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那边服务热线电话:
  • 深圳: 0755-86938380(客户服务)
    地址: 深圳市南山区深南大道9819号深铁金融科技大厦19A层
  • 北京: 010-85951808(客户服务)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SOHO 2期C座 C3-3
  • 上海: 020-85951808(客户服务)
    地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501号国华人寿大厦301室
  • 杭州: 0571-88016401(客户服务)
    地址: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工路18号世贸丽晶城欧美中心D区1005室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8-07-13
    写的很真实, 我们回国都是这种感受。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国内的人不在乎, 是因为他们没有体验过国外文明秩序的社会是什么样子, 所以还会嫌我们矫情【图片】 一句话, 在中国这个社会生存, 一切都需要“争”,不争的人或者礼让的人, 自己吃亏是活该! 这个社会正常吗? 国外的人觉得那当然不正常, 但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认为那正常极了。 那才是无奈吧
    今年五月底,全家从温哥华去日本度假旅行,恰逢家里表外甥大婚,就顺道回上海几天。也算是在加拿大出生,一岁半的女儿首要次回中国。之前身边不少带孩子回过国的朋友们抱怨,国内的空气,水质,食品都让这些出生在国外,没见过“世面”的孩子一下飞机就开始咳嗽发烧,上吐下泻。加拿大斯坦利公园他们纷纷劝说,孩子太小,别带回去受罪了。甚至连我们的家庭医生也不赞成。家庭医生在读博期间曾参与过一个关于亚洲儿童药物使用的研究调查,其中,她在中国儿童的用药问题上一直不放心。一再确认我们会回中国后,她专门列了个药单让我们备齐带着,并叮嘱万一娃生病了尽量不要随便使用国内的药物,有任何不清楚的问题可以随时保持联络。老实说,我和先生觉得有点小题大作,如果空气和水都糟糕到让孩子生病,而病了吃药又有问题,那国内的孩子怎么活?这个问题立刻得到了国内朋友们齐整的回应:家里有娃,空气净化器是标配。雾霾天关窗,少出门,家里待着。咳嗽发烧?那就搞台家用雾化机,不用去医院家里就能治疗。雾霾中的孩子净水器当然也是标配。直接饮用肯定是瓶装纯净水,还在喝奶的,建议去买针对性更强的婴幼儿
    海外掘金 2901 2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8-07-13
    楼主什么时候过来的? 还有一个中国人都没有的学校? 现在已经是绝不可能的事了!“以至于小尾巴每年1.2万刀的学费,都被豁免了。”这话不解。 楼主是移民吗? 如果是, 孩子怎么会有1.2万刀的学费? 难道读的是私校? 
    有一段时间,网路上对阶层固化讨论很是热烈。收关的结论是,上升很难,下跌极易。为人父母者,当为之谋深远,早日送其留学。事情当然不会如此简单。小小年纪留学,放在100年前,是穷苦人家孩子才干的事,还要签生死状的。可是啊,想到家长群里的吐槽、日益逼近的升学,看着孩子渐渐加深的近视、日益减少的笑容,内心是酸楚的。竞争,应该是和自己比,而不是去挤那条独木桥。孩子,你有权利过快乐的童年,走自己喜欢的道路,追逐自己的梦想,选择自己的未来。于是,经过详细考量,2015年,我和八岁的女儿——小尾巴,飞越重洋来到加拿大,一个读硕士,一个读小学。带娃读书,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但在加拿大,老外认为家人团聚,特别是父母和孩子的团聚,是不可抗拒的“人之常情”,以至于小尾巴每年1.2万刀的学费,都被豁免了。开学前,经过预约,我们去学校拜访了校长和班主任,说明了小尾巴的困难。她们也很紧张,说既然小尾巴选择了她们学校,小尾巴就是她们的责任。经过一番讨论,她们设计了专门的方案:给小尾巴安排密友陪伴学习玩耍,力求尽快融入;给小尾巴单独上ESL课程,尽早解决语言问题;利用中英文翻译软件,帮助日常学习和交流,等等。班主任还给我
