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女博士跳楼,校园自发默哀,谁来关心研究生压力?

来自:澳洲第一传媒 0 0 2021-02-04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9月20日,多个网络平台上传出9月19日晚,南京大学仙林校区19栋有学生坠楼,其系南京大学在读女博士。9月20日晚,南京大学的学生自发来到事发地点进行悼念活动。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源:微博

对于是否真有其事,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进行了核实。

新闻报道,据住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19栋的一名学生王华(化名)介绍,确实看到昨天(19日)晚上有一名学生坠楼。“她住在18层,是一名博士生。”该学生表示,当天晚上,他看到了尸体。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王华称,这大概是19日晚上十点多发生的事儿,警察取证时,“人就在草里躺着”,直到凌晨快两点才把尸体抬走。


而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另一位同学向记者表示,自己当天晚上只看到了警察和救护车,其他消息也是从其他同学口中得知。


该名学生是什么原因坠楼?记者询问了多名学生,都表示不太清楚。

但在知乎热搜提问“如何看待南京大学 2020 年 9 月 19 日晚 19 栋宿舍女生跳楼事件?”下,有疑似相关知情人士的回答称“可能因为学业的压力”。

网上还有同学称,今年是她博士第四年,但导师抢了她的一作。不过,没有相关采访证实,所以真实性存疑。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源:截图自知乎回答

悲剧事件频发
谁来关心研究生压力?

近年来,有关博士自杀的事件屡屡发生,基本都和科研压力大或者学业路途坎坷无法毕业有关。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同样身在科研圈的我们都痛心不已。

为什么经常有怀揣科研梦想的研究生选择结束年轻的生命?怎样才能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每一次,在这样的新闻过后,这才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

科研人的压力有多大?

在机器之心的一项调研里,67% 的研究生说他们在过去一年里至少有一次感到绝望;54% 的人情绪低落,无法正常工作。对于许多人来说,读研究生并不是一种乐趣或个人的充实。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博士期间「心跳」波动图,第二年到第三年是心态最接近「崩溃」的时间

Nature曾发过一篇文表明,比利时Flanders的一些PhD学生发现,他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是受过高等教育学生的两倍以上。这群博士生中有三分之一目前已经出现心理问题,或者有患上心理疾病的风险。对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生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约四分之三的博士生承受着「高于平均水平」的压力。

在这种强压下,有时候你会发现,“活着”就是一种坚持。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其实,在后台,也经常有小伙伴留言告诉我们自己读研期间的心路历程,不少人的叙述中,都带着点对读研期间压力的看法和见解。

旖旎:博士毕业活着不止是心理的压力,身体的压力也是不可小觑的,我对象今年开学博三,工科博士三篇sci,看到科研人熬夜通宵闭门改论文的人才能感受到这种煎熬。


eisoR:我现在就是那种夜夜失眠,依然很亢奋的状态…特别难受,我一定要撑下去,好好活着


春晓:都是咬着牙孤单地坚持,坚持下来再回头看就是云卷云舒。今年硕士毕业,感谢曾经努力的自己。


国胜:每天在电脑前坐到肩部发麻脖子僵硬,我知道我在透支着我的健康。临近毕业经常光顾五点的早餐店,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住,因为自己后面有许多人的支持!


Riemann:此刻坐在设备旁边监控示数 读了文章 鼻子一酸 三个月没有休息了 希望自己也可以按期毕业


yo yo:很真实,经历过的人都明白。上个月组里来了个大学生,暑期实习,那有发自内心的笑容,那种因为一点新奇的事物,一点好吃的事物就感觉开心,幸福的样子,真的羡慕极了,曾经的我也如此,而今却少有了,太多的难以名状,太多的无奈与忧愁,让我们渐渐失去了真心的笑容,变得沉闷,变得不想自己。曾经对科研壮志满满,现在只求按时毕业,一次次降低标准背后是失望,是无奈。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生活,只能挺着,努力活着。


看完之后,心里满满是心酸。“感谢还活着的自己”*成了最想对自己说的一句话。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研究生何以走至结束生命的地步

曾经跟很多研究生交流过,处于精神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生不在少数,很多博士生都曾想过要退学。研究生选择离开这个寰球,所能想到的原因有这几个:

1、当导师与研究生发生利益诉求冲突时带来的学业压力

很多研究生将导师称为“老板”,这个“老板”拥有一票否决权。对于有些研究生,即便努力完成了科研任务,导师不同意,他/她也无法毕业。换导师很少有人成功,因为一个学院的导师既不愿意得罪研究生的原老师,也对要求换导师的研究生保持怀疑态度。

这些以为努力了就能得到善待,就会有好的结果的研究生。往往发现现实是,自己成为了科研机器,既无法得到导师的体谅,也无法向外人诉说。如果无法毕业就是彻底的失败者。这可能无形中成为压死骆驼的收关一根稻草。

2、科研与生活的双重压力

同年龄的朋友早已结婚生子,买房买车,而自己每个月领着三四千的工资只够生活开销。此时科研与生活很难达成一种平衡。跟身边的朋友讲,他们很难有同理心,除了一声叹息也帮不上忙,跟父母讲,父母没有说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人生总有退路。也不能理解读个书哪来这么大的压力?而这样长期下来,就很容易造成精神问题。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避免类似悲剧重演的方法:退一步海阔天空


学业压力、对父母的惭愧、害怕导师对自己的不信任和得不到合适的心理疏导。这些恐怕是科研人产生心理问题的最根本原因。

其实以前,Science曾发了篇官方“劝退”文《读博压力大,不如退学吧…》

里面提到了一个例子:

在加拿大金斯敦女王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博士的Mario Muredda在他读博的第5年失去了动力。

他的首要个学年都花在“证明我们认为的转基因小鼠其实并不是转基因的”。而他的第二个项目与实验室其他人正在进行的工作完全不同,这使他感到不合群。

这两件事使Muredda失去了读博的动力,并且丧失了做科研的好奇心。

但是,Muredda当时依旧认为,“你必须获得学位,你必须获得学位。”

他的部分动机源于自己的成长经历。他不想让父母失望。

结果,Muredda又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承认自己无法完成学位,收关还是正式退学了。

读博8年后,“我一无所有地离开”,Muredda说。

当时,作出退学的决定是痛苦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变得好了起来。Muredda现在是纽约市一家医疗保健传播机构的首席执行官。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微信 扫一扫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