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华人的公开信:新西兰教科书为何又忘记了我们?

来自:发现新西兰 0 0 2021-05-04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作者:Helene Wong


最近,我在教育部网站上,看到一份关于新西兰历史1-10年级课程建议的草案。


该草案在征求公众意见,邀请公众在线反馈。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份课程设置的重点,毛利历史殖民化的后果。当然很好可以纠正课程中毛利欧洲人历史之间的不平衡,就应该做的。


但其他人呢?希腊人、意大利人、穆斯林、犹太人还有华人呢?


教纲中甚至没有提到“亚洲人”——像我这样的第三代华人却常被划分进这个范围。


在教纲中,我们这种统统简单定义为“移民”,还是在另一个包罗万象的介绍——“波利尼西亚人”下面的一小段。


尽管我们在新西兰有丰富的历史,对新西兰的经济、社会有创造性的贡献,但我们仍被归于“其他”的范围——这其实代表了隐藏、无名和排斥。



180年华人史不该被无视


上个月,我参加了一个活动,也更加看清了华人在新西兰历史的地位


我们上百华人和当地的iwi一起,在Opononi的海滨,为1902年沉没的SS Ventnor号纪念碑揭幕。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艘船载有499名华人矿工遗体,原准备落叶归根。船只沉没后,其中一些漂流到了岸边,当地的毛利iwi发现了并埋葬了他们。


这个故事世代相传。


如今,我们不仅纪念那些失去的生命和遗体,也纪念那些曾经拯救和安置他们的人。


纪念碑揭幕视频

这是一个非凡的manaakitanga(毛利语:待人接物)和kaitiakitanga(毛利语:守护、保护)的故事,毛利人和华人之间建立的密切联系,这也是新西兰历史上所特有的故事。


但如果华人是“隐形”的,看不到的,这样的故事能在教材中找到位置吗?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40年前我从新西兰到海外去,我离开的时候,社会上正在讨论“多元文化”问题。


等我从海外回来,新西兰已被“双文化主义”所替代。


在过去的40年,“移民们”就是安安静静的旁观者,安安静静接受tāngata whenua(毛利语:这片土地上的人)享有优先权。


新西兰历史教材的改进是令人高兴的,但我们这些“其他人”是否又要再等40年,才会被纳入?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Helene Wong


2018人口统计中毛利占比16.5%,“亚裔”基本相同占比15.1%,亚裔中华人占比36.3%。


新的学校历史课程会在2022年推出,届时,华人来新西兰居住,已180年。


我们这些华人的后代仍在积极研究、记录和出版他们早年的历史,但在目前教育新西兰后代的故事中,却几乎看不到。


那么,新来这里的移民孩子,如何了解他们所踏入或出生的历史背景?如何解读今天的看法和待遇?


如果他们都看不到自己被纳入其中,他们的“幸福”——这门课程声称要实现的东西——如何实现?


毫无疑问,我会将我的意见以更多细节来反驳。


既然我们经常夸奖这个国家的多样性,那么就应对学生引入对多样性的理解,他们处在最可塑的年龄。


在SS Ventnor号的故事中,蕴含着一种东西,即不同的文化如何能够深深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尊重一起工作。


这是所有孩子都能懂的故事……然而,当新西兰华人180年的历史提都不提的时候,这样的故事能还分享到他们吗?


关于修改历史教纲的反馈


这次1-10年级历史教纲的反馈,截止日期为5月31日


相关信息的页面在:


https://www.education.govt.nz/our-work/changes-in-education/aotearoa-new-zealand-histories-in-our-national-curriculum/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您也可以找到中文页面,参与调查,进而表达自己的观点:

https://consultation.education.govt.nz/curriculum-progress-achievement/04a2dd61/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华人是否永远在“移民”条目下占一小行,还是应该让所有新西兰孩子都知道,我们已经有180年的丰富历史?


教育部应该听到你的声音……


- End -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微信 扫一扫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