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西班牙新增8341例,累计确诊3188553例,新增死亡329例,累计死亡69142例;
法国新增25207例,累计确诊3752747例,新增死亡286例,累计死亡86147例;
英国新增8523例,累计4163085例,新增死亡345例,累计死亡122415例;
意大利新增20499例,累计确诊2888923例,新增死亡253例,累计死亡97227例;
德国25日新增13540例,累计确诊2424506例,新增死亡391例,累计死亡69327例。
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Insee)2月25日宣布,今年1月份法国出生婴儿数相比去年1月下降了13%,这是1975年以来首要次出现如此大幅的下降。
显然,疫情期间的封城措施并没有带来预想中的“婴儿潮”。事实恰恰相反,疫情反而使多国夫妻推迟或放弃了育儿计划。汇丰集团的一项研究称,2020年和2021年,全球出生率或将下降10%~15%,新生儿数量减少1500万~2000万,相当于新冠死亡人数的10倍。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意大利官方报告显示,37%的意大利人将2020年生娃的计划推迟,21%完全打消了生孩子的想法。去年四月的一项欧洲调查显示,51%的法国受访者推迟了生育计划,17%放弃生娃。(网络配图)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人口学者博茹昂Eva Beaujouan认为,这包括新冠病毒、封城和经济危机等多重因素。首先,就健康而言,尽管年轻人并不是新冠高风险人群,但美国、中国以及马来西亚等多国的研究显示,新冠病毒似乎会对男性生育力产生一定影响。其次,全球疫情和各国为防疫采取的限制性措施也让人们感到压力、焦虑,这难免会影响到性欲。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民调机构Ifop去年四月底的一项调查显示,封城期间法国情侣的性生活次数较平时减少。另外,封城让人们约会的机会大大减少,促成的情侣数量减少,生育计划也会随之减少。(法新社图)
收关,疫情造成的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影响更加不可忽视:“失业和担心失业会对人们是否建立、扩大家庭产生巨大影响。”博茹昂强调说,在调查中,一些夫妻明确表示,因为感到前景灰暗,所以不愿生孩子。另一方面,去年春天严格封城期间,医疗辅助生育机构被迫关门,也导致一些人未能按计划实现生娃大计。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法国生物医学管理局相关业务负责人Claire de Vienne指出,法国去年1月至10月间的取卵手术减少了32%,降幅前所未有。(网络配图)
不过,疫情对各国出生率的影响不尽相同。法国国家人口研究院(Ined)研究员Gilles Pison指出,在法国,得益于疫情经济补助和完善的生育政策,生育率下降幅度将比英、美等国小得多;而意大利这种本身生育率很低的国家,疫情的影响应该会更大。事实上,意大利政府确实正在发愁疫情对生育率造成的影响。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甚至在新年讲话中都提到生育危机问题。
米兰天主教大学人口统计学者Alessandro Rosina指出,意大利平均每个妇女生1.3个孩子,是欧洲生育水平较低的国家之一。新冠疫情造成的生育危机或将对意大利人口平衡造成不可逆的伤害,长期甚至会有“经济和社会保障制度崩溃”的风险。根据2月初中国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数据,2020年中国新生儿户籍登记数量同比下降近15%。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日本去年5月、6月和7月生育率降幅11.4%,2021年生育率预计下降10%,这也让政府不得不加强鼓励生育措施。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由于人口减少,日本开始流行一种通过“机器人孩子”来鼓励夫妇生小孩的现象。如这款名叫Yotaro的机器人可以模仿婴儿,其脸部使用投影技术,可以模拟人的情绪和表情,还可以对触摸产生情绪反应。2020年日本新生人口数量同比减少2.9%,创下历史新低。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日本70岁以上人口将是15到30岁人口的两倍。这主要是 “单身寄生族”、未婚女性增多和缺少移民造成的。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据路透社2月24日报道,2020年韩国的生育率降至全球较低,因新冠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让情侣们不愿结婚生子。(法新社图)