  • 三涵妈妈 发表了帖子 2018-07-13
    首先声明我不做升学顾问,只是分享一点想法。暑假期间是我工作上的收获季节,稍微空闲一些,线上线下的很多朋友都在问我关于升学的事情。趁着我家三儿还没有上大学,这个话题我还有兴趣讲,过了这个夏天,我的话题就会转到空巢妈妈的生活了。在这里再炒一下冷饭说说孩子升大学那些事情。我发过很多帖子诸如为啥爬藤,爬藤藤做啥。但是我的结论是:这些是过程,是我们的目标,但不是为了进哪个名校。这话听着有点自相矛盾,说白了就是你做你的,人家不要你拉倒,别一棵树上吊死!人这一辈子所走过的路无非就是上学,工作挣钱,一日之内一日之内的过自己想过的日子,很多人有计划的过,很多人摸索着过,还有的人昏昏噩噩的过,做家长的,希望孩子有计划的过日子。但是忘记了要教会孩子做事有计划,结果是大包大揽,出钱出力,连抱带背的胁迫着孩子往前跑,以为这样是正常的。任何一种超负荷的生活方式都不能维持太久,总有一日之内要崩盘!上大学是必须的吗?答案是否定的,但是在看我文章的父母里,孩子要是不上大学会疯了!大学都是有门槛的,首先你要有学习能力才能上大学,这是不言而喻的。有的人在广泛传播很多知名大学不看SAT成绩,其实学习好的孩子SAT根本就不用看
    2654 6
  • 三涵妈妈 回复了帖子 2018-07-13
    你也解放了!
    昨天下午,我家帅哥也成了有驾照之人了,可以甩掉老爸老妈老姐,迈开大步开溜了!这是儿子第二次考驾照。首要次是两个星期之前。那天前面路考很顺利,没想到考官收关指令左转弯前行准备考平行趴车时,我家帅儿直接来个左转逆行,被考官立马叫停!当我家帅儿还愣在原地半天回不过神来时,考官签完字已经走人了! 昨天阳光灿烂,白云朵朵停在空中放懒。儿子开考前跟教练专门加练了近一个小时的车,尤其是平行趴车,练了又练,拧得那辆教练车都吱吱纽纽地叫唤了。到了考场,考官是个笑咪咪的帅哥,帅哥对帅哥,没得说的了,确实过呀!果然,考官下车时,冲我和教练一个大拇指! 帅儿今天要求一碗捞面庆祝成为有驾照之人。准了! 事实上,儿子从拿到实习驾照到现在,也断断续续开了一年的车,从家里到学校,再从学校到家里;从家里到超市,从local 上高速......,都练习过,唯独没有练平行趴车。一是因为我
    阿龙Along 1803 8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8-07-13
    呵呵, 那些被拒的例子倒是黑色幽默【图片】
    加拿大的签证要求一直被称为寰球上最复杂和最不透明的,经常有人会莫名其妙地被拒签。不过,你知道加拿大每年会拒绝多少人的签证申请吗?答案是60万人!随随便便举几个例子都能让人觉得震惊和不可思议。比如环球邮报曾经报道,今年5月底,温哥华举办了第九届寰球广东同乡联谊大会,但该会议的组织者表示,200名中国大陆的与会者原打算申请签证来加拿大,结果199人集体被拒签,包括几十名政府官员,只有一个人拿到了签证。去年,江苏省原计划派出一个高级代表团出席在多伦多举办的中加经济论坛,结果基本上只有江苏省长能够成行,其他包括省旅游局以及南京旅游局的高级官员,都因为拿不到签证而不能出席。旅游界人士透露,今年以来,还有多个中方官方访问团遭遇拒签,大家普遍感觉,申请加拿大签证比美国还要难很多,很多团后来干脆直接取消加拿大的行程!要知道,2018年可是中加旅游年啊,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为此还多次站台宣传,又是承诺增加签证中心,又是增开国际航班之类的。有网友说,现在这样的结果,是不是感觉很搞笑~中加旅游年尚且这么难签,其它时候就更不用说了。明星陈坤就曾被加拿大拒签,害得他不得不在微博上公开“诉苦”:加拿大使馆,我真没想移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8-07-13
