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今日新西兰新增1例输入性病例。
澳大利亚维州再增12例确诊,宣布封锁七天。
新西兰疫情响应部长随后宣布:
他表示,5月20日之后从墨尔本到新西兰的可能有5000人。这些人请去联系卫生部门进行检测。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新西兰有来自寰球各地的移民,是一个文化交融的国家。很多人带孩子来新西兰,希望他们能健康自由地成长。一位在新西兰长大的华裔女生说,尽管自己家从爷爷一代就居住在新西兰,却从来没被看成是“彻底的新西兰人”。身边人对她,总是有种看待移民的眼光。
但对白人移民来说,就算他们来自别的国家,甚至英语都说不好,却总能被新西兰人立刻接纳。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四天后,新西兰关于修改历史教材的民意咨询即将截止。很多人对此并不重视,甚至完全不知道。但这当中“华人”角色的缺失,却将影响每一个新西兰华裔孩子的未来。新西兰教育部目前正在计划重新修订新西兰中小学历史课本,5月31日前都在征求公众的意见。他们计划,加大教材中毛利历史的比重。教育部门表示,毛利历史是新西兰历史的基础。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其中,双文化(bicultural)一词被明确提出,指的是英裔主导的单一文化+毛利文化。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和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不同,双文化框架中并不包括毛利人和白人(Pākehā)之外的其他族裔。比如华人,在这份这份民意咨询文件中根本找不到,就连亚裔一词都没有出现过。所有其他的族裔,都只是粗略地被涵盖在“移民”一词之内。要知道,根据新近数据,新西兰亚裔人口已经达到15.1%,距离毛利裔人口的16.5%已经是相去不远。毛利人作为原住民的地位固然需要得到强调,但亚裔该怎么办?当他们阅读课本,是否会觉得自己是隐形的?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一位华人妈妈不甘地说,“华人在新西兰也有近180年的历史了,凭什么又一次被遗忘?”更有人发现民意咨询文件中,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教学内容里有这样一句话:“现在,我们有各种各样的人——毛利人和Pākehā(白人),男人,女人,孩子。”
想象一下,一个华裔幼童在学校学到这样的知识时是什么感觉?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一个叫Ally的土生土长的华裔新西兰女孩,几年前通过媒体讲述了(点击蓝字阅读)。Ally爷爷那辈就来新西兰了,父母也在新西兰长大,但是她在新西兰的时候,却总是遭到别人有意无意的“区别对待”。每次别人刚见了她都会问“你从哪里来”,当她回答完自己就是新西兰人的时候,别人总会刨根问底,好像在想:新西兰人为什么是亚洲面孔呢?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Ally曾无数次的向问她问题的人解释:“没错,我就是在新西兰出生的,就在奥克兰,我妈妈也是,也在奥克兰长大。”甚至有时候她回答的时候不开心了,都会反问:“再之前?我妈妈从Ponsonby搬到过北岸,你是不是想问这个?”甚至还会有人对她说:“你英语真好!”她只能无奈的回答一句:“多谢夸奖,是的,我英语还是不错的。”和她一样的很多亚裔孩子都有这种疑问:长了一张亚裔脸,就该永远是移民,永远是他者,不能成为新西兰所谓“主流”的一员吗?
叶宋曼瑛(Manying Ip)是奥克兰大学亚洲研究的名誉教授。日前她也发表了对于新西兰修改历史教材的看法,以下为她的文章:
新西兰要修改历史教材的消息广受好评。我,一个历史学家,又跟高中以及教育行业有很多联系的人,自然也欢迎这个好消息。这似乎是拓宽历史教学范围的一个机会,包括学习新西兰移民与难民社区的重要故事。然而,就现在教育部历史教材民意咨询文件来看,还远远不够。尽管现在这个教材草案只是一个“框架”,是个“方向性的文件”,而不是一个细节性的东西,但展露出来的东西依然让人挺担心的,因为华人的故事完全无迹可寻。民意咨询阶段到5月31日就截止了,解决这个疏漏显得尤为重要。新西兰“他者”的故事
历史教学的目标应该是给学习者批判性思考历史的能力。这会让他们更能理解现在,更能应对复杂的未来。
历史是尽可能全面而无偏见地解释过去的事。完整的历史应该既准确又正直。怀唐伊条约作为一个根本性文件,让毛利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合法化,因此怀唐伊条约成为草案的核心是很合理的。但对于tauiwi(非毛利人)却鲜有提及。他们既不是毛利族裔,也不是新西兰白人,但他们来到新西兰,将这里当作家。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华人“他者”
华人在新西兰的历史已近180年,完全游离在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二元框架之外。他们是在奥塔哥金矿上的流动人口,从1881年开始就受制于一系列反华律法。1908年之后很长的几十年里,华人被禁止归化,既不可以成为英国的臣民,政府又不会代表这个群体。华人不是新西兰白人,又不是毛利族裔,他们身上贴着“他者”的标签。他们被贬斥至社会的边缘,对国家政策没有任何发言权,甚至不敢期望最基本的人权,无论是矿工事故福利,还是家庭团聚和医疗卫生服务,都是不敢想的。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华人是只此需要缴纳100英镑人头税的少数族裔,是只此需要出入境时按指印的少数族裔。那些针对华人的随意的政策,也会被用到在新西兰出生的华人身上,还说这只关乎族裔,不关乎国籍。总督George Grey支持新西兰发展成“南太平洋上一个更好的英国”,后来的政府也在继续打造一个白人国度。中国移民被配额、人头税、英语测试紧紧钳制着。从19世纪60年代到上个世纪50年代,华人承受着家庭的分离,仅仅因为那份非官方的白人新西兰政策。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不被信任的历史
华人作为一个社区,获得的接受度和待遇仿佛是新西兰的一个社会晴雨表。二战之后,新西兰接受了来自战后欧洲的难民的孤儿。在此期间,几百名中国女子和孩子从日战区逃离,他们被允许留在新西兰。这个不大的群体成为新西兰华人社区的核心。新西兰华人不再全是单身汉,开始成家了。1987年之后“新亚裔”的到来,惊醒了那些担心的人。他们与本地出生的新西兰华人的低调、温顺和多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1993年,奥克兰某个社区报曾经洋洋洒洒,用两个版面声情并茂地讲了一个“Inv-Asian”的故事。2006年一本杂志发表文章,名为《亚洲焦虑:是时候送一些人回去了吗?》。全新西兰人的教材
将新西兰华人当做永远的移民,但这个标签并不会贴在在此定居的英国人身上。然而这份教材草案或许会让这种不幸的历史沿革存续下去。完整的历史应该确保所有新西兰孩子将历史作为一个真正切实相关的学科,需要事关每一个人的故事。非新西兰白人、非毛利族裔的历史联动必须体现在国家历史框架之中。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如果不对以新西兰为家的多元社区呈现重大而明确的历史方面的教导,那么就会造成他们以及他们的孩子无法在国家历史中找到自我的风险。
天维菌也附上本次民意咨询的链接,意见征集将在5月31日结束,有心人可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