不问个底儿掉门卫是不会让你进去的,市长大人就更不是什么人想见就能见到的。到了加拿大,有这么个机会当然是好事,不能错过。闲着也是闲着,去看看西洋景。市政厅位于蒙特利尔的著名观光风景区--“老港”,是一座庄重、典雅的欧式建筑大楼。因为是圣诞节,大楼的四周布满了一串串的装饰彩灯,在夜晚,此起彼伏地闪烁着,而大楼正中央悬挂着的一个巨大的圣诞花环更是招摇地大放光芒。这里没有围墙,也没有卫士站岗。走上台阶,推开大门,两边西装革履的工作人员彬彬有礼,笑容可掬地和每个到来的客人打招呼,并互祝圣诞快乐。抬眼望去,大厅里灯火辉煌,热闹非凡。一楼分为三大部分,进门左边,人们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等着和市长合影留念。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蒙特利尔的市长每年的圣诞节都要到市政厅与民同乐,并且与民拍照留念。右边有一个小小的舞台和座位不多的观众席,舞台上,一位男士正在引吭高歌,观众们也在拍掌附和。再往里走又是一个大厅,只见,圣诞老人端坐正中,旁边多了一位美丽慈祥的中世纪妇女。没听说过圣诞老人有过家室呀?也不知她是何方神圣。同样地,这里也有许多人在排队等待和圣诞老人以及“圣诞老妇”合影留念,只是队伍中更多的是等待领取礼物的孩子们。另外,在宽阔明亮的地下一层,还设有一个面积较大的自助式的晚宴大厅,桌子上摆着各式点心,糖果,还有咖啡、饮料等等,人们可以不必拘谨,随意享用。
  • 蒙特利尔老冯 2015-12-17  
    当时是,第二年就把老婆孩子接过来了 || 回复猫猫可涵:楼主是一个人去的么?
    我“打的”从机场到了那个办公室。顺便说一句,我的学生的先生,在蒙特利尔有个不错的工作,还在外租了个房子,雇了几个中国人,像模像样地开了个移民公司,我到达蒙特利尔的第一站就是那个公司。工作人员告诉我,我的学生正在开会要晚一些再来接我,我就在那儿等着,虽说又饿又累,但毕竟安全到达,想着一会儿学生就会来接我,就可以好好吃顿饭了,便耐心等候。 两个小时后,我的学生来了,很忙的样子,寒暄过后,开车带我来到了她事先给我租好的住处。房东不在,没有钥匙开门,我便在隔壁同样刚来几天的另一个新移民家等候,我的学生便开车回去了。她好像是刚生了小孩,家里也忙。我又累又饿,加上时差反应,开始头晕眼花,似乎有点儿站不住了。我在心里提醒自己,坚持住,坚持住,你刚来,还没办医疗卡,还没安顿好,不能倒下,决不能倒下。天色已晚,不知道我是在哪儿,也不知道在哪儿可以买吃的,加上要等房东,也走不开,就掏出一包我当时嘲笑妻子,妻子坚持塞给我的方便面,借用邻居的锅煮了,吃了。 又是两个小时过去,房东来了,打开我的房门,里面乱七八糟的,根本没有收拾,他要给我打扫一下,我摆了摆手说不用了。从国内出发到现在,近48个小时没好好吃饭,没好好睡觉,加上时差的作用,我实在太累了,把杂物往四周一挪,地中间腾出一块地方,铺上带来的被褥,倒头便睡。>>更多专栏链接<<【老冯专栏】移民,就那么回事儿 [1] [2] [4] [5] [6] [7] [8] [9] [10] [11]
  • 蒙特利尔老冯 2015-12-16  
    总体说来,在老外的工厂,老板与员工的关系好像只是分工不同,工人只要干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一般老板不会对你吆五喝六,也不会提出过分要求,而许多中国老板就会感觉他是你的老板,也是你的主人,说点儿难听的话是免不了的,提出些过分要求的事也时有发生。比如我的一个朋友给一家便利店打工,本来是收款,可老板经常要他在上班的路上给他买些大超市打折的商品,这等于是让他工作之余替他上货了。还有,我们中国人总认为老板的秘书也是老板的私人生活助理,可以为老板做一切事情,其实发达国家的大老板和秘书的关系同样是工作关系,秘书可以按老板的要求打印一份材料,也可以对老板提出帮助打饭的要求说不。 虽然打过几份工,但做的时间都不长,并且后来我上了学也有了收入,学习为主,打工为辅,也就没有什么压力了。回头看看,打工的苦和累大都源于自身,刚来时,身在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行,加上在国内从没干过体力工作,心里总是有些紧张,生怕做不好,所以总是拼命干。还有,由于语言差,信息少,加上没有车,使明明有身份,可以光明正大找工作的新移民偏偏打着受人欺负,没有保障的“黑工”,想想看也算是自找苦吃吧。 >>更多专栏链接<<【老冯专栏】移民,就那么回事儿 [1] [2] [3] [4] [5] [7] [8] [9] [10] [11]
  • 蒙特利尔老冯 2015-12-16  
    最后一份工作是我在心理上,身体上感觉最轻松的一份工作,那时有了车,才发现工作选择机会其实很多(因为许多大的工厂都远离市区,没车很不方便),另外,打过几份工也就不那么紧张了,你用人,我干活,堂堂正正,理直气壮。在加拿大,每年8月份是人们休假的日子,到处缺人,我们上学的同学便找到一个大型的制鞋厂,放假期间,十几个同学一起打工,有说有笑,很是开心。工作也很轻松,就是折鞋盒,把一块硬纸板,左叠右折弄成个鞋盒,再把鞋子装进去。有时我们男的也干些装货、卸货的活儿,东西不重,也没人管,我们干干歇歇,一点儿也不累。后来,开学了,也就没人去了,工厂缺人还时不时地给我打电话,叫我找几个人过去帮忙,我去过几次,再后来,我也找不到人了。上了学,有了收入,也就没人看得上这种体力工作了。
