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法国人有个梗,“巴黎以外全是农村”。
这只是法国人的自嘲。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一张图阐述“巴黎人”眼中的外省。
要说法国人有什么特点,那真的是正经事不怎么干,嘲笑讽刺自己人却算得上是祖师爷。
这也正是法国人的可爱之处。
中国人说“下”乡,法语里从外省去巴黎,也经常说“上”巴黎。可见“都市”在所有的文化里,都自带“凡尔赛”属性。
那么伦敦、香港、纽约、北京、首尔和上海这些“网红”大都市,与巴黎到底有什么不同?
刚好这次《谁是TOP带货王》活动的十强选手,分别在这些城市有过学习或生活的经历,让他们来讲讲个人的体验和感受吧!但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如果有不同看法,欢迎网友在评论区留言补充。
巴黎
VS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抓马飞飞:很想红的抓马程序员。
抓马飞飞:
“住在伦敦快5年了。在伦敦生活成本那是相当的高,住宿费是按星期结算。在伦敦3区(相当于北京四环)内住,每周至少250磅,上不封顶。梅菲尔、切尔西区甚至每周要付1200磅房费!(但和贝克汉姆、阿黛尔做邻居当然开心啦)
英国没有住房补助在内的任何补助,免费医疗的前提是自己办签证时交保险钱给NHS(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至于如何赚钱?较低兼职工资8镑/小时,但不是谁都能找到这样的工作。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英国早期华裔移民以东南亚地区的人居多(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所以在伦敦能吃到非常地道的粤菜。但如果想吃川菜,那就得摸索摸索了。至于价格,15镑起,上不封顶。英国的中餐有非常多斩获米其林的有名餐厅,不过吃饱喝足可能钱包就空了。
英国作家、批评家塞缪尔·约翰逊曾说过:‘一个人如果厌倦了伦敦,那他也就厌倦了生活,因为伦敦有人生能赋予的一切。’”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小马哥在英国读了本科后,转到巴黎读豪华品管理专业研究生。伦敦,让他体会最深的,除了各种贵,还有伦敦人的Club文化。
小马哥:
“英国的CLUB文化一定要说说。伦敦人蹦迪是认真的。他们非常非常非常喜欢club,老年人都爱在pub里喝着啤酒看足球。学生会去超市买酒,然后一屋子人在家里喝酒(他们称为"pre"),再到酒吧蹦到天亮。一到周五,女生早上起来就去理发店卷头发,化着全妆穿上性感“战衣”,男生就去买酒,年轻男生也会精心打扮。
一般酒吧凌晨三四点就要开始往外赶人,英国再小的城市都得有酒吧。巴黎的我去过几个,没英国的夸张。英国的酒吧里还分各种区域,有些club是负2层到楼上3楼,每一层都不一样。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在法国读书,公立大学每年学费也就几百欧元,私立商校每年也贵不过9000-12000 欧(7-10万人民币)。而在英国,本地人大学学费也要9000多磅(9万人民币)一年,国际学生大约要15-25万人民币。研究生虽然只需读一年,但学费大概要20-30多万。而且在英国毕业后非常难拿到工作签证,外国学生几乎是毕业后立即回国。”
巴黎
VS
首尔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大三就被韩国知名娱乐公司选中,做电视购物女主播,徐欢是真的幸运。在首尔的一年,是她初入社会的一年,一个好的开始,受益终生。
徐欢:
“去韩国的时候20出头,公司福利好,工作轻松,一周顶多有两个录播节目,朝九晚五,到点儿就撤。初到首尔,给我较大的感觉是很干净。公共设施相较当时的国内更先进及人性一些。
韩国的民众都挺随和,姑娘有点“戏精”。要是闺蜜之间说话,像汉子,只要一在男生面前,秒变小绵羊。而韩国的大妈跟中国大妈有的一拼。年纪大并不妨碍他们花枝招展,越活越青春,我蛮欣赏这一点的,至少拽着青春的尾巴不撒手(笑)。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在韩国生活的这一年,给我人生的起点定下了一个基调,一个给自己判断人生方向的基调。公司的培养,除了完善本身专业上的东西,还包括为人处事,平时的仪表妆容,甚至到审美和三观!在首尔的一年,是我人生到此为止最重要也最幸运的一年!
