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那边服务热线电话:
  • 深圳: 0755-86938380(客户服务)
    地址: 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9819号深铁金融科技大厦19A层
  • 北京: 010-85951808(客户服务)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SOHO 2期C座 C3-3
  • 上海: 020-85951808(客户服务)
    地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501号国华人寿大厦301室
  • 杭州: 0571-88016401(客户服务)
    地址: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工路18号世贸丽晶城欧美中心D区1005室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10-18
    不奇怪, 加拿大人喜欢用信用卡。 中国的移动支付不具备信用卡功能, 是实际金额 
    你出门还带钱吗?根据市场研究机构Forex Bonuses的调查,加拿大在全球非现金交易国家中排行首要名。这项调查主要有六个标准:每人拥有的信用卡数量、每人拥有借记卡数量、非触碰卡片数量、过去五年非现金支付增长率、非现金方式进行的支付数量,以及人们对于移动支付的认知。调查显示,加拿大对非现金支付的依赖比较大,平均每人都至少拥有两张信用卡。57%的支付都通过非现金方式完成,不过它是每人拥有借记卡数量最少的国家,且借记卡中仅有26%为非触碰式。瑞典排在第二名,59%的消费都是通过非现金方式完成,47%的居民意识到可使用移动支付。在英国,41%的支付卡为非触碰式,英国消费者每人拥有1.48张借记卡。中国在这个排行榜上位居第六名。此外,根据智囊团Roubini ThoughtLab为Visa做的调查,在全球100个城市中,多伦多和温哥华在数字支付方面位居前列。该调查还显示,从现在到2032年,数字化支付可以为顾客和商家节省32亿小时。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这种交易方式。在今年初Payments Canada所做的一项调查中,只有一半的加拿大人表示准备好进入“无现金”社会。
    魄月影 2056 1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10-18
    最怕的是一旦被查, 以后永久进黑名单了!
    过海关的时候你们最担心什么?辣条!火锅底料!牛肉干!泡面!小鱼干!千万不要被机场的狗子发现!微信里面的敏感信息统统删掉,微信卸载!帮别人带的东西里面千万不要有违禁用品!……因为带了吃的被罚款,因为微信内容被遣返,因为帮别人带了东西被判刑……这些可怕的内容常常出现在华人新闻中。然而,这些都只是加拿大海关平时检查的一小部分。据新近数据显示,今年1月到4月,中国人在入境加拿大的时候就被海关没收了现金$304万加元。全年大约就被没收了$900多万,也就是4000多万人民币!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土豪们带了超过1万刀的现金,而没有申报!这样的话,你的现金就会被没收,还可能被关进小黑屋,被怀疑是走私贩……所以啊,土豪们长点心吧,一定要记得超过1万刀就要申报。你需要向海关说清楚这个钱的来龙去脉,除了加币现金,其他货币、珠宝、黄金和支票也都包含在内。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就是为了防止洗钱和恐怖分子转移资金等。所以,即使是你没申报1万以上的加币,海关也没有当场没收你的这些钱。你还是可能因为不配合海关工作,被罚款,被警察带走,或者被遣返。所以,还是老老实实的申报吧。现金如何申报呢?其实非常简单,在入境排
    月光沙漠 3603 1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10-18
    没有写, 孩子快乐吗? 
