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个飞速发展的城市,一路过关斩将拿下2万亿GDP,直逼上海、北京,风光无限;
华为,一个“狼性”成长的企业,商界厮杀中创下6千亿年销售额,名列全球百强,未来可期;
然而,在深圳起家的华为,从未低头的华为,却在深圳房价面前,退缩了。
2700人撤离,华为的“逃离”还未结束
7月1日,40辆8吨货车, 60个车次,华为搬迁的车辆往返于深圳和东莞松山湖之间;7月2日, 2700名华为职员,开始在东莞上班。
虽然华为官方发声:“总部会永远留在深圳”,但华为远离深圳已成为不争的现实。
这并非华为首要次“逃离”深圳。
早在2013年,华为就在规划把部分部门迁离东莞。而被选中的搬迁部门则是2002年在深圳设立的华为企业数据中心——支撑着华为从国内走向全球的“华为心脏”。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之后,2016年10月,该中心从深圳迁到了东莞。
(点击图片,加入海房交流群)
这也不是华为的收关一次“逃离”。
据内部消息,这2700人只是本次华为搬迁的首要批,后续还有两批:7月30日,3000名华为职员搬迁; 8月30日,还有8000人。
更为可怕的是,华为的“逃离”并非个例。
深圳市市长曾提及:“到2016年年底,已经有超过1.5万家企业迁出深圳”。深圳制造业外迁已渐成潮流,且大型企业不在少数:
(点击图片,加入海房交流群)
房价飙涨,制造业利润被压低
为何深圳的制造业公司不断迁离?看看华为的利润,你就能够明白:
2017年,华为年销售额6000多亿,而净利润却只有475亿,利润率不到8%,其他企业就更低了。
企业的利润被什么吃掉了?高高在上的房价。
在深圳,高昂的房价不断拉高人们的生活成本:买套房子,动辄500万诚意金、千万以上总价;上个好学校,要么拿下天价学区房,要么就读学费十万起步的私立学校,但私立学校周边区域的房价又什么时候低过呢?
而深圳高房价带来的高昂的生活成本,最终通过薪资这一桥梁,转嫁到了公司身上。据传,华为深圳总公司仅员工薪资一项,一年的开支就达1000亿。
(点击图片,加入海房交流群)
成本提升,利润变薄,制造业发展空间被压缩,如何不走?就像任正非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所说的:
“工业现代化最主要的,要有土地来换取工业的成长。现在土地越来越少、越来越贵,产业成长的可能空间就会越来越小。这些人要有住房,要有生活设施。生活设施太贵了,企业就承载不起;生产成本太高了,工业就发展不起来。”
于是,华为、大疆等制造业都慢慢走了。
炒房误国,实业兴邦
几年前,华为还试图在深圳挣扎一下,于是华为从深圳南山区迁了一部分到龙岗。当时的龙岗政府打出了“为华为服务”的口号,并承诺为华为建设“华为科技城”。
深圳的地价、房价大家都清楚,华为接到如此优厚的橄榄枝也非常高兴,其产值一度占到龙岗区工业总产值的47%以上。
但后来,龙岗政府借着华为的名气炒作“华为科技城”的房产,甚至有宣传声称“旁边就是华为,房价从一两万涨到五万不是问题。”
再后来,华为选择了东莞。这样一家大企业却一路被房价驱逐,着实令人心痛。但大企业尚可以选择搬迁,在别的地方谋求发展。可是小公司怎么办?
(点击图片,加入海房交流群)
据报道,早年深圳一家150人规模的小型公司破产,还欠下了数百万的债务。公司老板苦于无法还债的时候,听闻一则消息:
温州一家拥有1000多名工人的企业,苦干精算,一年利润一百来万,而企业老板的妻子在上海买10套房子,两年就获利1000万。
为了还债,这位老板也开始炒房。东拼西凑后,在深圳买了5套房子,结果一年就还清了债务,还有数百万的利润。此后,这位老板再也没有碰过实业,一心炒房去了。
(点击图片,加入海房交流群)
当房价一面压榨普通百姓的血汗钱,一面挤走企业的发展空间,甚至还断绝企业家发展实业的信心,这样的城市、这样的国家还如何向前发展?
房地产确实暴利,对于GDP的提升作用也非常明显,但一套房子暴涨十倍,又能创造什么价值?
要知道,炒房误国,实业兴邦啊!
更多中外房地产的现实问题,可与海房君私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