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那边服务热线电话:
  • 深圳: 0755-86938380(客户服务)
    地址: 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9819号深铁金融科技大厦19A层
  • 北京: 010-85951808(客户服务)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SOHO 2期C座 C3-3
  • 上海: 020-85951808(客户服务)
    地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501号国华人寿大厦301室
  • 杭州: 0571-88016401(客户服务)
    地址: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工路18号世贸丽晶城欧美中心D区1005室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4-11
    呵呵, "给我一天, 还您千年!" 好棒! 那以后我就这么告知老外哈! 【图片】
    也许大家更关心国外的一切, 但今天我们不妨来点佐料: 看看西方人怎么看待我们自己的国家吧.JULIE是我的西人同事, 也是我难得的忘年交好朋友. 现已提前退休了, 携老公周游寰球.退休后一个开春的日子, JULIE两口子的中国之行敲定了. 她说, 如果不是因为我, 她肯定不会想到去中国旅游(可见咱国际友人对中华民族的感情还有待升温).他们回来后,JULIE一个电话打过来, 不由分说:"Let's talk about China!" 我窃笑。看来此行收获大大的有。"China is so special!" 她的脸因激动而胀得通红,"我们去过埃及, 意大利, 去过巴西, 智利, 还去过法国, 瑞士, 去过新西兰...... 但没有一个地方象中国这样让我们时时都在惊叹, 处处都在震撼! 因为, 跟那些国家不同! 太不同了! 在认识你之前----我们对中国太陌生了! 对她的了解太少了!" 她一连串夸张的词让我根本插不上话, 我只是一个劲地捂着嘴笑啊笑.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4-10
    哈哈,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俺也是【图片】不过你的已经结果了, 我家的才冒芽呢, 还是气候好!
    不会爬树的女人不是真正的新西兰村妇!哈哈~今天女友给了几个斐济果,叫婆帶回家给父母尝。老妈说:"这种果子你家后院也很多很大呀。"这时,婆才跑去后院一看,四棵斐济果树真的满枝果实。暈~图二是今天家里院子的收成:牛油果,檸檬,青椒,斐济果。哈哈~是的,自家的房子,自家的院子。可惜婆的时间都关在书房里写字画画了。院子里长了什么果树,几时结果,果让鸟儿吃光了也不知。哎~友人提醒:斐济果熟了就会自动落地的,摘下的太硬还沒熟。怪不得那么酸。再暈~斐济果好象不出口的。原因好象是成熟才落果,保存期限不长。今早,来探亲的亲人都在帮婆干农活。大家都是真干,只有一位大老爷(我爸)在摆拍。小舅太勤力,将婆的Herbs 也当杂草拔了。得知后,为了将功补过,又将杂草和药草分开,再回种地里。哈哈~院子里被这些大城市来的人天天闹笑话。真是五谷不分的城里人下乡呀。
    龍婆活著 2901 12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4-10
    呵呵, 挺有意思的. 我没看出有什么歧视或偏见. 族裔区的分布而已, 事实如此, 没什么好遮掩的, 正好说明了加拿大的多元文化特色. 我猜想, 此类图表后来不再更新, 因为它是按群居的移民族裔来划分, 过于强调族裔特色而忽略了彼此并存的多样性, 比如华人很多的万锦市也有不少欧洲移民居住的; 我们所在的康山区, 那里可能属犹太人区域, 但华人也越来越多了, 但统计时却只以占多数的族裔去算. 