    在有了孩子之后,孩子读书就变成了家长较大的心事。好学校、好班级、好老师……家长尽自己较大的力量想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也有不少家长选择移民国外直接让孩子接受最纯正的外国教育。本文的作者就是一位移民加拿大的父亲,他的儿子接受了最地道的加拿大教育,儿子成长同时父亲也是感悟颇多,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加拿大上学是一种什么体验吧!我所租住的房子距学校大约有两公里路,孩子每天上下学有免费的校车接送。儿子天生胆小又不熟悉环境,初次送孩子去学校,死活不愿意去,硬是让我连哄带骗生拉硬扯给送了过去。小孩适应很快,没多久就喜欢上了新学校,每天早上像叫鸣鸡一样自己准时起床,放学后自己坐校车回家。有一次,老婆去接儿子,可车上的孩子都走完了却还没见到自己的孩子,老婆一下子慌了。就在这时天空还下起了小雨,这要到哪里去找孩子?孩子被雨淋病了怎么办?正在老婆六神无主心烦意乱准备去学校寻找的时候,看见小家伙在濛濛细雨中向她奔来。“我上错了校车,车停在了前面的教堂门口。”儿子怯怯地说道。儿子的班上有十几个各种肤色的孩子,其中有三个中国孩子,在这里儿子交上了加拿大的首要个朋友,他俩
    侠客老狼 1711 1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10-18
    呵呵, 差那两样, 哪里都不用去啊【图片】
    加拿大,环境美好、教育先进、法治健全、福利完善、生活舒适、政局稳定,仿佛这样的国家不去走一遭就会觉得白来世间一趟!于是,有人毅然递上“辞职信”,带着老婆孩子,头也不回地加入了“移民”的大军……当然,也有人在国外兜兜转转,眼看即将打开一片天地,收关却决定踏上“归国”的航班……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有适合的,就有不适合的。加拿大不是天堂,至少不是所有人的天堂!有时候,表象的繁华却是掩藏着无聊、孤寂、失望、无助……如果看了下面几条,符合4条。那就妥妥地收心……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吧!首要种:超级喜欢大都市生活的人来到一个新地方,都会有意无意地和自己的老家比较。我发现来自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的移民普遍对加拿大的认同感相对较低。确实,以城市面貌和都市活力论,多伦多、温哥华远不如时下的北京、上海。在很多移民眼里,加拿大的城市都跟农村似的。如果你超级享受国际化大都市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生活,那还是留在中国吧。第二种:藐视法律之人加拿大法律所涉及面之广之细,让人瞠目结舌。与店员发生口角,不仅要付出金钱的惩罚,还要受到警告;自行车不带头盔上路,都要接受罚款;甚至在户外与友人举杯欢庆时,都会有警察限制……国内人
    糖豆 2363 2
  • 云乡漫游 回复了帖子 2017-10-17
    因为我们(至少我自己是这样)对街头流浪汉带有偏见,所以对他们另眼相看。殊不知他们也与我们一样有七情六欲,一样有爱心!这样想来,也就不奇怪流浪汉会临危不惧求人了!谢谢你的留言和关注我的文字。非常感恩!
    周末逛画廊,基本是我们家周末生活的一项固定内容。平时我们与自己喜爱的画廊都有电邮往来,一旦有新画展,我们都会首要时间收到通知。昨日,Gow Langsford Gallery 自豪地展出John Crawford 花了三年时间,记录25位街头流浪汉的生活,用iPhone手机拍出的让人印象深刻的黑白肖像摄影作品。每一幅肖像傍边都附有肖像主人翁的真实故事!读来让人感慨万千!他们大都是社会底层人士,因着各种原因而自己选择留宿街头,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但我并感觉不到他们对生活的悲观!有些甚至在留宿街头期间,完成大学学习,取得文凭。很多人将留宿街头作为人生阶段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过了某个阶段,又会选择定居于家中。这也反映出新西兰这个社会高度的自由和包容度。当然,露宿街头大多还是无奈的选择!而且也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Gow Langsford画廊自豪地主办了OnThe Street肖像画展,其中筹集到的捐款将100%的交给Auckland City Misson 慈善机构,以改善这些街头流浪汉的住宿和餐饮问题。图片来自海那边APP图片来自海那边APP
    云乡漫游 2254 2
  • Mia快跑啊 回复了帖子 2017-10-16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父母都是操碎心啊!三涵妈妈辛苦啦!
