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航空公司之一破产,拖了 43 万人下水!

来自:Mr海 0 0 2021-02-23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这句话用在如今的海航身上,再贴切不过。

经历了3年“卖卖卖”的自救历程,曾经万亿资产的海航还是走到了“生死存亡边缘”。


01

因无法清偿债务

海航申请破产重组

1月29日,海航集团发布公告表明,收到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出的《通知书》,相关债权人因海航集团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申请法院对海航集团破产重整。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综合公开消息,海航集团的破产重整或将是中国企业史上史前无例的复杂。

海航集团2019年半年报,截至2019年上半年,该公司总资产为9806.21亿元,相较于2018年末减少8%,总负债为7067.26亿元,相较于2018年末减少6%,资产负债率为72.07%。

而在此之后海航再未公布相关财务数据,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海航的资产债务情况成谜。

2020年2月29日,海航集团海南省联合工作组在刚入驻海航,协助风险处置工作时,也没料到会走到破产重整这一步,因为他们当时被告知,海航的净资产有2000多亿。

然而,海航集团的实际情况更加糟糕。

经过联合工作组6个月的核查,发现海航集团早已严重资不抵债。

据报道,海航资产已经“卖无可卖”,几乎全部质押,而旗下2300多家公司中,超过2000家是壳公司,实际运行的主体公司,只有近200家,面临的债务高达7000亿!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在这样的情况下,海航集团不得不走上破产重整之路。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破产公告发布的前三天,海航新一届党委改选名单出炉,顾刚当选新一届海航集团党委书记。

而曾经带领海航走向疯狂扩张的陈峰出局,落选了新一届海航集团党委委员。

选出了新的党委班子,又申请破产重整,海航或许已经准备好整装重发。

但属于陈峰的时代,却已然落幕。

当人们惋惜的同时,也不约而同地问一个问题:

海航总归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02

海航疯狂扩张的背后

海航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融资和资本运作史,而背后操盘人正是陈峰。

1990年,陈峰受海南政府邀请组建航空公司。然而他前往海南才知道,地方上能提供的只有1000万的启动经费。这对于买一架波音747就要花3亿元左右的情况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但陈峰硬是把事情办成了。

揣着1000万的启动经费,陈锋通过说服政府股改,募集到2.5亿资金;有了这笔钱做信用担保,陈峰跑到银行,大谈特谈海南航空的发展前景,从而顺利获取了6亿元的贷款,买了两架波音737。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于是,陈峰就开始了“用飞机抵押从银行获得贷款,再去买飞机”的重复过程。循环之下,他挥舞财务杠杆,快速扩大着海航的飞机团队。

也是从那时开始,陈峰总结出一套倒金字塔式的发展模型并将其贯彻到海航,用航空业务维系现金收入,用现金偿还银行贷款,用尽各种手段从银行贷款持续扩张。

高负债率也由此成了海航的重要特点。

负债率太高,国内银行不愿再给海航放款,于是陈峰又踏上了全球“找钱”的路。

他跑去华尔街待了三个月,以海航白手起家的神奇故事和惊人的游说能力,打动了国际金融大鳄索罗斯拿出2500万美元买下海航25%的股份。由此,海航成为先行者中外合资的航空公司。

得益于美国人的资金和海南政府的背书,海航终于在1999年登陆A股市场。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有了上市融的钱,银行的钱也就更好借了。乐见其资本市场旗开得胜的很多银行先后跟进,给出海航数十亿元额度的新信贷。

通过融资和借钱,去实现大大超出业务发展驱动的扩张,这种冒进的借款投资策略也为海航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2003年,海航遭遇“非典”和“911”的双重打击,当年海航旅客运输量同比下跌80%,飞机上的乘客经常没有机组人员多。这让原本因兼并收购而空前紧张的海航,在当年亏了近15个亿,负债率超过90%。

正是这次黑天鹅事件,让陈峰意识到,海航单一的航空业务使得公司抗风险能力太弱,唯有多元化的道路才能够对冲风险。这个多元化,在他看来,既要有行业的多元化(跨界),也要有地域的多元化(出海)。

自此,海航在“买买买”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有数据显示,2009年到2011年,海航集团旗下公司由200家扩大到近600家。

两年时间,公司数量扩大三倍,这样的扩张、兼并速度堪称“疯狂”,甚至在爆发流动性危机的2017年,海航还在疯狂买入。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并且,与阿里、腾讯以风投的方式购买独角兽企业不一样,海航是啥都买,涉及商业服务业、零售业、互联网、批发业、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航空运输业、计算机、货币金融服务业,旗下企业一度达到惊人的1539家。

海航最为神奇的地方,是它似乎有用不完的钱,也总能借到。复盘来看,海航用不完的钱,有资本市场的融资,但核心还是用尽各种杆杠手段,在全球范围持续推进的大规模借贷。

 

03

“买买买”转为“卖卖卖”

三年自救之路黯然落幕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2017年,随着相关政策收紧,海外投资的贷款中断,在疯狂”买买买“的背景下,海航陷入严重流动性危机,其负债较高时曾达7179亿,最“穷”的时候连旗下航空公司的燃油费都没钱付。

在这组数字出来时,海航也再难借到钱了。随后,海航开启了“卖卖卖”的“自救”模式,抛售写字楼、酒店、商业地产、在建工程、非上市公司股权等多领域资产,甚至海航连飞机都要按架进行出售。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用尽浑身解数,终是无力回天。没有在理想的时间处理资产,且债权人缺乏信心,信任度无疑到了较低点,海航的“自救”注定是失败的。

海航虽然已海航甩卖了3000多亿的资产,偿还了1300多亿的债务,但截至2019年6月,其总负债仍然高达7067.26亿元,亏损达到35.2亿元。

2020年的新冠疫情更是雪上加霜,员工工资发不出,P2P产品无法兑付,连陈峰自己都一度因为没有及时偿债,成了限制消费人员。

在卖无可卖的情况下,海航也只能从“自救”到“他救”,宣布破产重组。


04

海航破产重整

消费者权益和理财怎么办?

一个航空巨头的轰塌,无疑是让人唏嘘。但作为普通民众,可能更关心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海航旗下理财兑付问题,以及购买的航空产品权益是否会受到影响。


对于集团重整,海南航空向消费者公告表示,“重整事项主要是按照法治化、市场化原则解决债权、债务问题,不会对海南航空日常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海南航空各项生产经营平稳正常,旅客购买的产品、享有的会员、积分等各项权益不受影响。”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对于外界比较关心的海航集团理财产品兑付问题,业内专家向界面新闻表示,海航集团进入破产重整后,意味着理财产品的兑付或将纳入法治化、市场化轨道。这对广大投资人来说,也是一种公平、公正的处理方式,至少兑付会更加透明,也为兑付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海航破产重组,是企业推进风险化解的必然之举,本质上也是对公司的一种保护。


根据公开消息,海航破产重整之后,陈峰等创始人都将失去在海航集团的股权。海航将引入强有力的资本包括民营资本,来重整山河,并在重整之后重新起飞。


这也意味着,曾意图力挽狂澜的陈峰时代已在此刻谢幕,重整之后的海航,将真正走进新时代。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微信 扫一扫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