    从业以来的这么些年,遇到了无数个关于哪些区域都住的是哪国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一般都是按照自己这些年的经验给予解答。虽然在这十来年,我对于多伦多downtown、华人区和旺市都有过长时间的居住经验。而且也在当地学校和当地人一起学习过,也曾经在犹太背景的公司在整个GTA做房屋布线,也曾经委身于意大利背景的公司遍访有名的豪宅,帮他们定制豪华家庭影院。对不同地点的房子和居住人群,算是比较有发言权的。但是对我这样一个理科生来说,没有一个数据的支撑,总会有些证据不足的感觉。对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要不要公开一张充满的偏见的大多伦多族裔分布图。这张图有一点陈旧(约10年新),但直到现在,仍然没有一张其他的图能和此图媲美。想来想去,我还是决定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在10年前,即2007年的时候,多伦多盛名的报纸《Toronto Start》(多伦多星报)公布了一份大多伦多的多元族裔分布地图。此报告一经问世,舆论沸腾。在以平等、自由、尊重多元化、崇尚民族融合为立国之本的加拿大,这份文件,从头到脚都透露着各种不平等甚至歧视。因为争议太大,以后的十年,再也没有一份更新版的多元族裔分布地图问世。从一个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4-10
    一语中的. 也说明家庭教育和熏陶很重要
    随着海外移民的增多,我们下一代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ABC(American Born Chinese), CBC (Canadian Born Chinese), BBC (British Born Chinese) 们,俗称黄皮白心的“香蕉人”。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移民孩子的讨论: 你是鼓励并尊重你的孩子融入西方社会, 还是不停在他们身上烙上----你永远是中国人! 在讲到爱国的问题上, 你是希望他更爱中国还是美国/加拿大?这让我想起来加拿大不久我们全家聊起的"CANADIAN CHINESE"的话题. 喜欢飞机的儿子说他将来想当一名加拿大空军战士. 老爸听了立刻问他:"要是加拿大和中国打仗, 你会帮谁?" "...喔...这..." 单纯的儿子顿时语塞, 因为他压根儿就没想过这类问题. 正在他犹豫的时候, 我忍不住责怪老公:"你自己把他带来加拿大, 却要他去面对这个难题. 这不公平嘛!"难道不是吗? 在这个连大人自己都困惑的问题上, 为什么要逼孩子呢? 我开始同情起那些"香蕉&qu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4-10
    嘻嘻, 你也把老公带回去新鲜一下? 【图片】
    也许大家更关心国外的一切, 但今天我们不妨来点佐料: 看看西方人怎么看待我们自己的国家吧.JULIE是我的西人同事, 也是我难得的忘年交好朋友. 现已提前退休了, 携老公周游寰球.退休后一个开春的日子, JULIE两口子的中国之行敲定了. 她说, 如果不是因为我, 她肯定不会想到去中国旅游(可见咱国际友人对中华民族的感情还有待升温).他们回来后,JULIE一个电话打过来, 不由分说:"Let's talk about China!" 我窃笑。看来此行收获大大的有。"China is so special!" 她的脸因激动而胀得通红,"我们去过埃及, 意大利, 去过巴西, 智利, 还去过法国, 瑞士, 去过新西兰...... 但没有一个地方象中国这样让我们时时都在惊叹, 处处都在震撼! 因为, 跟那些国家不同! 太不同了! 在认识你之前----我们对中国太陌生了! 对她的了解太少了!" 她一连串夸张的词让我根本插不上话, 我只是一个劲地捂着嘴笑啊笑.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4-10
    嗯, 距离产生美
    也许大家更关心国外的一切, 但今天我们不妨来点佐料: 看看西方人怎么看待我们自己的国家吧.JULIE是我的西人同事, 也是我难得的忘年交好朋友. 现已提前退休了, 携老公周游寰球.退休后一个开春的日子, JULIE两口子的中国之行敲定了. 她说, 如果不是因为我, 她肯定不会想到去中国旅游(可见咱国际友人对中华民族的感情还有待升温).他们回来后,JULIE一个电话打过来, 不由分说:"Let's talk about China!" 我窃笑。看来此行收获大大的有。"China is so special!" 她的脸因激动而胀得通红,"我们去过埃及, 意大利, 去过巴西, 智利, 还去过法国, 瑞士, 去过新西兰...... 但没有一个地方象中国这样让我们时时都在惊叹, 处处都在震撼! 因为, 跟那些国家不同! 太不同了! 在认识你之前----我们对中国太陌生了! 对她的了解太少了!" 她一连串夸张的词让我根本插不上话, 我只是一个劲地捂着嘴笑啊笑.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4-10