    我们高中的返校夜是10月12日周四。这是我为自己的孩子收关一次的返校夜。三个孩子我应该是返校36次,加上为两个小留学生在私立高中返校两次,总共参加38次返校夜。尽管身经百战,但还是不能适应快速的节奏,找不到教室。居然在收关一次也是头一次走错教室,听错课。好在没听到的是音乐课,这个课我已经听了7次了,大同小异。好像是潜意识的不想参加。三儿在学校的乐队从高二年级开始一直都在较高乐队,这两年还是首席小号手。明年开春又要到西班牙去旅游演奏,因为老二去过了,我觉得三儿不能错过。弄得他明年开春两次大的旅游,西班牙的乐队游和毕业生的迪斯尼乐园游。加上夏天我给他的高中毕业的奖励游,花我不少的银子。老小在家就是吃香啊。三儿选了4门AP课,AP经济,统计,法语和英语文学课。这些课听上去都很难的,而且共同特点就是所有的老师都为AP考试做准备。每门考试都要考很长的时间。老师还一再强调,孩子们上大学了,这些AP课可以算学分。三儿因为嫌AP物理太难,选了荣誉课ISTEM,这门课我看最实用,最有意思。三儿也很喜欢这门课还有任教老师。这门课是新设立的,老二那时候就没有。老师演示了历届学生所做的课题,真的令人惊艳,好学
    三涵妈妈 2400 4
  • Mia快跑啊 回复了帖子 2017-10-16
    突然想到前两天母亲开车遇到的事。明明提前打灯变道,后面开电动车的大妈一时紧张急刹车摔倒,大妈不依不挠闹到交警那里,硬是说调解,我母亲只好赔了700块,破财挡灾。对比之下,觉得新西兰的生活太像世外桃源了。
    相信选择移民新西兰的朋友原因各不相同,有因为空气,教育,福利,甚至为了LGBT能够合法结婚。而我嘛,除了冲着自由意志,男女更加平等以外,在新西兰生活了2年多以后,我决定在我的清单上加上1条:这里的人好纯朴,真正让我感觉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社会。相信大家都对在新西兰搭公车,上车对司机说你好,下车说谢谢这事儿已经耳熟能详了。养成了这个好习惯后导致我回国搭公车的时候,上车对司机微笑致意的时候,司机一脸懵逼,他的内心os一定是:这人我认识吗?为啥朝我笑? 走在路上,只要你左顾右盼,脸上露出迷惘的表情,就会有好心的路人上前来问你需不需要帮助。话说,来新西兰这么久,我感觉得我把对陌生人的戒心弄丢了,在电梯里对视的时候也习惯性地相视而笑,有的时候也会拉拉家常。就算住在公寓里,隔壁邻居也都相互认识。我邻居养的喵可以算是整层住户的宠物,每家都认识它,楼道里见到都会陪它玩一会儿。所以喵去世的时候,主人特意贴了一张讣告在楼道,通知这层楼的邻居。在这两年多期间,我也经历了一些所谓的“奇遇”,让我不得不感叹,这才是真正的人情味的社会啊!有几个印象深刻的小片段,特别想分享给大家。01记得有一次去一个不太熟的地方,全
    简洛梓 2534 4
  • 云乡漫游 发表了帖子 2017-10-15
    周末逛画廊,基本是我们家周末生活的一项固定内容。平时我们与自己喜爱的画廊都有电邮往来,一旦有新画展,我们都会首要时间收到通知。昨日,Gow Langsford Gallery 自豪地展出John Crawford 花了三年时间,记录25位街头流浪汉的生活,用iPhone手机拍出的让人印象深刻的黑白肖像摄影作品。每一幅肖像傍边都附有肖像主人翁的真实故事!读来让人感慨万千!他们大都是社会底层人士,因着各种原因而自己选择留宿街头,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但我并感觉不到他们对生活的悲观!有些甚至在留宿街头期间,完成大学学习,取得文凭。很多人将留宿街头作为人生阶段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过了某个阶段,又会选择定居于家中。这也反映出新西兰这个社会高度的自由和包容度。当然,露宿街头大多还是无奈的选择!而且也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Gow Langsford画廊自豪地主办了OnThe Street肖像画展,其中筹集到的捐款将100%的交给Auckland City Misson 慈善机构,以改善这些街头流浪汉的住宿和餐饮问题。图片来自海那边APP图片来自海那边APP
    2254 2
  • 云乡漫游 回复了帖子 2017-10-15
    完全赞成~ 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发现自我、认知自我、成为最好的自己!这得
    槭树街艾林(每个孩子生来都是潜在的天才)不久前,2017寰球物联网博览会上,马云说未来最担心中国的教育,说教育应该“让孩子做很好的自己,只有让他们成为很好的自己。” 这也是他开办的云谷学校的理念:“让每一个孩子成为很好的自己”。这个理念既有人性又有格局。让孩子考高分,上名校,进大公司,挣大钱,是“抻"着孩子养育;而从孩子自己的特点出发,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让他成为很好的自己,是“顺”着孩子养育。显然,后者更有可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喜欢自己、相信自己有价值的幸福的人。其实,这个理念跟新西兰幼教一直奉行的教育目标,非常接近。新西兰的幼教大纲 《Te Whariki》(2017),前言里写道:“All children are born with immense potential. Quality early learning helps our children begin to realise that potential and build a strong foundation for later learning and for life. ”“所有的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巨大
  • Mia快跑啊 回复了帖子 2017-10-13
    所有建筑的照片都可以拿来做明信片啦!棒!
