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加成 吸引力up up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和养殖肉类相比,袋鼠肉含有的苏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含量较高,精氨酸和蛋氨酸 - 胱氨酸含量较低,这可能正是造成袋鼠肉的风味特殊的原因。对于日常食用养殖肉类的现代人来说,袋鼠肉也可以作为特殊外源性氨基酸的补充剂,用以补充在其他肉类里少见的苏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
另外,袋鼠肉的来源往往是野生袋鼠,比起规模饲养的牲畜,脂肪含量较低(只有2%),并含有高浓度的共轭亚油酸(CLA)。根据澳大利亚科学组织CSIRO的研究成果,这种物质有助于减少肥胖和动脉粥样硬化,甚至还有一部分抗癌和抗糖尿病功能。但很难判断这些神乎其神的功效总归是确实有临床证据还是部分为了宣传澳大利亚旅游而夸张出来的。
总之,在品尝这些煎制的肉制品时,还是怀揣着事后减肥的品美食之心,不要把健康期望寄托在食物本身上面吧。
不过真正的澳洲老饕最喜欢的,还是小袋鼠肉。小袋鼠肉的口味更加特殊,甚至略带一些甜味。根据澳大利亚名厨Colin Fassnidge的建议,小袋鼠肉排只需要简单地加热就可以食用了,负责翻面的钳子一定要下手勤快,不能让手掌大小的肉排在火上单面烤制2分钟以上,否则肉质就会变老,不好吃了。
对奇特的美食要有敬畏之心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为了满足越来越多游客的需要、适应出口的需求(澳洲70%的袋鼠肉是会出口到德国、法国、英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的创外汇产品),澳大利亚人也找到了腌制袋鼠肉干的方法,能卖到每公斤200元人民币的价格。
肉干控可以一试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首要个吃袋鼠的人
这么看来,吃袋鼠肉似乎是澳洲人民的日常生活,从古到今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了。但其实不是这样的,一直到1980年之前,澳大利亚政府也没有允许民众合法地食用袋鼠肉,只是在法律上没有明确地禁止。
让袋鼠合法走上餐桌的,是澳大利亚的农民。
袋鼠是草食性动物,而且领地意识和攻击性都很强,是食草动物里的战斗机,有足够的能力和殖民者带来的绵羊争夺食物空间。势单力薄的个人和牧羊犬,有时候甚至都不是袋鼠的对手。澳大利亚的农民在上世纪中前期可是恨死了烦人的袋鼠。于是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猎杀袋鼠,吃它们的肉,鞣制它们的皮革(真正做到了食肉寝皮)。时至今日,用袋鼠睾丸皮制作的小囊袋还是象征着好运的纪念品(有点恶心),在澳大利亚的纪念品店里经常能买到。
妹子已经看不下去了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但即使是澳大利亚农民们如此努力,袋鼠的繁殖速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控制,不断向绵羊牧场渗透。而农牧业和羊毛纺织业是澳洲重要的经济支柱,袋鼠的出现最终还是通过农民的怒火间接影响到了澳大利亚政府的态度。
1980年,南澳政府首要个准许持证猎人合法捕杀袋鼠。截至1990年,全澳各地都承认了猎杀袋鼠的合法性。当然也不是什么袋鼠都可以肆意捕杀的,在全澳48种袋鼠中,只有5种可以进行商业捕杀。而它们正是食量较大、体格最健硕、对绵羊生活影响较大的种类。
被你们吃
也没白来鼠世走一趟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一开始由于技术限制,各州政府只能通过估算的方法来确定商业猎杀的数量。而到了现在,通过无人机等技术,各州政府已经得以根据袋鼠种群的数量给出更合理的合法猎杀数量了。每年死于持证猎人枪下的袋鼠数量,都达到了300~700万,而其个体数量仍然保持在3000~5000万只之间,比澳大利亚的人口多。
如此大规模地合法猎杀,当然遭到了动物保护主义者的反对。尤其是考虑到袋鼠可爱的形象和看似稀有的固有印象,澳大利亚国内外反对政府批准猎杀的呼声非常高。但支持猎杀袋鼠的人也很多。除了对袋鼠深恶痛绝的农民外,一些城市居民也找到了支持袋鼠肉制品的理由。
可能是一家三口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由于袋鼠多为野生,不占用人工、额外的土地和供水,而且消化道比牛更简单,不会放屁产生甲烷,吃袋鼠肉的环境效益是很高的。反正人类也难免消费肉制品,在法律的框架下尽可能“人道地”杀死野生的袋鼠,并没有什么不好。
这样的争论似乎正如爱狗人士和支持食用养殖狗人士之间的纷争,由于出发点和利益完全不同,恐怕永远不会有终结的一日之内。无论如何,对于一个真正的吃货来说,很好的选择是趁着动保人士的意见没有占上风之前,赶紧去澳大利亚品尝一下野生袋鼠肉排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