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不习惯,回国不适应?这真不是留学生在矫情

来自:欧时大参 0 0 2020-12-25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每当圈哥满脸油光的从essay中抬起头,看着朋友圈里国内的朋友们已经开始喜气洋洋准备过新年,就觉得2020年快过完了为什么要在国外过这么悲惨的生活!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疫情今年已经很难了,但依旧奇怪的是,和国内已经回国的小伙伴们交流,很多人也突然发现对国内的生活居然变的不适应了。

虽然车站口的司机们一口一个“老乡,坐车不,还差一位”亲切的呼唤着圈哥,提醒圈哥已经回到家乡——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但繁忙嘈杂的街头让人偶尔感觉神情恍惚+人格分裂——

公共卫生间消失的手纸让圈哥感到惆怅
以前的朋友见面变莫名生疏
很多话题也没办法聊到一起
甚至有朋友还说
“这有多大事儿啊,你怎么这么矫情了......”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圈哥采访了9位在英国留学过的同学,认真地交流一下“留学回国之后不适应,真的是矫情么”这个问题。


CT




(华威大学_暂未回国)


没回国但已感受到重重压力
来不及矫情

疫情期间,很多毕业生因机票被接连取消,而面临着无法归国的困境,CT就是其中一位——

我目前就读于华威大学,直到3月底,学校将接下来的课程和考试都转到线上的消息才姗姗来迟。

在此期间,我做出了暂时不回国的决定。

我去问了在意大利的同学, 那时候他们的疫情比英国还要严重得多,但封城之后的日常生活和物资供应等完全没有问题,我的心也放下了。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此外,由于航线紧缩,即使回国留给我的时间也很紧张。

我是一个不喜欢因为突发状况而打破规划的人。要一两天之内把所有行李打包收好,然后甩下房子和东西回国,对我来说很难

我很早就规划好在研究生毕业后回国求职...

眼下我计划将主要精力放在毕业论文和招聘上,好在很多企业采用在线招聘,为身处海外的自己提供了渠道,也减少了对我的牵制。

然而,饱和的人才市场加剧了竞争。疫情本来就已经影响到了之前年初的春招,处于失业状态的毕业生们全都积压到今年秋招,和年末的招聘,再加上很多公司倒闭或裁员,总体需求变小,我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虽然没回国但已经感受到重重压力了,还在想怎么适应,根本来不及矫情。



Frankie




(华威大学_大数据专业_2020年回国)


回家路漫漫
是矫情?更是迷茫


无论是大幅缩减的英国工作岗位,还是因无法回国而错过的暑期实习,都让本该抓住“黄金期”的应届生们陷 入了现实“两难”。

“疫情所放大的歧视,更加剧了留学生的焦虑和‘边缘感’。”

在疫情于英国抬头后,我就踏上了漫漫回家路,从伦敦到江苏,我经历了各种波折——

机票疑似被取消,机票被超售,险些不能登机,落地就被隔离, 之后又被通知为密切接触者进行二次检测和隔离......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当一切尘埃落定后,在中国完成毕业论文也并不轻松。许多本来在图书馆可以借到的书和资源,都要‘斥巨资’购买”......

即将完成从学生到求职者的角色转换,我觉得现在的矫情更像是对未来的迷茫,疫情之下各行业形势压力都不小,不过还是希望能有机会到行业领先的互联网公司就业。

积累经验后,自己或许也会考虑创业,投身公益也是选择之一,这样也不枉花了这么多学费学到的东西。



Sylvia




(UCL_人类学专业_2018年回国)


回国时刻表现格格不入
这就是“矫情”


我觉得回国对于我来说也不算是舒适圈,因为我从小对国内的文化和人情是有隔离感的,接受的西方文化教育比较多.


但去了英国之后又觉得自己从小形成的文化习惯跟西方也不是那么合拍,导致我对自己的身份认同经常产生怀疑,感觉在国内国外都有一种在“观察”,是一种旁观者的感觉。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Teaching


我不觉得这种不适应是一种“矫情”。


从社会文化的方面讲,这种不适应多是来源于生活和文化环境的突然改变吧,我觉得所有有出国生活经历的人都会有。

我记得看过一个一路片,连人类学家在第二次进入田野的时候都会产生逆文化冲击,就更别说生活了很久的国家了......