    说到阿根廷,你想到的是激情的足球?还是酒醉的探戈?我先生的这篇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游记带你足不出户也能畅游这座素有”南美巴黎“之称的寰球名城。原作者:人在旅途的Ga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西班牙语意为“清新的空气”,大概西班牙探险远征队在16世纪时首要次来到这个潘帕斯大平原的河口之处,就被这里的气候宜人和富饶丰沛所吸引,于是取了这个美好的名字。这七个字的首都名称念起来有点儿长,所以中国人一般用“布宜诺斯”来简称它。布宜诺斯还有一个别称是“南美巴黎”,这是因为在19世纪晚期,当时阿根廷政府采取欧洲化、现代化的政策,吸引了许多意大利、西班牙的移民,也带来了欧洲的资金、技术和生活方式,城市建设了大量古典优雅的建筑,特别是最为流行的法式建筑,以及街心花园、喷泉广场和城市雕塑,使其成为南美最欧洲化的城市。布宜诺斯是南美第二大城市(仅次于巴西的圣保罗),人口约1500万,集中了阿根廷约三分之一的人口。这样一个大都市,游玩景点也是众多的,即使是盛名景点走马观花,一日之内的时间也是远远不够,通常来讲至少应该安
    Prisca1966 6261 8
  • Mia快跑啊 回复了帖子 2017-10-13
    蓝泉美到炸裂!!!
    当潮湿、阴冷的冬季过去,出游的心又活跃起来。国内的小伙伴们商量着该如何在南岛自驾的时候,我还是执着的向大家“兜售”着北岛的美景。比起南岛远离尘世般的湖光山色,北岛其实也并不逊色,也能在繁华中找到诗一般的田园。奥克兰身处北岛的中间偏北一点,从这里出发,目的地可以是北部区域Northland,那里有Bays of Island岛屿湾,有寰球上第二蓝的天空(仅次于里约热内卢),还有多达144个天然岛屿。从奥克兰向岛屿湾的这一路,可以途径Whangarei璜加雷,抵达亚热带小城Paihia派西亚,在旧时首都Russell拉塞尔走一走,参观纽村最有历史感的Waitangi Treaty Grounds怀唐伊协定签署地,去往新西兰最北端的Cape Reinga雷音加角灯塔看塔斯曼海与太平洋海的交汇,还不能错过绵延的90里海滩。(足迹所至 | 北岛北,阳光和大海的游戏)从奥克兰向南,有旅游资源丰富的Waikato怀卡托平原地区,无论是去怀托摩(Waitomo) 看萤火虫,还是去罗托鲁瓦(Rotorua)感受地热景观和毛利文化,无论是去玛塔玛塔 (Matamata) 看指环王和霍比特人的拍摄地,还是去
    Ivy缘游 2739 1
  • Mia快跑啊 回复了帖子 2017-10-13
    想坐双层红色小巴!
