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以前总想时光漫长,能有更多的空闲去回忆从前;现在又希望时间能够快快走,带走病毒,带走一切的不美好。
一转眼,又是一年。那是曾经最期待的节日:红包收到手软,礼物摆的遍地都是,能穿上好看的新衣服,还能拥有日常爸妈不让吃的零食...
但从去年开始,记忆里的新年“变了味儿”。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去年就是春节那天,武汉被按下了暂停键,国内关于新冠肺炎的报道接踵而至;国外所有华人华侨和留学生跟着一起揪心。
一年了,虽然中国的疫情早早地控制住了,英国的疫情由于疫苗的加持也有所好转。但总有一些话还是想说,总有一些情绪还是渴望表达。
因此,圈哥采访了与大家共同“抗疫”的使馆老师和几位留学生;了解了一下他们这一年的所想,所听,所看以及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一年里,我们听了太多焦急牵挂的叮咛,我们看了太多生死离别的泪水,我们书写着各国大道不孤命运与共的篇章。我们传递着彼此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力量,我们感佩于医者白衣为甲大义逆行的勇气,我们期待着人们自由呼吸热情拥抱的时光。”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源:GOV.UK
这位使馆工作人员告诉圈哥,在去年鼠年新春时,身在英国的他们还在为国内防疫抗疫筹集物资。
大批留英学子、爱国华侨和友华人士闻风而动,夜以继日,不辞辛苦地研究医用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的规格型号,丝毫不输钻研学问的劲头。
当时驻英使馆统筹全局,全英各界发声助力,在英中资物流公司、航空公司大开绿灯,争分夺秒,为的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将符合要求的各类物资送到国内抗疫一线医护人员手中。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源:《太阳报》
在彼时国内医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他们与寰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一起,为守护身在祖国的亲人朋友们,拼尽了全力。
此间,各国防疫规定反复调整,跨国航班屡屡受限,学校被迫关闭,城市归于静止,留英学子们回家的路,显得那么漫长而艰难。
想来,每一个故事都有两面。留学人员的父母家人万分担忧,盼着孩子早日回国,然而留英华人也听到了各种各样的杂音。
使馆老师眼中的留学生是这样的——
有人责备归家的学子带回了病毒,言语间的刻薄令人心寒。
键盘侠们又几曾看到,有的学生为了帮助国内抗疫,克服语言不通、专业不同、物价哄抬、反复退单的困难,抢购物资运送回国。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源:《金融时报》
甚至有学生不顾路途中可能感染病毒的风险,自掏腰包从英国紧急赶往法国、比利时寻找物资,又连夜清点查验大批货物。
40多个小时不眠不休,只是为了用有限的资金买到更多合规的医用物资。
因为在那段时间里,医用口罩、防护服的价格不断飙升,“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在那一刻*是如此真实。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那些在电脑、手机背后的“键盘侠”们未必知道,有的学生为了守护国内的抗疫成果,坚决退掉了早就订好的回国机票,留守英国继续完成学业。
“键盘侠”们或许也很难想象,曾经有一段时间,由于当时国内新冠肺炎疫情较为严重,在英中国学生遭遇了当地人的歧视甚至暴力对待,生命都受到威胁……
戳这里回顾: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源:《卫报》
而大多数回国的学子,只是因为他们的学业已经完成,选择回到祖国进入人生的下一阶段,为国家建设发光发热。而这都不是全部。
疫情刚一暴发,在英中国留学人员就建了300多个“守望互助微信群”,分享信息,互通有无,为感染新冠病毒的同学送药,帮助他们采购生活用品,共渡难关。
去年3月下旬祖国为留英学子送来首要批“健康包”防疫物资时,2500多名学生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为当时仍然身在英国的10万余名中国留学人员一一送上保障与安心。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源:微博
他们是时代后浪的坚韧顽强,是求学同窗的善良友爱,是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使馆老师眼中的同事是这样的——
此外,她的驻英大使馆的同事们全都坚守在英国。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响应各种需求,努力不落下一个学生。
他们主动搭建线上医疗援助平台,帮助困难学生搭乘包机回国,想方设法为留英学子排忧解难。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源:微博
在她的印象里,去年3月6日下午4时,另一位同事接到一位国内家长的紧急求助电话,称在萨塞克斯大学就读的女儿在视频通话时口吐白沫,断了联系。
随后他们迅速成立救治小组,拜托该校的张同学前去查看。
张同学赶紧放下手头的事,先是凭借家长对孩子住所环境的描述找到公寓,又经过与警方、校方、医院的反复沟通,成功将昏迷倒地的学生送往医院。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为了不让其他同学一起承担被感染的风险,他默默戴上口罩,装好消毒液,独自一人陪同病患去了医院,帮助医生联络家长,翻译患病同学的既往健康状况、过敏史……
直到第二天凌晨两点,医生从抢救室走出来,告诉他“病人情况基本稳定,已无生命危险,如果再晚送来几分钟,可能就救不回来了”。
张同学又向使馆及患者家长报告情况,近凌晨3点才拖着疲惫饥饿的身体回到自己的住所。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源:《卫报》
而这生死时速的近12个小时,使馆同事也是一刻未曾歇息,丝毫不敢懈怠。
她一方面指导张同学迅速反应,救助学生,另一方面始终与家长保持联系,安抚情绪,同时还积极协助联络各方,安排学生家长来英的相关事宜……
过去的这一年, 他们就是在这种高度紧张、时刻警惕中度过的。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源:《卫报》
这一年里,他们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儿子问她为什么还不回来,是不是工作和学生比他还重要,她也只能于心不忍地搪塞过去。
可是那一瞬间,她还是很难过。
因为疫情,有多少在各个国家使领馆工作的同事朋友们,会错过陪伴孩子成长的瞬间,会留下无法孝顺父母的遗憾,会承受失去亲友的伤痛。
这一切唯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新冠疫情彻底改变了我的留学体验”
当时每天打开手机,新增病例与死亡数字的激增就像起搏器一样“咯噔咯噔”地让她揪心。
在忐忑与封闭中熬到了四月底,她开始不断怀疑出国的意义,每日在这个狭小的寝室睁眼闭眼,日复一日。
怀疑自己是因为冲动和缺少思考而误打误撞走上了出国路,常常在各种梦境中寻求精神寄托,拒绝积极乐观,内心满是煎熬。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源:《独立报》
很多事情走到后来,就会忘记是为什么而开始,为什么而坚持的,这句话不是贬义,时间和经历会给人转变思想接受现实的理由。
后来,她看不下去每天一蹶不振、只会抱怨的自己;她告诉自己全寰球的人们都在经历着这场劫难,要振作起来,用论文、美食、瑜伽、电话逐渐填满每天的空隙,过好每一日之内。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源:《镜报》
在短暂的一年留学期间,汪宣琪有过很多难忘的瞬间。
最让她印象深刻和自豪的就是在新冠疫情期间担任抗疫志愿者,负责健康包分发和地区抗疫救助工作。
4月初,她收到全英学联征集健康包分发志愿者的信息,作为学联的一员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源:受访者提供
没过几天就收到使馆寄来的一箱箱物资。搬运完物资之后她便开始了彻夜物资分装工作。
把3000个一次性口罩、300盒莲花清瘟胶囊、300个N95口罩、150包消毒湿巾等分装到待发的贴有“祖国 永远在身边”的标识健康包里。
来自祖国温暖的健康包是“小身材 大意义”,每装好一包,心情就会澎湃一次。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源:受访者提供
还记得她在学生公寓楼下分发健康包,时不时会有几个外国学生围上前来问她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