    你先生是老外? 【图片】
    也许大家更关心国外的一切, 但今天我们不妨来点佐料: 看看西方人怎么看待我们自己的国家吧.JULIE是我的西人同事, 也是我难得的忘年交好朋友. 现已提前退休了, 携老公周游寰球.退休后一个开春的日子, JULIE两口子的中国之行敲定了. 她说, 如果不是因为我, 她肯定不会想到去中国旅游(可见咱国际友人对中华民族的感情还有待升温).他们回来后,JULIE一个电话打过来, 不由分说:"Let's talk about China!" 我窃笑。看来此行收获大大的有。"China is so special!" 她的脸因激动而胀得通红,"我们去过埃及, 意大利, 去过巴西, 智利, 还去过法国, 瑞士, 去过新西兰...... 但没有一个地方象中国这样让我们时时都在惊叹, 处处都在震撼! 因为, 跟那些国家不同! 太不同了! 在认识你之前----我们对中国太陌生了! 对她的了解太少了!" 她一连串夸张的词让我根本插不上话, 我只是一个劲地捂着嘴笑啊笑.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4-07
    那是! 都是歪果仁, 导游岂能随便带? 【图片】
    也许大家更关心国外的一切, 但今天我们不妨来点佐料: 看看西方人怎么看待我们自己的国家吧.JULIE是我的西人同事, 也是我难得的忘年交好朋友. 现已提前退休了, 携老公周游寰球.退休后一个开春的日子, JULIE两口子的中国之行敲定了. 她说, 如果不是因为我, 她肯定不会想到去中国旅游(可见咱国际友人对中华民族的感情还有待升温).他们回来后,JULIE一个电话打过来, 不由分说:"Let's talk about China!" 我窃笑。看来此行收获大大的有。"China is so special!" 她的脸因激动而胀得通红,"我们去过埃及, 意大利, 去过巴西, 智利, 还去过法国, 瑞士, 去过新西兰...... 但没有一个地方象中国这样让我们时时都在惊叹, 处处都在震撼! 因为, 跟那些国家不同! 太不同了! 在认识你之前----我们对中国太陌生了! 对她的了解太少了!" 她一连串夸张的词让我根本插不上话, 我只是一个劲地捂着嘴笑啊笑.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4-07
    嗯, 去了乡下他们才会有同感【图片】
    也许大家更关心国外的一切, 但今天我们不妨来点佐料: 看看西方人怎么看待我们自己的国家吧.JULIE是我的西人同事, 也是我难得的忘年交好朋友. 现已提前退休了, 携老公周游寰球.退休后一个开春的日子, JULIE两口子的中国之行敲定了. 她说, 如果不是因为我, 她肯定不会想到去中国旅游(可见咱国际友人对中华民族的感情还有待升温).他们回来后,JULIE一个电话打过来, 不由分说:"Let's talk about China!" 我窃笑。看来此行收获大大的有。"China is so special!" 她的脸因激动而胀得通红,"我们去过埃及, 意大利, 去过巴西, 智利, 还去过法国, 瑞士, 去过新西兰...... 但没有一个地方象中国这样让我们时时都在惊叹, 处处都在震撼! 因为, 跟那些国家不同! 太不同了! 在认识你之前----我们对中国太陌生了! 对她的了解太少了!" 她一连串夸张的词让我根本插不上话, 我只是一个劲地捂着嘴笑啊笑.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4-07
    是的, 所以还想去!【图片】
    也许大家更关心国外的一切, 但今天我们不妨来点佐料: 看看西方人怎么看待我们自己的国家吧.JULIE是我的西人同事, 也是我难得的忘年交好朋友. 现已提前退休了, 携老公周游寰球.退休后一个开春的日子, JULIE两口子的中国之行敲定了. 她说, 如果不是因为我, 她肯定不会想到去中国旅游(可见咱国际友人对中华民族的感情还有待升温).他们回来后,JULIE一个电话打过来, 不由分说:"Let's talk about China!" 我窃笑。看来此行收获大大的有。"China is so special!" 她的脸因激动而胀得通红,"我们去过埃及, 意大利, 去过巴西, 智利, 还去过法国, 瑞士, 去过新西兰...... 但没有一个地方象中国这样让我们时时都在惊叹, 处处都在震撼! 因为, 跟那些国家不同! 太不同了! 在认识你之前----我们对中国太陌生了! 对她的了解太少了!" 她一连串夸张的词让我根本插不上话, 我只是一个劲地捂着嘴笑啊笑.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4-07
    呵呵, 你搞笑, 不过这概念在海外已经用了很多年了! 【图片】