  • 蒙特利尔老冯 2015-12-16  
    第四份工,是个正式工作。所谓正式工作,就是工作是在税务局记录在案的,你享受工人应有的权力,诸如,老板除了工资还要给你买相应的退休养老等保险,外加每年的带薪休假等等。而你的收入也要报税,当然,如果你的收入低,政府年终还会退税给你。那时我才知道,并不是像人们说的,只要打正式的支票工就要扣除助学金,而只是当你的收入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后助学金才会相应减少,偶尔做点工根本不受影响。那是一家规模很大的塑料制品厂,我的工作是在生产线上把塑料制品分类、包好、装箱,比如塑料玩具从传送带上移过来,你要进行分类,几件一组放到塑料袋里,封好,放到大的包装箱中,等到包装箱满了,拿走,再装下一个。这活儿看似轻松,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动作,但是传送带设置的速度让你根本没有时间休息,刚想直直腰,喘口气,产品就又到了你的手边,所以工人们就得像机器一样不停地干,颇有点儿像卓别林电影中拧螺丝的工作。工资是8块/小时,老板答应不久工资就会涨到9快,但我只干了一个假期,开学了也就不干了。顺便说一句,那家工厂的确够正规的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期间还给我发了个“工作能手”之类的奖状,也不知算是奖励还是鼓励,另外,不干了,还得在一份离职的材料上签字,可能是因为那家工厂是工会会员,不能随意开除员工,自动离岗要本人签字画押吧!
  • 蒙特利尔老冯 2015-12-16  
    我的第三份工是在蒙特利尔的英文报纸上找到的,看了英文报纸我才发现,这里也有很多英裔人士开的工厂,招工并不需要法语,实际上找份简单的体力工作也要不了多少语言,闷头干活就是了。 这是一家刚开业的洗车行,我的工作就是洗车。我还是要求打现金工(黑工),老板开始不答应,我说我刚来,“工卡”(类似身份证件,有你的号码,以及你的个人记录)还没有办下来(不好意思,撒了个小谎)。他想了想还是答应了,时薪6块,外加小费。 洗车是个简单的工作,我看有点儿像给人洗澡。车子开进来,先用高压水枪给车痛痛快快地冲个“淋浴”。然后,车向前移,进入到第二道程序。工人们戴上毛茸茸的大手套,在放有洗车液的水池里浸泡一下,开始给车“打肥皂”,如果有需要再打一层蜡。第三道工序是清洗汽车里面,吸尘器清理脚下及车座,里面玻璃等其他地方再用特殊的抹布配上特殊的液体擦个干净。把这部分比作洗澡有点牵强。最后,又是一通酣畅的“淋浴”,然后擦干车身,清洗完毕。给老外打工比较简单,活多了使劲干,赶上雨后或雪后天晴,车一辆接一辆,从早到晚,连个喘气的时间都没有,天儿不好,没活时,工人们坐着聊天、打牌,时薪照给,小费照拿。 每天最高兴的时候就是下了班关上门,工人们从墙上取下装着小费的罐子,把它往地上一倒,数钱、分钱。由于是额外的收入,我们也经常买些饮料、学糕、或是鸡腿之类的改善一下。
  • 蒙特利尔老冯 2015-12-14  
    其它航空公司都没有
    国内航班晚点是常事,那加航有蒙特利尔直达北京的吗?
  • 蒙特利尔老冯 2015-12-14  
    第二天一大早,酒店的小客车车把我们送到机场,重新办理登机牌,过安检,登机。登机时不知什么缘故,飞机没有归位,我们乘坐“摆渡车”到飞机前露天冒雨登机。准时上了飞机,飞机却迟迟不动,过了一会儿广播里说因为机场有什么活动还是行动,三条跑道关闭了一条,飞机需排队等候起飞,一个小时以后飞机终于起飞了,一个小时的航程,晚点一个小时,终于在正午时分,在离家33个小时后我到达沈阳。 回到祖国,回到家乡,自然少不了一番吃喝玩乐,这些暂且不表,没想到回程竟然也不顺利。 11月24日9点30的飞机,晚点半个小时起飞,使本来1小时50分钟的转机时间又变得又有些紧张,匆匆忙忙办完手续,到了登机口却发现原来行程表上写着的下午1点起飞的飞机不知到为什么就变成了1点45分起飞,合着来回我乘四次飞机竟然没有一次正点起飞正点到达,而回程在北京又是坐“摆渡车”露天登机。。。 首次体验直航诸多不顺,但愿只是因为新开航线,还需要时日磨合,或者我的这次旅途遭遇跟本就是个个案,因为我有很多朋友在这前后也都乘坐了国航的直航飞机,他们大多没有出现我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还算一切顺利。其实只要不晚点,蒙-北直航,少转一次飞机,途中不用提取行李,还是省时省力的,并且飞机上还有美味可口的中餐,所以虽然有此负面经历,可如果下次回国我还是会选择国航。【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个人成就
发帖收获 0 个赞
 
����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