我觉得不能说是一种矫情,但我会觉得如果在回国后一味标榜自己的出国经历就不太好了


如果要决心在一种文化生活,就应该努力去做一个“土著”。但时刻表现出自己的格格不入,这就可能是一种“矫情”了。




Lexy




(UAL_摄影专业_本科在读)


回国适不适应的问题只有2个答案
快适应和慢适应


回国适不适应的问题只有2个答案,快适应和慢适应。我觉得不会有人永远不适应。


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问会有不同的答案。


如果适应只是慢一点,这不是矫情,这可能是这个人需要更多的时间平衡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异感,这和矫情没什么关系,所以我的观点是不矫情。


对我来说最不适应的,就是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要出国学摄影,一些小伙伴对艺术的理解还是偏片面和局限的。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Creative Live


生活方面肯定还是觉得国内亲切,到底在那生活了二十多年,伦敦大多数人很怕会冒犯到别人,所以有很多sorry,但是国内这方面就想的比较少。


这也是刚留学时很怀念家乡,回国后又容易感到不适应的一个点吧。



山木和枝




(加拿大_计算机专业_研究生在读)


在国内,大家都太忙了


其实我是个很容易适应的人,基本对所有事情都没有所谓适应的过程。回国半个月了,唯独特别不适应国内的交通习惯 。


比如我刚下飞机的时候在机场的停车场,过斑马线的时候就差点被车撞了,现在想想都害怕......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medium


有可能是因为我国外所在的城市没有那么拥挤,对比多伦多蒙特利尔、哈利法克斯居民的开车习惯真的可以算是非常棒,社会秩序维持的非常好,时刻都是恭谦礼让的状态。


国内的话因为我在北京呆的时间长,我就拿北京来举例说,行车只是一个引子,反映的是日常人们生活的心态。可能是因为太忙碌了,大家就只会忙着完成自己的事情,往往就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当然不是矫情啊,因为真的会有不适应。







(UAL_新媒体专业_研究生在读)


排队排到迷茫...


回国那会儿,在我上海虹桥火车站准备坐高铁回南京的时候,排队的我真的有点迷茫了,周围人说话声音也很大,火车站很大,但是还是觉得挤,觉得自己丧失了那种空间适应能力了啊……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forum


其实我安慰自己,换任何一种环境都会有那么一会儿不适应的。到底三周就能形成一种习惯,时间久了就好了。


我有时候觉得去了新的地方,带着一种期待去,这个地方如果刚好满足了那种期待的感觉。等到离开那个地方,就有种回到现实的感觉。


Amoy




(英国_传媒专业_2016年回国)


见过了世面,
自己也变得更为包容,更有判断力


刚回国的时候,感觉国内变化还是挺大的,国外还是信用卡支付,国内已经普及手机支付了,大家基本都不带现金了


高铁出行也很方便准时,虽然车上有时候会很吵。


也有不遵守秩序,拥挤插队,乱丢垃圾的现象出现,碰到这事儿是有点闹心。


之后明显经历了共享单车、充电宝等突然兴起、又突然败落的事儿。感觉社会在不断的尝试与更新。大家对创业和互联网充满激情。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中华网

在国外总感觉大家都很高素质,彬彬有礼。排队的时候,前面的人再慢后面也不会有人催。有事没事道歉一下。


还有一个感觉就是国外很包容,大街上奇装异服都没有差异的眼神,再怎么个性化大家都能接受,互相尊重。在国内只要稍微有点不一样或者出格,大家就会奇怪的眼神打量。


我最喜欢国内丰富的夜生活,吃的选择多,也比较对胃口。外卖行业十分发达。


但是人多也是个问题,去景区、博物馆全是人挤人,体验感太差。


我觉得一开始稍微有点不适应是有的,就像回来倒时差一样。但是到底从这里长大,融入也很快。

见过了世面,自己也变得更为包容,更有判断力。包容差异,包容素质,判断网络暴力等等。




Flow




(英国_设计专业_2017年回国)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微信 扫一扫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