    随着海外移民的增多,我们下一代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ABC(American Born Chinese), CBC (Canadian Born Chinese), BBC (British Born Chinese) 们,俗称黄皮白心的“香蕉人”。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移民孩子的讨论: 你是鼓励并尊重你的孩子融入西方社会, 还是不停在他们身上烙上----你永远是中国人! 在讲到爱国的问题上, 你是希望他更爱中国还是美国/加拿大?这让我想起来加拿大不久我们全家聊起的"CANADIAN CHINESE"的话题. 喜欢飞机的儿子说他将来想当一名加拿大空军战士. 老爸听了立刻问他:"要是加拿大和中国打仗, 你会帮谁?" "...喔...这..." 单纯的儿子顿时语塞, 因为他压根儿就没想过这类问题. 正在他犹豫的时候, 我忍不住责怪老公:"你自己把他带来加拿大, 却要他去面对这个难题. 这不公平嘛!"难道不是吗? 在这个连大人自己都困惑的问题上, 为什么要逼孩子呢? 我开始同情起那些"香蕉&qu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4-07
    嗯, 第一次听说吗? 【图片】
    随着海外移民的增多,我们下一代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ABC(American Born Chinese), CBC (Canadian Born Chinese), BBC (British Born Chinese) 们,俗称黄皮白心的“香蕉人”。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移民孩子的讨论: 你是鼓励并尊重你的孩子融入西方社会, 还是不停在他们身上烙上----你永远是中国人! 在讲到爱国的问题上, 你是希望他更爱中国还是美国/加拿大?这让我想起来加拿大不久我们全家聊起的"CANADIAN CHINESE"的话题. 喜欢飞机的儿子说他将来想当一名加拿大空军战士. 老爸听了立刻问他:"要是加拿大和中国打仗, 你会帮谁?" "...喔...这..." 单纯的儿子顿时语塞, 因为他压根儿就没想过这类问题. 正在他犹豫的时候, 我忍不住责怪老公:"你自己把他带来加拿大, 却要他去面对这个难题. 这不公平嘛!"难道不是吗? 在这个连大人自己都困惑的问题上, 为什么要逼孩子呢? 我开始同情起那些"香蕉&qu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4-07
    嗯, 但孩子不会这么想的, 他们从思维上就不是华裔, 所以纠结
    随着海外移民的增多,我们下一代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ABC(American Born Chinese), CBC (Canadian Born Chinese), BBC (British Born Chinese) 们,俗称黄皮白心的“香蕉人”。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移民孩子的讨论: 你是鼓励并尊重你的孩子融入西方社会, 还是不停在他们身上烙上----你永远是中国人! 在讲到爱国的问题上, 你是希望他更爱中国还是美国/加拿大?这让我想起来加拿大不久我们全家聊起的"CANADIAN CHINESE"的话题. 喜欢飞机的儿子说他将来想当一名加拿大空军战士. 老爸听了立刻问他:"要是加拿大和中国打仗, 你会帮谁?" "...喔...这..." 单纯的儿子顿时语塞, 因为他压根儿就没想过这类问题. 正在他犹豫的时候, 我忍不住责怪老公:"你自己把他带来加拿大, 却要他去面对这个难题. 这不公平嘛!"难道不是吗? 在这个连大人自己都困惑的问题上, 为什么要逼孩子呢? 我开始同情起那些"香蕉&qu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发表了帖子 2017-04-07
    也许大家更关心国外的一切, 但今天我们不妨来点佐料: 看看西方人怎么看待我们自己的国家吧.JULIE是我的西人同事, 也是我难得的忘年交好朋友. 现已提前退休了, 携老公周游寰球.退休后一个开春的日子, JULIE两口子的中国之行敲定了. 她说, 如果不是因为我, 她肯定不会想到去中国旅游(可见咱国际友人对中华民族的感情还有待升温).他们回来后,JULIE一个电话打过来, 不由分说:"Let's talk about China!" 我窃笑。看来此行收获大大的有。"China is so special!" 她的脸因激动而胀得通红,"我们去过埃及, 意大利, 去过巴西, 智利, 还去过法国, 瑞士, 去过新西兰...... 但没有一个地方象中国这样让我们时时都在惊叹, 处处都在震撼! 因为, 跟那些国家不同! 太不同了! 在认识你之前----我们对中国太陌生了! 对她的了解太少了!" 她一连串夸张的词让我根本插不上话, 我只是一个劲地捂着嘴笑啊笑.