    加拿大在禁止歧视方面确实是做的非常好, 欧美国家中说排第一也不为过
    大体上问出这个问题的,都是有想法或者已经准备要来加拿大留学或者移民的群体,他们关注加拿大,也更想了解真正的加拿大。那今天我就说说加拿大的好与坏,也许你从中能找到答案。加拿大没你想象中那么坏之前跟一个在西班牙留学的朋友聊天,他在西班牙被当地人问过:“你为什么不回中国?你们中国人为什么都爱待在我们西班牙?“我很诧异,为什么会被问出这样的话,花当地人好几倍的学费留学,做着经济贡献,结果还被如此排挤。我朋友说欧洲都是这样,非常的排外,他们认为外来者是会抢他们的资源的。同样,在法国留学和工作的人也有这方面的感觉。更别提排华情绪有些浓重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了。认识在新西兰生活现在想来加拿大的,他之前觉得在新西兰,拿着PR生活挺好的,可是有了孩子之后,担心孩子因为是华裔在幼儿园受欺负(大概是有类似的事情发生),现在打算离开新西兰来加拿大。所以很多人很担心,担心来加拿大会不会被歧视,在这一点上,加拿大对于移民的包容性确实要好过这些国家。因为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除了所剩不多的原住民,谁不是外来者呢?追溯上去,最远的三五代也都是其他大陆的人民吧。所以相对来说,加拿大没有强烈的地域保护,他们相对愿意接纳外来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8-07-11
    所以在入境审核方面会更加谨慎
    [楼主按] 这是今天的华语新闻, 热点话题: 加拿大签证坊间早已熟知, 加拿大签证是目前欧美国家中难度较高的, 没有之一。 一方面, 加拿大热情欢迎各类移民, 但另一方面又以“移民倾向”堵住各种理由的申请人。 从正面解释就是: 我开门迎接合法移民, 但对其他途径的申请者要加倍防范。 所以它给申请人的印象就是: 你这是哪门子的欢迎啊? 我已经被拒N次了!我家亲戚就有被拒的历史, 但后来重申就过了。 其实每一个被拒签的都是有其理由的, 有时很明显, 有时却很隐讳, 有时又是靠运气。 只能说, 被拒签真的不用灰心, 只要理由正当, 都可以重来; 也许某天换了个签证官, 太阳就出来了!--------------------------------------------------------------------------------------------------据环球邮报报道。加拿大因对寰球开放而自豪,但对数百万签证申请人来说,来到加拿大并不容易。仅去年一年,加拿大拒绝了近600,000名想要短暂停留的人,旅行目的包括旅游、上学、商业、学术会议或仅仅是为了看望家人。根据“环球邮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8-07-11
    不同性质不能比。 澳洲是移民政策不友好不宽容, 加拿大是政策宽容但执行严格
    [楼主按] 这是今天的华语新闻, 热点话题: 加拿大签证坊间早已熟知, 加拿大签证是目前欧美国家中难度较高的, 没有之一。 一方面, 加拿大热情欢迎各类移民, 但另一方面又以“移民倾向”堵住各种理由的申请人。 从正面解释就是: 我开门迎接合法移民, 但对其他途径的申请者要加倍防范。 所以它给申请人的印象就是: 你这是哪门子的欢迎啊? 我已经被拒N次了!我家亲戚就有被拒的历史, 但后来重申就过了。 其实每一个被拒签的都是有其理由的, 有时很明显, 有时却很隐讳, 有时又是靠运气。 只能说, 被拒签真的不用灰心, 只要理由正当, 都可以重来; 也许某天换了个签证官, 太阳就出来了!--------------------------------------------------------------------------------------------------据环球邮报报道。加拿大因对寰球开放而自豪,但对数百万签证申请人来说,来到加拿大并不容易。仅去年一年,加拿大拒绝了近600,000名想要短暂停留的人,旅行目的包括旅游、上学、商业、学术会议或仅仅是为了看望家人。根据“环球邮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8-07-10
