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们应邀参加了德国盛名青年钢琴家Hanni Liang的生日Party,住在德国北部的钢琴家喜欢吃包子由来已久。这一次回到父母家过生日,我们难得一见!
她的父母来自四川,已是30多年的“老德国”了,可依然对包子情有独钟。爸爸妈妈都点名说要我们带包子来就好了。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一锅包子上桌后,全家人都欢喜快乐,都说盼望已久,大家吃的开心快乐!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晚饭后,我们享受到了钢琴家的特殊待遇,专门为我们一家举行了“贝多芬家庭音乐会。”
这才是钢琴音乐会真正的“一票难求”!这是对我们带来包子的较高奖赏和礼遇!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因为视频太长,发不上去。
德国读者可以在Youtube上复制链接:https://m.youtube.com/watch?v=rOTJta6N6Ho&t=442s
或搜索德国青年钢琴家Hanni Liang的钢琴表演。
中国读者可以关注“中山音乐堂”二维码聆听网上音乐会。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Hanni的爸爸妈妈是我们的好朋友,他们常带我们去徒步旅行。爸爸画、妈妈写,也是一对艺术家夫妇。我们期待他们的德国徒步游记尽快问世,一睹为快。
妈妈说我们家的包子个个像“白富美”的瓷娃娃,第二天午餐时,她还给我发了微信。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谁说只有我们北方人喜欢吃包子,南方人一样也喜欢!德国人就更不用说了!
我们说的包子是我们北方人的那种白白胖胖的发面包子。不是上海的油面“小笼包”!
中国包子赢得了德国胃
在中国,曾有个说法:抓住男人的心首先要抓住男人的胃。
在德国,我们的包子同样赢得了德国邻居的心和德国娃娃的胃!
说起德国人,不得不说起我的德国邻居,他们一家都被中国包子“俘虏”了!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有一日之内,妈妈Conny(康妮)从学校接完老大Paul(保罗)回家,刚刚在门口停好车就火烧火燎地跑过来按我的门铃,然后兴奋地和窗口里的我招手说,Ying!Ying!快出来一下!
哥哥保罗今天上课时,老师让每个同学都说一说,假期中有趣的事,保罗讲到:“我有个中国邻居Tante Ying(樱阿姨),她是我的Freundin(女朋友),她会做寰球上很好吃的东西叫“Bao-zi-”,好吃极了!你们所有的人肯定都没吃过,这个包子在餐馆里和超市里都没有卖的,只有我的Tante Ying会做,我的妈妈也不会做。”
放学的时候,妈妈康妮去接保罗,老师抢先跑出来说,保罗妈妈等一下,我要问问你:什么是“Bao-zi-”(包子)?……保罗还说,他有一个中国的“Freundin”-Tante Ying?(女朋友-樱阿姨)
说完我们两个都哈哈大笑,我眼泪都要笑出来了!我居然是这个德国“小”男孩儿的大“女朋友”!?看来我的包子真的抓住了他的胃,也赢得他的心!?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最有意思的是老二Johann(约翰),他的首要个中文词汇居然不是“你好”,而是“包子”!
两岁多的弟弟约翰刚刚学会说话,常常从我们家的后花园悄悄溜达过来,总是在院子里寻找些什么,两只小脏手趴在落地窗上,鼻子都挤歪了,往里边看,有时候像个小乞丐。
他大声问:“Tante Ying,Baozi?”(樱阿姨,包子)
我开了门教他:“你要先说,Tante Ying,你-好-!”(樱阿姨,你好)
他说:“Bao-zi-!”(包子)
我继续强调说:“你要说Hallo,N-i-h-a-o!”(哈喽,你好)
他继续回复我说:“Hallo!Tante Ying,B-a-o-z-i……”(哈喽,樱阿姨,包子)
我哭笑不得:“Tante Ying 不是包子!”……
还有一次他在后花园和邻居的小朋友抢玩具,谁也不撒手,一直僵持着,妈妈康妮说:“约翰,我给你看iPad!……”
他瞪着大大的眼睛,瘪着嘴纹丝不动。
我走过去说:“Johann, willst du Baozi essen? (约翰,你想吃包子吗?)
他就立刻松了死死抓住玩具的手,笑嘻嘻地说:“Ja~”(想~)声音还拐着弯呢。
邻居家的这两个孩子从妈妈怀孕到出生,上幼儿园、上小学中学,一直是我看着长大的,说起来真的很亲!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我们来自遥远的东方,他们来自德国的不莱梅,都是陌生的城市,我们是异国,他们是他乡。我们不约而同地买了连排Haus,因为挨在一起,后花园几乎相通着,我们一起铺的草坪,一起种植的果木花草,一起买的遮阳伞……在德国许许多多生活方面,他们也给我们很多帮助和指导!