    2445 19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4-06
    我也投多一票! Montreal是个很有文化的浪漫城市!
    HSBC新近全球最友好城市调查显示,加拿大第2大城市、北美第2大法语城市的蒙特利尔,是全球最欢迎移民的城市,吸引大量移民涌入。爱尔兰时报网站一篇文章作者Patrick McKenna称,1978年他来到蒙特利尔,很快爱上这里,自此在一直住在现在。文章列举了作者喜爱蒙特利尔的几大原因。其一,蒙特利尔市生活成本低,医疗服务便利,生活设施便利,高楼公寓生活设施齐全,十分舒适。如McKenna自1979年一直住到现在的高层公寓,在27楼有室内泳池、桑拿室、健身房、图书馆和洗衣房等。从公寓阳台,McKenna每天可欣赏夕阳西下,聆听鸟儿鸣唱,看大雁春来秋回,有时还能看到蝙蝠。其次,蒙特利尔商业繁荣,商业主干道上,到处是商店、餐厅、咖啡厅和银行,还有2家公共图书馆。McKenna喜欢安静坐在小街上的一家咖啡厅,品咖啡同时,看人来人往。再次,蒙特利尔是个绿色城市,仅政府所属大树就有120万株。市内公园遍布,共有400公顷的绿地,有Botanic Garden、Parc Lafontaine、Parc des Rapides和Mont Royal等众多精心维护的公园,足以和纽约中央公园媲美。 McKe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4-06
    所以, 很多华人餐馆都会告知客户, 我们这儿有酒卖! 要不就事先声明, 我们这儿没酒喝! 【图片】
    既要开店,又要控制销售,还有数不清的连带责任,在加拿大卖酒可真不容易!寰球华人周刊专栏作者:辛上邪在国内,每到年节临近时,各地警方常会发布消息,告诫酒友需对多种情形承担责任,比如:强迫性劝酒;明知对方不能喝酒仍劝酒;未将醉酒者安全护送回家;未劝阻醉酒者不要驾车,醉驾导致车祸的。如新疆有人赴宴后酒精中毒身亡,亡者家属诉讼,法院收关判决饭局组织者承担20%责任,其他客人共同承担10%责任,亡者自行承担70%责任。这类事情在加拿大是另一种处理方式——被告诫的不是酒友,而是客人喝酒的场所,如酒吧、餐厅之类,因为加拿大有“酒牌”管理,这些都是卖家需要承担的责任在加拿大,卖酒是需要执照的(俗称酒牌)。任何一个卖酒的地方都需要至少一名参与者(店主或经理)有酒牌。执照申请手续简单,花费低廉,但是要经过考试!学习免费,正式考试之前网站上有预考;考试开卷,不限制考生查资料,也没有时间限制;考题都是选择题,回答完毕即可交卷;交卷后立刻弹出答案,告知是否通过,同时还告诉考生什么地方错了、正确答案是什么;考试失败就重新注册考试——如此人性化,目的只有一个,让考生切实记住知识点。加拿大重视酒牌管理不是为了让酒类零
    东来东往 3924 3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4-06
    哦是吗? 好有趣! 【图片】
    随着海外移民的增多,我们下一代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ABC(American Born Chinese), CBC (Canadian Born Chinese), BBC (British Born Chinese) 们,俗称黄皮白心的“香蕉人”。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移民孩子的讨论: 你是鼓励并尊重你的孩子融入西方社会, 还是不停在他们身上烙上----你永远是中国人! 在讲到爱国的问题上, 你是希望他更爱中国还是美国/加拿大?这让我想起来加拿大不久我们全家聊起的"CANADIAN CHINESE"的话题. 喜欢飞机的儿子说他将来想当一名加拿大空军战士. 老爸听了立刻问他:"要是加拿大和中国打仗, 你会帮谁?" "...喔...这..." 单纯的儿子顿时语塞, 因为他压根儿就没想过这类问题. 正在他犹豫的时候, 我忍不住责怪老公:"你自己把他带来加拿大, 却要他去面对这个难题. 这不公平嘛!"难道不是吗? 在这个连大人自己都困惑的问题上, 为什么要逼孩子呢? 我开始同情起那些"香蕉&qu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4-05
