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10月6日,欧盟和寰球气象组织发布的报告称: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已经扩张到15年来较大规模,是近年来较大、最深的空洞。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今年,南极臭氧空洞从8月中旬开始迅速扩大,并在10月初达到约2400万平方公里的峰值。
现在这一空洞面积为2300万平方公里,高于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并遍及南极大陆的大部分地区。
不少人关心,这对新西兰有什么影响呢?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新西兰大气及水资源研究院(NIWA)的科学家Olaf Morgenstern表示,当极地涡旋破裂时(可能是从现在到11月的某个时间),消耗臭氧的旋涡碎片可能会在新西兰上飘移,引起UV峰值,从而可能增加晒伤的风险。
这意味着,从十月起,在新西兰一定要做好防晒,而且要警惕这个“隐形杀手”。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误诊一年
28岁姑娘直接癌症晚期
2018年,Gemma腿上出现了一些肿块,当时医生告诉她,这只是脂肪瘤(fat lumps)。
随后肿块变大变多,她的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但她家医只是安慰她“没关系,不要太担心”。
2019年10月,她换了新家医,却迎来了噩耗。
她腿上的肿块是黑色素瘤,已长到12cm。并且体内的癌细胞已经转移到了大脑和肺部,被诊断为癌症晚期。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Gemma说:“我相当震惊,我的首要位家医错过了尽早发现它的机会。”
那之后,尽管一直在积极治疗,但面对癌细胞大范围转移,她的病一直没有好转。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堪称“癌中头疼”
却往往最被人们忽视
黑色素瘤是皮肤癌的一种。
由于恶性度很高,被称为“癌中头疼”。黑色素瘤虽然只占皮肤癌的10%,但却占了皮肤癌死亡率的80%。
此前,德国医学机构derma.plus公布的全球皮肤癌指数中:
新西兰每年诊断出2500例新的黑色素瘤病例,每年死亡约300 人,是寰球上皮肤癌发病率较高的国家。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为啥这么严重呢?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由于南极附近的臭氧层遭到破坏,更多的有害辐射到达地球,新西兰成为紫外线辐射最强的国家之一。
因此很多人都调侃,华人来新西兰生活几年后,都有变黑的趋势……
但变黑是一方面,更多是人们对紫外线造成的黑色素瘤,没有充分意识,觉得与自己太遥远,因此不会关心。
为何黑色素瘤这么容易被忽视呢?
许多人甚至包括一些医生,总会把早期的黑色素瘤和痣弄混。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在医学界,一般会建议人们遵循美国皮肤病学会(AAD)推荐的“ABCDE”方法,自我筛查黑色素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当发现异样后,最重要的就是早就医、早诊断、早切除。
近几年,不少名人进行了黑素瘤的切除手术,并且恢复都很好。
今年6月,前新西兰国家党党魁Todd Muller就宣布,医生切除了他皮肤上一个癌症病变前黑色素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狼叔多次以自身经历劝网友们:
一定要做好防晒,涂好防晒霜,避免长期被晒而引发皮肤癌。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许多新西兰的朋友也的确意识到了防晒的重要性。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10月起在新西兰
每个人都该做这件事
新西兰NIWA(新西兰国家水文与大气研究所) ,会定期公布紫外线指数UV。
我们就能知道在新西兰,不同级别的UV指数下,该采取何种防护措施。
UV 1~2 低: 待在户外很安全
UV 3~5 中等 : 需要进行防护
UV 6~7 高 : 多重防护必不可少
UV8~10 非常高: 严格进行防护,寻找遮蔽物
UV 11+ 极高: 全副武装防护,户外活动安排在早上和傍晚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从全国各地不同月份的UV指数来看,防晒在春季就要开始了。
包括奥克兰、惠灵顿、基督城在内等地区,从 10月份开始,UV指数已经达到了8(非常高)。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此外,针对每个城市每天中不同的时段,NIWA也会发布相应的UV指数提醒人们防晒。
例如:2020年10月10日
奥克兰UV指数
正午时分已经达到了“高”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根据NIWA的建议,目前奥克兰地区每天格外要注意防晒的时间段是10:15am-4:00pm。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并且即使是阴天,紫外线辐射强度较高可达晴天的80%。
阴天大气层的云层增厚,对紫外线的穿透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是UVA(长波紫外线)可以穿透大部分云层、玻璃,直达肌肤真皮层。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