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家貧,孫中山先生直到10歲那年,才有了入讀村塾的機會。3年後,他隨大哥孫眉前往檀香山。4年間,先後入讀意奧蘭尼學校、商業貿易學校和奧鴉湖學院,這些學校都由教會開辦,自然百分之百英語授課。從檀香山回國後,他先後就讀的香港拔萃書室、中央書院,乃至後來的廣州的博濟醫院醫校、香港西醫書院,也無一不以英語授課,因此,可能有人以為,孫中山對國學的認識,主要從翠亨村中的村塾得來,大概不會精深到哪裡去。孫中山的國學功底事實並非這樣。出於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孫中山到檀香山後不久,即已認識一位元名為杜南山的順德籍老夫子。杜南山是美國駐華領事館從中國請到檀香山教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學習粵語的老師,孫中山在他那裡繼續學習中文。孫中山從檀香山回香港、廣州後,先後跟隨區鳳墀、陳仲堯深造。區鳳墀是華人血統的香港牧師,曾在德國柏林大學教授漢語,國學造詣之深可想而知。在西醫書院讀書時期,孫中山甚至買來整套《二十四史》,以致床頭多了一個裝滿線裝書院的大木箱。有同學不相信他曾認真讀,隨手從書箱抽出一本,翻開就考,不料孫中山果真對答如流,這位同學這才不得不表示欽佩。根據本人的特殊情況,孫中山還琢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從
88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