    BONJOUR! 欢迎参加两年一度的阿卡罗阿法国节!班克斯半岛(Banks Peninsula)位于新西兰南岛东海岸坎特伯雷地区,和南岛的较大城市基督城临接。在半岛国道75号的尽处,有一个美丽而浪漫的小镇:阿卡罗阿(Akaroa),此镇平时的常住人口只有几百人,而每隔两年的十月,却会有近万人来到这个小镇,庆祝两年一次的法国节。阿卡罗阿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法国风情,从街道的命名和建筑风格就可见一斑,同时这也体现在传统美食上,早期法国殖民者也将葡萄带到新西兰种植。此外小镇还有小型博物馆,向您讲述这片土地的传奇故事。处处可见的法兰西国旗元素。今年的法国文化节在10月7日,和往年一样,安排有重现历史的表演和游街活动,另外有法国风情的集市。早早来到现场,已经有几千人聚集在海滩,等待八点三刻开始的“登陆”表演。八点三刻,演员们身穿19世纪服装,开始重现了法国人登陆新西兰的过程,这段历史要从1838年开始:1838年,法国船长让朗格卢瓦(Jean Langlois)来到阿卡罗阿,与当地的毛利洽谈后买下了阿卡罗阿半岛。1840年,在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的支持下,一艘法国军舰开赴新西兰,同行的还有80位法国移
    高乐高峰 2782 2
  • Mia快跑啊 回复了帖子 2017-10-13
    挥手作别,相忘于江湖便好!
    情人节,看大家的朋友圈好不热闹,也煞是有趣:撒狗粮秀恩爱的有,扮可怜求关注的有,偶尔还有几个心里不平衡的或怀恨前男票,或怀念旧女友,真正是一个“情”字,世间众生。不过一个节日而已,有人倾慕的就借个由头收收花敛敛礼,没人爱慕的自己寻寻乐解解馋也不是不行啊,看着那些自怜自伤到整个朋友圈都是负能量的几个女孩子,真心觉得实在没必要。两性关系本来就是个微妙的东西:毫无血缘的两个人突然变成日日相处,欢喜劲儿上来,你的声容是妙语纶音,你的笑貌是绝世容颜,便是你的一怒一嗔,都变得说不出之动人心弦;不幸哪天看真了处腻了,红玫瑰变蚊子血,白月光成饭黏子,以前种种让人魂不守舍的妙处,如今统统化作避之不及的厌烦。可是世间,偏有许多痴儿女,总是不甘,宁可哭闹痴缠,也要生生拉对方回到旧日缠绵。对方从了复合,不过是又延续或长或短的一段平淡;对方不从分开,厌烦变作仇怨,每个节日纪念日,那份不甘和恼恨,便如跗骨之蛆,钻了出来,絮絮地缠着自己难受,对方不安。又是何苦?情之初始,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但其实都离不开荷尔蒙的彼此吸引,干柴烈火燃烧后,运气好的,在荷尔蒙燃尽之前找
    lionwenca 2147 4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10-12
    是的, 你明智, 但不少父母还做不到这一点【图片】
    今天在地铁上看到一副情景: 一对母子沉默地坐着, 小男孩的座位旁边还放着一个小提琴盒。 只听母亲情绪低落地说:四个月后再考, 回家好好练习吧。 儿子有些迷惘, 但还是乖乖地点了头 ...... 看得出, 是孩子去参加小提琴考试, 结果不妙。我挺同情那小男孩的, 看来加拿大的孩子也不轻松。我想起我们曾陪儿子去考吉他的日子, 阳光阴霾, 波峰波谷, 成败哭笑, 感同身受。 而我同时也想起, 同样是面对不妙结果, 不同的父母会有怎样不同的反应......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 幸亏当时我在博客里记下了这一段感受, 今天读来仍感值得分享:今天一早陪儿子去RCM(RoyalConservatory of Music, 皇家音乐学院)参加吉他评级考试. 由于大雪纷飞, 交通堵塞, 不少孩子都迟到了, 所以轮候的时间比较长. 和其他家长一样, 我坐在走廊的长椅上等孩子出来. 其间, 旁边的那个家庭让我印象深刻......那是一对四十岁左右的中年夫妇. 夫妻俩是那种俊男美女的组合, 穿着优雅入时. 坐在他们中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10-12