刚刚搬完家的一个周日中午,他们从教堂礼拜回来,我们打招呼说:我们也正要去参加下午的华人主日礼拜,没想到他们两口子马上就过来抱住了我们两个人。
德国先生激动地说:感谢上帝听了我们的祷告,赐给我们的邻居与我们有着相同的信仰!但是怎么也没想到你们是中国人!
从此,他们两位各自虔诚的德国妈妈再次见到我们时,不再眼神怪异、小心谨慎,反倒是和我们走得更近更亲,每年的圣诞节都邀请我们全家一起吃烤鹅!
之后,每周门口的垃圾桶都是德国先生替我们拉出去的。因为我们总是忘记哪天应该把垃圾桶拉出去,常常说谢谢他!他每次都指指天,说:“Wir sind eine große Familie,Wir haben einen Vater am Himmel。”(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在天上有同一个天父爸爸!)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我们非常感动他们这样的“心灵告白”。从此我们在国外不再孤单,有了弟兄,也有了姐妹!
康妮在两个孩子的怀孕期一直在孕吐,但是只要我和另外一家中国邻居送过去中餐或包子、饺子,她就立刻不吐了。为此,他的德国先生也很纳闷儿:到底发生了什么?你们的中餐、包子、饺子里有什么神奇的东西?
我的很多朋友都说,你们邻居这一家人真是有福气,与中国人有缘。我却感谢上帝冥冥中的安排,让我们也遇上了这么好的德国邻居!
难道是上帝在妈妈康妮怀孕的肚子里,就孕育了两个男孩子的“中国胃”吗!?难怪他们一直喜欢中餐!盼望将来他们长大后与中国还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未来!
成功的经验来自无数次的失败
刚来德国的时候,我们对做包子、饺子的所有程序还有些胆儿虚,德语讲就是不那么“sicher”(确定)。
首要次包饺子,是受邀到先生法兰克福的同学家做客。俩夫妇来自广州,他们说,为你们接风,咱们先到中餐馆去品尝一下德国的中餐!四菜一汤上来的时候全是一色儿浓重的酱油色,饺子味道寡咸,吃得勉强。付账时的账单,还吓了我一跳,心里核算出人民币差不多大几百块,那可是18年前,用的还是马克哦……
他们说法兰克福的中餐和亚超比其他城市的都好,可是亚超里的冻饺子、冻包子找不到生产日期,且贵也不太好吃!很长时间都没有吃到正宗的饺子和包子了。
回到他们家,我的目光在搜索他们的厨房,问他太太有没有面板、擀面杖,蒸锅?她说都没有。
我犹豫了一下后还是自告奋勇地说,那我们一起包饺子吧!没有擀面杖就用啤酒瓶当擀面杖!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我们分头行动,按部就班,买了新鲜的绞肉、韭菜、鸡蛋、大虾仁,泡了香菇木耳,和好了面,先生擀皮,我忙前跑后地教他们夫妻怎么包,并一再强调封口要捏住,不然煮的时候会破,还一直在强调饺子底要多沾些布面。
看似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
因为没经验,他们把一部分饺子都放在光滑的大瓷盘子上,布面撒的太少了,等要煮的时候,全部都“长”(粘)在了盘子上,他们把这些原本粒粒整整、漂漂亮亮的饺子都揪扯成了一个个变了形的小老鼠,统统一下子都丢进了锅里,变成了一锅“混炖汤”。
不过大家还是吃得很开心,就当是吃混着炖的“馄饨”了,他们夫妇说,我们不看好不好看,光是能吃到这么好吃的馅料,也很满足了!这可是我们首要次吃到的纯手工的“馄饨”呀!
打那以后,但凡每次包饺子,我都盯得很紧,严把质量关,每一道工序都要絮絮叨叨说个不停!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包子成为我们的名片
饺子关过了之后,我们开始学做包子。
光是“蒸”这一关,我们就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来我们有了足够的经验和数据:
在德国,没有“老面肥”,只能用现成的鲜酵母或酵母粉发面,所以必须将醒发好的包子凉水上屉,而且蒸好之后一定要等5分钟再揭锅盖。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不然的话,当你揭开锅盖后的几秒钟后,你就会看到这些白白胖胖的包子立马“嗖嗖”地就抽巴成了“黑瘦硬”的死咯蛋了。
前功尽弃的经历,许多留德华们都有过,有的朋友说,哇!这也太麻烦了!怎么像养个大姑娘一样,要把她养的白白胖胖,还真不容易呢……
一位大姐心酸地形象比喻:这包子也太难伺候了,怎么一下子就像鬼捏的了呢?
