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这两天,由志愿者组成的一个小队,连续步行6小时,来到南岛South Marlborough山区内。他们要在这里艰苦工作好几天。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他们的任务,是清除这片地域多达2000多棵野松树。
那些比较大的松树,先用钻头钻一个洞,再注入毒药。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那些小的则直接锯掉,并在横截面上涂抹毒药,令其根部枯死。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毒药是cut’n’paste,“把cut’n’paste直接抹到树的切口就可以,但锯树是个体力活,钻洞和注入毒药相对轻松一点……”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些人为何不辞辛苦地去野外大量清除松树?
这就要从新西兰泛滥的野松树说起。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引进的灾难
松树本是经济林木,北岛不少地区都有林场。
新西兰也是木材出口大国,木材出口是新西兰第三大出口产业,松木占比较大。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但南橘北枳。在北岛松树创造$$$,在南岛却完全是另外一码事。
野松(wilding conifers)正给南岛不同地区,带来各种不良后果。
在讨论生态问题前,我们要留意新西兰特点:
国土小,生态系统复杂,从南到北有多种气候特点,所以各地经济特点也不同。
以Marlborough地区为例,这里经济作物是葡萄,当地有大量葡萄园。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葡萄园十分依赖当地河流、小溪取水灌溉。但野松的繁殖正威胁灌溉水源。
South Marlborough景观恢复信托基金负责人John Oswald 说,松树是繁殖力非常强的树种,每年夏季,松树“饥渴”的吸水能力让溪流的水量骤然减少。
John Oswald展示一棵小松树——一个松树的种子可以跨越40公里落地生根。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松树的繁殖也威胁到当地原生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
“我们发现即使是在山谷随便走动的时候,也不断发现一些小苗。小的苗用手就能拔出来,但大的需要非常大的锯子。”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疯狂的繁殖
在环保部官网上提供了一张图,可以看到在十几年中,一个荒山*完全变绿,速度惊人。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新西兰环保部将野松定为有害物种。
这种1880年代引入新西兰的物种原先是用于木材、防护林,或为保护水土不受流失。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为何却被定为有害物种,环保部提供了几个事实: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在新西兰,一共有10种松树品种都被列为有害野松种类,不应该在野外出现。
其中两种——辐射松和花旗松,本来也是重要的商业树种。
但商业种植会保持适当的间距,并在种植过程中去掉杂枝。
所以,野生后的商业树种并没有经济价值。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景观的消失
除上文提到的南岛北部Marlborough地区,另一被松树困扰的地区当属奥塔哥及皇后镇地区。
松树在这里,还威胁着一个你可能想不到的行业——旅游业。
以奥塔哥地区为例,这里传统景观是这样的。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上面这张图是1992年当地画家Grahame Sydney据实景所作绘画作品。
Grahame Sydney现仍居当地,但他发现,如今再到野外取景,景观变了。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Mackenzie Basin本是南岛风景很好的地区之一,这里有绵延的山脉和草地,秋天草色枯黄,带着一种特有的金黄色。
每年秋天,不少游人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捕捉这里传统上色彩浓郁而带着一丝肃穆的秋意。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但按照松树繁殖的速度,用不了多久,将再难见荒山。
一坨坨冬天也不变色的绿意将会散布其间,并将以很快的速度彻底改变景观特点。
“现在,你会发现变了,这里变绿了,而且是从头到脚一样的绿……”
一个典型的被“污染”的荒山,野生松树开始时会是这样。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用不了多久越长越多,南岛的独特景观也打了折扣。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大约十多年时间,松树就可以完全占据一片山头。
那个时候,要阻止进一步扩散就很难了。
下图中,一半山头已经被野生松树占据。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如果不采取行动,也会威胁到这里的旅游业。”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威胁原生景观的松树密密麻麻
艰巨的任务
在皇后镇一带,这里的人民也极不愿意让松树占领山头。这里,一向以四季分明的景色而著称。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如今,南岛秋景的较大敌人*是针叶林。
如果不加以管理,20年内将完全改变风景。
现在,野松在新西兰有害物种中,排名首要。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新西兰人认为,“我们是一个非常小的国家,我们一直以多样化的地貌景观而吸引游客……但现在有全都变成森林的趋势。”
各地因此都组织了景观恢复团体,不少民众都加入。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他们会定期上山,对旅游景区的野生针叶林进行定点清除,恢复荒山秃岭的新西兰原生样貌。
Queenstown Hill,一群正在清理野生松树的人,方法还是电钻加化学涂抹。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一棵松树,在十几二十年后,可以变成1000棵……新西兰人应该去决定,我们到底要什么样的地貌。“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新西兰政府在灭野松方面是有资金投入的。政府至少投入了1亿纽币,分配给各地的灭野松组织,让更多民间参与,尽管分配的钱还显得不太充裕。
在South Marlborough地区,景观恢复信托基金定下10个“管理区域”。针对每个区域制定灭松方案——87万公顷都是人烟罕至的山区。
他们的目标是2030年将松林扩张问题控制住,基本达到国家的标准。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在南岛北部的Abel Tasman National Park,从空中看,初期的灭松工作已有了成效,整片松林变灰死亡。但要管理好还需要多年努力。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听上去的确有点奇怪。
在寰球上,每分钟大约就会损失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的森林。
而在新西兰,纳税人资助了大量金钱,去投入一场几乎看不到结束的松树围剿之战,和松树的生长赛跑。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直升机将人力送进偏远地区,将松树定点清除
这无疑是一场艰难的比赛。
在一些难以步行进入的山区,有时要用直升飞机将人力和工具送进去。
由于人力和资金问题,很多地方只能将策略定在“控制扩散”,无法达到彻底消灭。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许多志愿者都参与了这项工作,但还远远不够。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但这是新西兰版愚公移山,就是要让绿意盎然,换回成远古以来的漠漠荒山。
- End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