在原本生育率就很低的新加坡(平均每个妇女生1.1个孩子),政府为了鼓励生育,为出生于2020年10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之间的新生儿提供3000美元的津贴。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指出,新冠疫情也影响了对计划生育用品的生产和分发。美国古特马赫研究院(Guttmacher Institute)去年四月预计,计划生育用品紧缺或导致贫穷国家增加1500万个计划外怀孕。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联合国人口基金的一项研究显示,2021年,菲律宾或将有21.4万“计划外”婴儿因父母在封城期间无法获得避孕用品而出生。(网络配图)
事实上,早在新冠疫情之前,寰球上不少国家已经出现了人民不想生娃的趋势,为解决生育危机,各国政府绞尽脑汁,主要采取以下三种策略:2. 保守生育政策,主要手段是给予社会福利、经济补助;Slate网站报道,保守生育鼓励政策效果不尽如人意。
比如新加坡,虽然政府给出了极其“慷慨”的生育补助:给生三个娃以上的母亲大幅减税,第二个孩子出生即可获得9000美元津贴、第三个孩子1.8万美元津贴;并给每个孩子设立储蓄账户,发放与其父母退休储蓄相等金额的津贴,可用于支付看护费。
与此同时,新加坡政府还明确反对堕胎的立场,不提倡单身妈妈、未婚生子,鼓励回归传统家庭模式,然而结果显示,这一系列措施对提高生育率的效果十分有限。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俄罗斯也采取类似生育政策,给育有两个孩子的家庭高补贴,并鼓励人们回归传统家庭。2008年,俄罗斯将7月8日设立为“家庭、爱情和忠贞日”,鼓励人们重视家庭,减少离婚,并以此提升生育率。一些城市的婚姻登记处在这一日之内不受理离婚申请,给打算分道扬镳的夫妇多一日之内考虑时间。普京曾表示希望俄罗斯每个家庭能有三个孩子。但出生率低仍是俄罗斯老大难问题。俄罗斯联邦社会院人口状况委员会主席去年11月表示,俄人口状况正在急剧恶化,预计全年总人口将减少41.5万人。(网络配图)
另外,有研究显示,这种通过“发钱”来提高生育率的政策代价十分高昂:国家要将生育支出提高25%,才能换来生育率短期增长0.6%,长期增长4%。相比之下,进步生育政策显得更有效。以欧洲为例,生育率高的国家都采取了类似的生育政策:提供子女补助、给家长放育儿假、设立低龄儿童托儿所,以便女性尽快回归工作。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2015年的数据显示,在北欧国家,生育政策的预算占到GDP的3.5%(法国3.7%),而在南欧仅为1.5%。(网络配图)
值得一提的是,北欧国家的生育政策预算一大部分是给育儿假下的血本。虽然在西班牙等一些南欧国家,(陪)产假和育儿假时间也很长,但北欧父母在产假期间可领取的津贴金额要比南欧高得多。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欧洲各国爸爸陪产假(红色)时长对比。西班牙112天,冰岛90天,挪威70天,奥地利36天,葡萄牙30天,立陶宛30天,法国28天。瑞典父母双方共可休480天,其中60天为“爸爸陪产假”;德国420天(但爸爸产假非强制性);芬兰父母双方可各休164天。(Franceinter报道截图)
此外,北欧的低龄儿童托儿所看护系统也比其他地区完善许多,这意味着家长的解放程度也更高。更加有趣的是,这些被树立为榜样的北欧国家似乎并没有把“催生”作为生育政策的只此目标,而是更重视家长能够“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大力鼓励妇女就业。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北欧女性的就业率虽是欧洲较高的,在寰球范围内也名列前茅,但仍比男性低,北欧国家始终致力于消除男女在就业市场上的差距。(网络配图)
北欧和南欧的例子打破了“女性应留在家中相夫教子”的刻板印象。北欧女性就业率高、生育率也更高;而南欧女性就业率低、生育率也相对更低。另外,托儿所等基础设施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若缺少托儿所,父母双方很可能需要有一方暂停工作照看孩子,然而,越来越多的家庭需要依靠双份收入才能保障生活……这些现实问题都可能成为提高生育率的绊脚石。还是用南北欧作对比:在南欧,无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家庭中,男女不平等的情况要比北欧更严重,女性承担家务的比例也更高。
因此,相比生育政策,生育率更是一个国家男女平等政策的间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