    在多伦多这边也出现了同样的感觉, 孩子纷纷调离原有的西人家庭, 文化和饮食确实是不可忽略的两大关键因素。 家长的初衷也许是好的, 但现实是西人主人并不认为自己应该承担“后妈后爸”的责任, 除了出租房子, 他们几乎不参与其他责任, 所以这也是一个期望值的问题。 好的主人可遇不可求, 还真有点靠运气!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青溪:为了尽快和学生熟络起来,我一般会在测试他们英语水平的空档顺便和他们聊几句天。话题多半和他们如何尽快适应当地学习和生活有关。在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如何选择寄宿家庭对孩子留学生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我单纯的想法里,以为中国孩子会选择文化饮食习惯都相同的中国寄宿家庭,没想到这些初来乍到的学生一边倒地选择了西人家庭,并且告诉我,他们的爸爸妈妈认为西人家庭对他们的帮助会更大些。然而,工作经验告诉我,是或许家长们想得太单纯了。他们大多只考虑到和西人“家长”接触有利于提高孩子英语水平,有助于孩子了解和适应当地情况,却不知语言障碍有时反而会给孩子带来困扰和不便。所以,很多学生住不了多久就要求我们帮他们换到华人家庭。众所周知,年龄越小学语言越快越容易,只要孩子喜欢社交愿意向人敞开心扉,不怕找不到机会练习英语。事实上,中国孩子英语提高慢往往是因为他们喜欢扎推在一块,不和当地人来往。我有时也为他们不肯练习英语而无奈而烦恼。为了让他们尽快度过语言关,我试图多用英文跟他门交流,但他们*要求我讲中文,说是英文听得太累。在加拿大留学,真心不乏英语环境。孩子愿不愿意开口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8-07-06
    怎么可以?! 这是降低生活质量的愚蠢做法。增加了密度的房子那还叫好房子吗? 人口集中, 绿地被挤掉了, 活动空间变小了,空气质量也变坏了,可享用的资源变少了, 这样的房子称得上宜居之地吗? 也许被挤疯了的人们很快就想逃离温哥华了呢!
    最近,温哥华市长罗品信(Gregor Robertson)在温市议会讨论房屋策略时,临时动议全面修改市内所有独立屋社区的土地用途,全部改为可兴建多户房屋。 罗品信认为,全市均改的做法,有助抑制土地炒作风气。 温哥华的市议会去年通过温市房屋十年计划后,市府职员上月则推出"可负担房屋兴建及财务策略"(Affordable Housing Delivery and Financial Strategy),包括推出总值20亿元的"温哥华可负担房屋基金"(Vancouver Affordable Housing Endowment Fund),以及在独立屋区容许兴建双拼屋的"制造空间房屋计划"(Making Room Housing Program)。 在经过两日公众发言后,罗品信在20日晚的会议当中,临时动议将独立屋兴建双拼屋的计划,加入兴建三户屋(triplex)、四户屋(quadplex)以及其他多户单位(other mul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8-07-06
    其中有一点比较可行, 那就是来加拿大做农场主