    理想主义, 其实也没什么不好, 但理想也是要经受磨练的。 这磨练的过程就把名牌和非名牌都淘了一遍, 能剩下的, 未必是牌子货。 
    导语:允许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但绝不允许对于职场规则的亵渎。01华为的一个新员工,北大应届毕业,刚到华为时,就公司的经营战略问题,洋洋洒洒写了一封“万言书”给任正非。原本以为自己独到的见地能够打动大boss,但结果任正非批复:“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职场不是肥皂剧,别把自己当主角,想靠一封万言书就引起老板的重视、得到领导给予的额外机会,我们大多数人是没有这个运气的。没有脚踏实地实践的人,如果给了他发言的机会,往往会坑了一个管理者。新人没做过管理,也没有身临其境体验过企业的核心运营方式,所以也就不懂企业管理的那些规则和套路,他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重视这种“万言书”就等于把管理者带到坑里。每个人的位置会决定这个人的视野,从新员工的角度永远无法全盘看待企业的问题。他们对公司所处的市场环境、商业模式、管理策略一无所知,但就是觉得自己能力出众、鹤立鸡群、分分钟KO公司老板、能够解决企业问题。无论能力强不强、培养价值大不大,这种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开除了也不冤。02公司培养你,辞退你,从来都不是看能力。能不能做,是能力问题;肯不肯做,是态度
    Mr海 1763 1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10-12
    今年偏暖, 枫叶红得很晚【图片】
    中国的中秋加十一长假刚刚结束,加拿大的感恩节小长假就来了,但一提起感恩节大家想的就是美国的11月的黑色星期五,今天Cassie就普及一下加拿大感恩节和美国感恩节吧。美国感恩节一提到感恩节,很多人都以为是11月份,其实那是美国的感恩节,惯常是说法是从欧洲来的清教徒到达北美新大陆以后不适应当地的农业生产环境,吃不上饱饭,终于有一年得到土著印第安人的帮助有了好的收成,于是用这个节日来感谢神,也感谢这些帮助他们的印第安人。美国的感恩节被定在11月的倒数第二个星期四,是二战期间罗斯福总统为了刺激经济加速从大萧条中复苏,让感恩节到圣诞节这个黄金购物季延长一些而设立的。加拿大感恩节而加拿大感恩节是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并且加拿大的感恩节起源与美国的也不完全相同。加拿大过感恩节的历史据说比美国还要早。欧洲大陆庆祝丰收的节日传统由来已久,最富盛名的就是德国的十月节(Oktoberfest),啤酒加美食。最早来到加拿大的欧洲人和到美国的欧洲人不同,他们很多并不是清教徒,也不是为了追求宗教自由来到北美。他们是为了商业目的而来,很多人从事的是皮毛等贸易。这些人过感恩节,并不是感谢主,也不是感谢印第安人教他们种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10-12
    怎么没有提到医生律师的职业?