    呵呵, 时过境迁, 若能保持心境是少年已经很不错了! 【图片】
    躺在十一年前国内家的床上无比感慨地写此文,床是同一张床,窗帘是同一个窗帘,连我在床上睡的位置都是同样的。躺在这个位置,我曾在温暖的夜灯照耀下,读了一本本小说,听了一首首好歌,如今身边多了两个捣蛋鬼孩子,耳边响着他们沉睡中发出的呼吸声。十一年前,从来不曾想过这样的情景。这个家是无比熟悉的,我清楚记得我把衣柜、沙发、床、窗帘、阳台上的摇摇椅采购回家的情景,下了公司的早班,就匆忙奔波于各家俱商场,选商品、买商品、联系运商品。阳台上的摇摇椅如今似乎被人遗忘,有些许尘埃在上,十多年前没听说雾霾天这词,我常常在闲暇时刻,懒洋洋躺摇椅上晒太阳、嗑瓜子看书。没有孩子的时光原来可以这样安静,有了俩捣蛋鬼,人生似乎无一刻得闲。家所在的小区也可以说是熟悉的,但越发陌生,每一次从加拿大回国,都发现小区又多了许多车。今年发现车格外多,还有很多辆名牌车,小区快成了停车场,窄窄的道路两旁都是车,草坪上也是。曾经让我在夏日傍晚休闲散步的小区,何时成了这样?刚刚看了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一位初中学生写给未来自己的信,作文中有一句话很精彩,也打动了我,“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于是一声叹息,默默告诉自己,“已经走出半生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4-05
    有些道理. 但毕竟社会分工不同, 有些人就擅长做保姆而且也知足 (比如菲佣已成一产业). 对她好当然是因为你想要好的服务, 但另一方面也因为, 律师工程师就是不能替代保姆, 没有了她们你的日子就会打乱. 存在就是合理, 那就尊重吧. 
    说点儿常识 - 1)人类社会所有国家更尊重脑力工作者,就像有钱人家孩子学金融法律而不是水暖工一样。2)蓝领工资高只能说明短缺,不代表受尊重。3)我觉得很多人到国外根本分不清楚什么叫被尊重,举例来说,我对我家保姆也很客气,很尊重。因为她和我不是一个阶层,我要让人家愉快的为我服务,就是这样,很多华人觉得受尊重是因为你根本和人家一个圈子,你是非主流,懂了吧。这都是常识,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在扭曲,是智商有问题还是故意的?收关,推荐今天英国金融时报文章《白人工人阶层理应重新得到尊重》。
    1972 1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7-04-05
    文化是隔阂, 其次是宗教. 这两样凌驾于日常生活之上. 我认为, 最好的融入是通过职场, 彼此都需要真诚合作和相互交流, 自然就打成一片了. 至于八小时之外, 那就看同事之间结成的情谊有多深, 以及彼此对对方的文化渴望有多深了. 
    在很多新加坡人的眼里,这里是一座"侨民商场"。"我不知道当地人怎么称呼它。"珍妮佛·嘉吉罗(Jennifer Gargiulo)说,出生在意大利的她目前在耶鲁—新加坡国大学院(Yale-NUS College)担任人文学科讲师,她在博客上撰写的关于自己的家庭在新加坡日常生活的感悟被结集出版,书名为《新加坡侨民日记》(Diary of an Expat in Singapore)。在很多人看来,移居国外的人生活圈子往往十分狭窄,他们似乎只会与那些跟自己国籍或语言相通的人一起生活和交往。但与侨民寰球本身的特性一样,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而且正在发生变化。如今的侨民群体中,亚洲人和西方人比例相当,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独立前往海外,而没有获得公司的赞助。可是,他们总归是跟同胞凑在一起,还是跟当地人打成一片呢?如果你想了解所在国的风土人情,又该如何打破侨民泡泡呢?很多侨民都会凑在一起——但这是否意味着他们都生活在泡泡里?嘉吉罗表示,虽然她的朋友"多半"是侨民——例如,前来陪读的寰球联合书院(United World College)的
个人成就
发帖收获 0 个赞
 
����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