    最近有人问起加拿大特殊专业人士移民的问题。 我不是专家, 但在本地生活久了, 对这种移民方式也并不陌生。君不见, 国内有不少演艺界和体育界的明星都有加拿大身份吗?游泳名将高敏早就移民了加拿大, 在Edmonton 开了个游泳训练馆, 还教出了不少游泳头名呢;歌手蒋大为, 在温哥华隐居了很多年, 收关还是觉得国内市场大而返回央视舞台;上海名伶周璇的儿子周炜, 移民加拿大后一直不被人发现, 直到有一日之内吹笛子表演才被媒体曝光为名人后代。...... ...... 还有很多, 不胜枚举。 就象香港优才计划, 或新加坡专才计划一样, 这些特殊人才是被抢着要的。不过, 加拿大杰出人才移民计划并不一定都是针对鹤立鸡群者的, 普通人也有机会申请成功。下面这段是网上摘录的信息, 更新时间为2018年4月。 有兴趣的人可以继续去搜索相关资源。 祝各位朋友好运!---------------------------------------------------------------------------------------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8-07-06
    不是不是, 只是信息分享罢了【图片】
    最近有人问起加拿大特殊专业人士移民的问题。 我不是专家, 但在本地生活久了, 对这种移民方式也并不陌生。君不见, 国内有不少演艺界和体育界的明星都有加拿大身份吗?游泳名将高敏早就移民了加拿大, 在Edmonton 开了个游泳训练馆, 还教出了不少游泳头名呢;歌手蒋大为, 在温哥华隐居了很多年, 收关还是觉得国内市场大而返回央视舞台;上海名伶周璇的儿子周炜, 移民加拿大后一直不被人发现, 直到有一日之内吹笛子表演才被媒体曝光为名人后代。...... ...... 还有很多, 不胜枚举。 就象香港优才计划, 或新加坡专才计划一样, 这些特殊人才是被抢着要的。不过, 加拿大杰出人才移民计划并不一定都是针对鹤立鸡群者的, 普通人也有机会申请成功。下面这段是网上摘录的信息, 更新时间为2018年4月。 有兴趣的人可以继续去搜索相关资源。 祝各位朋友好运!---------------------------------------------------------------------------------------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发表了帖子 2018-07-06
    最近有人问起加拿大特殊专业人士移民的问题。 我不是专家, 但在本地生活久了, 对这种移民方式也并不陌生。君不见, 国内有不少演艺界和体育界的明星都有加拿大身份吗?游泳名将高敏早就移民了加拿大, 在Edmonton 开了个游泳训练馆, 还教出了不少游泳头名呢;歌手蒋大为, 在温哥华隐居了很多年, 收关还是觉得国内市场大而返回央视舞台;上海名伶周璇的儿子周炜, 移民加拿大后一直不被人发现, 直到有一日之内吹笛子表演才被媒体曝光为名人后代。...... ...... 还有很多, 不胜枚举。 就象香港优才计划, 或新加坡专才计划一样, 这些特殊人才是被抢着要的。不过, 加拿大杰出人才移民计划并不一定都是针对鹤立鸡群者的, 普通人也有机会申请成功。下面这段是网上摘录的信息, 更新时间为2018年4月。 有兴趣的人可以继续去搜索相关资源。 祝各位朋友好运!---------------------------------------------------------------------------------------
    5548 5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8-07-05
    不过我倒是觉得中国人去新马泰一带买个度假屋不错, 既便宜又能当作度假后方, 只要当地政府欢迎, 值得考虑【图片】