    据Globe and Mail报道,根据本报获得的加拿大统计局新统计数据,加拿大薪水较高的人,薪水涨幅较大。地区和性别也造成薪水的巨大差异。加拿大经济经历过萧条后,由商品价格上升带动进入复苏。这是造成加拿大收入不平等的因素之一。2005年到2015年,收入较高的20%的人士就业收入上涨9%,而中等收入阶层同期则仅上涨6%。油价上涨使更多加拿大人收入增加。这种情况在亚省最普遍。在亚省Canmore,要进入顶层1%,男性的收入至少要达到568,852元。在the Fort McMurray/Wood Buffalo地区,近半的工人收入至少100,000元。在全国范围,2015年,要进入顶层1%,你的就业收入至少要是225,409元。下面是更多详情:顶层1%是哪些人?尽管你可能在2015年收入超过225,409元,但是地区和性别的差异仍然很大。男性在2015年要成为1%,需要薪水达到276,387元。女性则是160,552元。油价复苏带动亚省,纽芬兰省和萨省等资源省份薪水大涨。下图是2015年各省要成为顶层1%所需要达到的较低税前薪水收入。顶层20%人士的薪水收入增加了8.8%,而中层则是上
    shermant 2177 1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10-12
    该来的总会来【图片】
    炒楼的注意了,税局可是火眼金睛的!加拿大税局其实早就开始紧盯楼花转卖现象,但这次是动真格的了——拿到了法院指令(court order),地产开发商就必须上报楼花转手交易中每位客户的个人信息。联邦法院法官已经颁布了至少一个法庭指令,要求BC省地产开发商向税局上交其客户的个人信息,尤其是在地产项目完工之前进行楼花转手的客户。与此同时,法庭还在审理几个类似的案件,很有可能也颁布同样的法庭指令。这反映了联邦政府在预售市场上打击潜在的欺骗行为的努力。早前联邦政府曾要求BC省地产开发商提交楼花转卖交易参与人员的信息,但当时以Concord Pacific协平世博为代表的地产商表示客户信息属于客户隐私,地产开发商有责任保证客户隐私,除非联邦政府得到法院的法院指令,否则地产商不会随意透露。上个月(9月),联邦再次针对Westbank的Telus Garden开发项目和另外一家发展商协平世博集团(ConcordPacific)的One Pacific大楼项目,要求预售买家的信息。这些申请来自联邦国家收入部门于今年夏天寻求法院命令,强制从PCI发展和Executive Group发布相关楼花预售信息。联
    小雨林 3138 1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发表了帖子 2017-10-11
    今天在地铁上看到一副情景: 一对母子沉默地坐着, 小男孩的座位旁边还放着一个小提琴盒。 只听母亲情绪低落地说:四个月后再考, 回家好好练习吧。 儿子有些迷惘, 但还是乖乖地点了头 ...... 看得出, 是孩子去参加小提琴考试, 结果不妙。我挺同情那小男孩的, 看来加拿大的孩子也不轻松。我想起我们曾陪儿子去考吉他的日子, 阳光阴霾, 波峰波谷, 成败哭笑, 感同身受。 而我同时也想起, 同样是面对不妙结果, 不同的父母会有怎样不同的反应......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 幸亏当时我在博客里记下了这一段感受, 今天读来仍感值得分享:今天一早陪儿子去RCM(RoyalConservatory of Music, 皇家音乐学院)参加吉他评级考试. 由于大雪纷飞, 交通堵塞, 不少孩子都迟到了, 所以轮候的时间比较长. 和其他家长一样, 我坐在走廊的长椅上等孩子出来. 其间, 旁边的那个家庭让我印象深刻......那是一对四十岁左右的中年夫妇. 夫妻俩是那种俊男美女的组合, 穿着优雅入时. 坐在他们中
    1929 2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10-10
    遵守规矩, 别钻空子吧, 人正不怕影斜。 
    加拿大移民部最近新发布了一些统计文件,在这些数据当中,最扎眼的要数去年10月份的遣返人员报告了。在这份报告里,等待遣返的中国公民仅仅是在10月这一个月的统计里就有836人。这个数字占到了整个被遣返人群的五分之一!这些遭遇遣返的国人主要集中在住不够时间被收回永居权的新移民,和被查出移民材料造假而被取消身份的这一部分人。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的中国移民数量已经连续好几年排在移民增幅首要位,人口基数大的情况下,被遣返的人数最多也是情有可原。除了被强制遣返的人群以外,还有越来越多已经失去身份的华人选择非法滞留在加拿大。许多人为了留下,向加拿大政府报告自己没有中国护照,需要向中国大使馆申请办理相关文件。不少人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争取到至少1年的时间继续留在加拿大。在被遣返的国人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一些身份地位比较高,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国人在被下达遣返令的时候,会和航空公司提出“只坐商务舱”的要求,令人哭笑不得。根据一些人的说法,平时在加拿大开车都是宾利、特斯拉这种级别的,上飞机当然也是要和“平民”分开来坐。最近一段时间,加拿大联邦政府对已经拥有永久居留权的这一部分新移民审查格外严格,很多拿了身份之
    萨省农夫 4570 1
个人成就
发帖收获 0 个赞
 
����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