跟首尔的繁华比起来,巴黎的小让我印象深刻。要不是赶时间,逛小巴黎我一定会步行。那种看别人风景和被当风景看的感觉很好,咖啡店里坐着拥挤的人群,店主精心装点过的小店,偶尔路过甜品店,飘出沁人心脾的幽香。”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谁是TOP带货王》10强选手李宇泽喜欢旅游,他常住斯特拉斯堡,但是经常因为工作或私人原因来巴黎。
巴黎
VS
纽约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卓琳小姐,广州人,这个“city girl”从小学习音乐,喜欢大都市的繁华。2019年,她受邀到纽约参加了“唱响达沃斯音乐山”纪念音乐会。虽然不是长期居住,但是在纽约十几天的生活经历,也让她印象深刻。
卓琳小姐:
“2019年五月左右,我获得了去纽约一个纪念音乐会的表演机会。当时因为家庭原因,我有很久没有上台了,再次回到舞台,有点像《浪姐》的那种感觉。非常兴奋。失而复得的激动。当时表演完我一下台就爆哭。所以纽约在我的记忆里有一种特殊的分量。
我感觉纽约比巴黎更繁华一些。我一落地就奔去了曼哈顿。我到纽约首要件事,就是去帝国酒店打卡,《Gossip Girl》取景地,就在时代广场旁边不远。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卓琳小姐拍摄的帝国酒店(左) 和纽约现代艺术中心(右)
纽约的消费是真的高。跟巴黎一样,不同的区直接划分了收入阶层。民宿一般是300多美金一晚,小巴黎100多欧就能找到地段和布置非常好的民宿了。
不过跟所有大都市一样,纽约也是经常塞车,地铁和很多街区也挺破旧的。很荣幸,我已经在巴黎纽约伦敦东京都打过卡了。我自己会把东京跟伦敦排在前面,因为感觉这两座城干净一些,格调、气质以及生活的节奏让我更喜欢。”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巴黎
VS
香港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巴黎点D在香港读了研究生,又去TVB工作了五年,后来在法国安家立业。香港这座“玻璃之城”,仿佛是一个寰球之眼,你能一眼看到全寰球,却又仿佛被什么东西区隔在外,触不可及。
“在香港,你一抬头,仿佛能看到全寰球。”
巴黎点D:
“来自全球的商品,来自全寰球的电影和展览,来自各地的美食,还有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共同构筑起了这个细小却繁复的寰球。
但是这个寰球,却始终和我隔了一道门。
回到家里打开门坐在床上,伸手可以开窗,抬腿可以关门,翻个身可以立刻坐到桌前工作,站起来就能轻松找到衣服出门。合租的不足8平米的小小房间,足以承载我安身立命的全部。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感觉自己仿佛住在一个玻璃缸,什么都能看见,但它们全都不属于我。
从荃湾到柴湾只有22公里,在陈奕迅的歌里却如同寰球上最遥远的距离。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而在巴黎,你看不见全寰球,目之所及,全都是巴黎。
全寰球的喧嚣来到这里,都忍不住旋转跳跃着抛弃掉自己本身的色彩和形状,心甘情愿地把自己装进这个叫做巴黎的容器。
而巴黎永远淡定又从容,固执却又带着点小骄傲地凝视着一切。不论你来自哪里,她都愿赐汝此时此刻的荣耀,这一刻,你的名字叫巴黎。
曾经在香港躁动不安的思绪终于安静了下来。首要次不渴望得到全寰球,只希望品味这一城。”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谁是TOP带货王》10强选手Kiki(巴黎三区高圆圆)是个山东姑娘,在香港学习生活过一年。图片是她在香港浅水湾和香港艺术馆的“足迹”。
巴黎
VS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长在上海,长住巴黎。两座城市相似,又不同。在巴黎的Lynn哥在上海寻觅巴黎的踪影,在巴黎回味上海的味道。谁又不是“故乡的过客,远方的归人”?
在巴黎的Lynn哥:
“我在上海长大。到现在还忘不了夏日午后梧桐树荫下的凉爽,秋季漫步在枫叶满地的道路上的惬意,这感觉是不是似曾相识?是的,像极了巴黎!当然,除了生活节奏!
回想八年前从上海飞往巴黎的飞机上下来,沿路的建筑风格,来往人群的语言声音,空气里属于当时晚夏的味道,一切都如此熟悉舒适,我很快就适应了,应该说,适应得很不错。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上海有我的友情,亲情。巴黎有我初出茅庐的青涩和爱情。在巴黎呆久了会想念上海,想念跟好友疯狂的ktv场景,想念路边大排档,琳琅满目的休闲娱乐和火爆的奶茶店。但是当我回到上海小憩后,仍会不自觉的提起巴黎,会找寻原味地道的法式面包店,也因此总被老友吐槽‘凡尔赛’,‘欠打’。上海教会了我享受,而巴黎教会了我生活。
这两个城市时而重叠时而有自己的独特魅力,都让我这么着迷,如痴如醉!”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