    深圳,一个飞速发展的城市,一路过关斩将拿下2万亿GDP,直逼上海、北京,风光无限;华为,一个“狼性”成长的企业,商界厮杀中创下6千亿年销售额,名列全球百强,未来可期;然而,在深圳起家的华为,从未低头的华为,却在深圳房价面前,退缩了。2700人撤离,华为的“逃离”还未结束7月1日,40辆8吨货车, 60个车次,华为搬迁的车辆往返于深圳和东莞松山湖之间;7月2日, 2700名华为职员,开始在东莞上班。虽然华为官方发声:“总部会永远留在深圳”,但华为远离深圳已成为不争的现实。这并非华为首要次“逃离”深圳。早在2013年,华为就在规划把部分部门迁离东莞。而被选中的搬迁部门则是2002年在深圳设立的华为企业数据中心——支撑着华为从国内走向全球的“华为心脏”。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之后,2016年10月,该中心从深圳迁到了东莞。这也不是华为的收关一次“逃离”。据内部消息,这2700人只是本次华为搬迁的首要批,后续还有两批:7月30日,3000名华为职员搬迁; 8月30日,还有8000人。更为可怕的是,华为的“逃离”并非个例。深圳市市长曾提及:“到2016年年底,已经有超过1.5万家企业迁出深圳”。深圳
    海房君 2123 3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8-07-05
    写的真好! 炒房误国,实业兴邦, 所以欧美国家对于外国炒房团的入侵是极力堵截, 唯恐他们抬高房价而伤及本地百姓。 这对于政府来讲当然是减少了税收, 相当于壮士断腕, 令人可惜, 但必须那么做, 否则就是“误国”而不能“兴邦”了。中国政府如果也为老百姓着想, 为企业分忧, 也应该采取类似的措施遏制疯魔的房价
    深圳,一个飞速发展的城市,一路过关斩将拿下2万亿GDP,直逼上海、北京,风光无限;华为,一个“狼性”成长的企业,商界厮杀中创下6千亿年销售额,名列全球百强,未来可期;然而,在深圳起家的华为,从未低头的华为,却在深圳房价面前,退缩了。2700人撤离,华为的“逃离”还未结束7月1日,40辆8吨货车, 60个车次,华为搬迁的车辆往返于深圳和东莞松山湖之间;7月2日, 2700名华为职员,开始在东莞上班。虽然华为官方发声:“总部会永远留在深圳”,但华为远离深圳已成为不争的现实。这并非华为首要次“逃离”深圳。早在2013年,华为就在规划把部分部门迁离东莞。而被选中的搬迁部门则是2002年在深圳设立的华为企业数据中心——支撑着华为从国内走向全球的“华为心脏”。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之后,2016年10月,该中心从深圳迁到了东莞。这也不是华为的收关一次“逃离”。据内部消息,这2700人只是本次华为搬迁的首要批,后续还有两批:7月30日,3000名华为职员搬迁; 8月30日,还有8000人。更为可怕的是,华为的“逃离”并非个例。深圳市市长曾提及:“到2016年年底,已经有超过1.5万家企业迁出深圳”。深圳
    海房君 2123 3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8-07-04
    呵呵, 人家也生孩子养孩子, 没觉得比咱们的差吧? 就是个文化习惯的问题 【图片】
    昨天去办公室拿东西,克莉丝汀招呼我:“嘿,宝宝来了。”还没看见宝宝,却先见到宝妈。然而,她的形象颠覆了我固有的“产妇”概念。只见凯莉没事人似的站在那里,神采飞扬有说有笑地汇报着她和老公的育儿日常。除了大肚腩不翼而飞,她简直跟没生前一模一样。我低头一看,她脚上居然还蹬着带跟的凉鞋,天呐!这哪像个刚生完孩子才七天的产妇?比起我们一个月内都要躺床上修养复原,甚至连刷牙洗澡都不敢轻举妄为的中华妇女来,加拿大女性也太强了吧?别说加拿大当地妇女,就是我们的二代华人也被同化了。我朋友的女儿小学四年级来加拿大,连正宗的CBC都算不上。听说她不听妈妈话,生完孩子第二天就跟老公跑去餐馆吃饭庆祝,搞得她妈妈心惊胆战怕她落下什么病根儿将来受罪。还好,如今孩子都小学毕业的她貌似健健康康啥事没有。以至于我很纳闷,咱中国人小心谨慎对待的月子到底要不要做?不过,我生孩子那阵还是保持“坐月子”传统的,尽管因为没有老人在身边,月子做得马马虎虎,但我还是尽量躺在床上。然而,中西方养生理念到底不同,对我这套中国式生孩子理念,加拿大医护人员很是不解,坚持让我按他们的习惯来,搞得我可不大舒坦。先说这孕妇餐吧,可真不敢恭维。我是下
  • 枫林鸟*加拿大版主 回复了帖子 2018-07-04
    总统此举大获华人称赞! 