经历过漫长的、无数次的试验实践之后,我们的包子越来越炉火纯青、越来越有模有样了。不论有什么聚会,我们都会带一个大电锅水煎包子去,即好看,又拿得出手。管他生日Party,团契生活,乔迁之喜,每次都务必呈现……
慢慢地,我们家的包子在邻居、小区乃至华人圈里都慢慢出了名,大多数朋友都吃过我们家的包子,一位做过餐馆的姐妹说:谁家的包子外表都差不多,但你们家的包子馅儿没有肉腥味儿!确实好吃!
因为我有秘方:
首先肉馅一定要新鲜,提前半小时要用油、盐、酱油、料酒、五香粉、尽量多一些葱姜、鸡蛋搅拌均匀腌制半小时后。
然后再加入木耳、香菇、白菜、芹菜或韭菜。
再后要用香油锁住水分。
收关新鲜酵母发面,包好的包子,要醒20分钟、冷水上屉蒸20分钟、熟之后等5分钟再揭开锅盖。
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省。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有几个老朋友吃过我们的包子后几次都建议我们开个门店吧,他们要入股,说如果在市中心一定会火的!甚至连名字都替我们起好了:“白富美包子铺”!
十几年了,我们教会了我们周围的很多朋友做包子,我们的儿子从小也在我们的培训中学会了包包子、包饺子。
每次朋友邀请我们去吃饭或是说要一起做包子、饺子,我们就会随机赠送一个带卡槽的IKEA的面板给他们,走到哪里,包到哪里。
有时度假、出差我们也都会带上一根擀面杖,随时准备,一有机会,不是饺子就是包子。
先生戏说:一根擀面杖走遍天下都不怕!
我们极力推动着中国人在德国厨房里的“包子饺子文化”!让留德华们的中国胃,不受亏损!不再因为“包子、饺子”而思乡愁烦。
儿子前几年去美国交换读书和工作,遇见了很多国内来的富二代,有的是钱,但买不到也吃不着可口的包子饺子,他们也不会自己做。
赶上过节,我们儿子说:我来指导,你们去买鸡蛋、大虾仁儿、韭菜、白菜、面粉、新鲜酵母,我教大家一起做包子。
这些年轻的孩子们没有买大虾,却买回了大龙虾。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当这些年轻人吃到了三鲜馅儿的龙虾水煎包时,儿子说:整个寰球都安静了,只听到年轻的小伙子们呼哧呼哧吃的声音,每个人都低着头,顾不上说话了……
费尽心力,包了好长时间的包子瞬间一扫而光,儿子说,我都不敢多吃。看来这些同学真是吃到了久违了的“家乡的味道”和“妈妈的味道”!
他们吃得心满意足,儿子也获得了很多的国际友谊!
包子成为友谊之桥
前几年,我们又搬了新家,买了新厨房,换了新的“蒸烤一体箱”,替换掉了那只从中国背来的大蒸锅!蒸烤箱一次可以蒸三层。这样就更省时省力了!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一有聚会,只要朋友们说你们家带包子,我们就会浩浩荡荡地拿着三层包子和一大锅酸菜排骨来聚会,大家一看到白花花的包子和酸菜排骨口水就流下来了,迫不及待、摩拳擦掌,怎么能不欢喜快乐呢!
这些年,先生擀皮,我包馅儿,我们熟能生巧,包的速度越来越快,差不多10秒一个。这也要归功于我老爸对我训练有素的童子功,他是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非常挑剔却又从不表扬!
今年春节前,我终于听到80多岁的老爸这么多年的一句赞美的话:樱子的小包子14个褶、大包子18个褶,比“狗不理”的包子还要漂亮、还要好吃!我就是看着心里都高兴!
谁吃的时候会想到我的包子几个褶呢?老爸你到现在还在数啊……
(此刻心疼自己一秒钟)
这许多年来,我猜想经我手包过的包子也该有几万个了吧?!每一个包子里面都有我和先生共同合作的默契,包子里有我们共同的时间、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生活模式!共同的生活理念!
包子也构建了我们与德国朋友、中国朋友之间的友谊之桥,它已成为了我们的生活名片。
朋友们通过包子回馈给我们的信任、支持和价值连城的友爱,远远超过了做包子过程中带给我们的幸福感!
其实每一次包饺子、包包子都是一个不小的工程,每一次认真仔细的过程,也让我们慢慢领悟到“德国制造”的工匠精神!
在德国多年生活的耳濡目染,我们了解和学习了德国人许多百年传承的好传统、好习惯,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凡事都不可操之过急、急功近利!
包子是一个一个褶捏出来的,文章也是一个字一个字码出来的;包子的每一个褶、文章的每一个字,都是真实而又有温度的!她一定会带着一份温暖、一股力量、一种影响力的!
在奉行“快快快”的寰球里,人们不得不快餐文化,不得不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而疫情却让全寰球都按下了暂停键,让所有人的脚步都慢了下来。就是要让我们的灵魂停下来,思考一下:我们的身体忙忙碌碌地要去哪里?我们的灵魂和生命要归于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