    重磅消息:川普政府宣布废除一项鼓励大学招生时将种族纳入考量的指导方针!也就是说,美国名校录取的“潜规则”:按“种族配额”招生的时代就要结束了。新政将推行无种族公平竞争,不分肤色,择优录取。对于在美国、加拿大读书的华裔孩子以及众多的国内莘莘学子们来说,这无疑是个重大利好。据联合新闻网报道,今
  • 三涵妈妈 发表了帖子 2018-07-04
    整整四十八小时的东北大学的新生与家庭入学熟知( Freshmen/family Orientation)活动结束了! 我们开车五小时赶回家。在这四十八小时里所思所见:珍惜你现在拥有的,并为之感到幸福快乐!有人觉得我大藤小藤的活动都参加过了,为什么对这次活动还要这样的得瑟。因为在我的心目中儿子们的学校都很好,他们每个人所取得的成绩都值得我骄傲!学校对我来说没有高低之分,而是适合他们的就是很好的。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特点,正确的选择才是根本之道。很多人看不透这一点,不珍惜自己的拥有,总是看着对方山坡上的草更绿一些。还有的人问为什么我觉得自己的孩子好,那么我倒是也不明白,为什么作为妈妈你就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长处,总是挑刺达不到你的要求?妈妈作为最亲的人,应该给预孩子肯定,使他们变得有自信!每个人都不一样,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生的途径也是各不相同,只有具备使自己和别人开心的能力及本钱的人才是成功的!我总对客户讲,买完房子以后就不要去翻看以往和今后的房子是否比你的价钱更好,好好的爱你现在的房子,你才会快乐!否则,你会生活在种种不如意的想法之中,无法变得开心!十八岁的大学生完全独立了!在听东
    4091 8
  • 三涵妈妈 发表了帖子 2018-07-03
    在这里聊一聊坐落在美国波士顿的东北大学。国内的读者一再问我,你家三儿上的是中国的东北大学吗?国内有东北,不知道是否有东北大学。这所大学的英文名字是:Northeastern University。地点在美国的波士顿。打开这所大学的网页,就会告诉你这是一所与众不同的大学,建校(1898)10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学生边学习边实践的办学方针,四年毕业的学生会有两次实习机会,五年毕业的学生会有三次实习机会。真正的为社会培养接地气的方方面面的人才。学校设有90多个专业,2017年的平均两门SAT成绩1465,学生来自136个国家(2016-2017)(数据来自大学官网)据说研究生院的研究水平很是超前。这个坐落在波士顿市中心的大学,有本科生13,473,400多个学生组织,校园有73公亩。90%的学生在毕业之前至少参加一次学校安排的实习,有3000多个实习单位,和很多大公司,政府部门合作。学费加其他的费用也要6万5.这个学校是我家老二力荐三儿报名,而且一再强调,三儿如果在这个学校学计算机专业,将来的工作是不用愁的,而且会有很高的薪水。他的原话是:我就不用再为他操心了。我们申请这个学校,得到录取通知只
    2292 6
  • 三涵妈妈 回复了帖子 2018-07-03
    非常人性化
    上周五,我去拔了三颗智齿。因为自己的计划有点紧凑,只能订在周五的下午一点。护士小姐很体贴的问我可不可以坚持空腹。因为大部分的手术是在上午进行的。我说我扛饿,没问题。接下来,安排拔牙感觉很轻松,睡了30分钟就好了。因为吃了止疼药,也不感觉难受。只是张不开嘴,还有不停的流血,遵照医嘱,克服一下就行了。可朋友说在国内拔牙可是局部麻醉,虽然没有疼痛感,但是看着牙医叮叮当当的凿牙,感觉很恐怖。为什么不像在美国拔牙,睡一觉就好了呢?这两天在波士顿的东北大学参加三儿的新生入学前的熟知活动,英语叫 Freshman Orientation。在美国的各种机构,如果新人上岗好像都要做Orientation。换工作的要做,上学的也要做。我不记得在国内有这样的事情。所以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来翻译。朋友告诉我,工作的可以叫入职培训,上学的叫入学熟知。两个大的上大学的时候我都没有参加过这种活动,那可能是他们的学校没有邀请父母。即使邀请,那时的我们也不可能参加。现在好了,收关放飞的小鸟总是要一陪到底的。东北大学真的很体贴,给家长们安排在有空调的学生宿舍住,虽然床小了点,但是干干净净。学生们的宿舍却没有空调。这两天每天
    三涵妈妈 3199 9
个人成就
发帖收获 0 个赞
 
����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