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在新西兰南岛专挖华人祖坟,背后的故事令人动容

来自:发现新西兰 0 0 2020-12-21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开挖!这块平缓的谷底上,一群人开始了持续4周的挖掘工作。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里一片青草。但根据现存记录,一百多年前,这里曾经是南岛一个华人的聚集点。


位于奥塔哥中部这片平缓的谷底,地名Drybread,如今人烟稀少。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而在1860年~1870年前后,这里像Lawrence一样,是新西兰华人淘金矿工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个挖掘小队的领队Peter Petchey博士是一位考古专家,他说,探测和挖掘使用了一些现代的探测手段。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但对比历史资料仍然是重要的,经过了一百多年,这里已经完全看不出当初的景象。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他指着手里当年绘制的地图以及一张历史照片说,这个位置本来应有几栋矿区的房子,而现在也是荡然无存。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在为期4周的挖掘中,研究小组一共在这个地区发现了20个没有标记的墓穴。

通过将地点与现有记录(并不完整)进行比对,确定了其中6个墓穴。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在其余的墓葬中,他们调查了12个墓葬,包括10个成年人和两个婴儿,其中6座墓葬基本确认为华人。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项目的另一负责人,奥塔哥大学人类生物学教授Hallie Buckley



01

挖掘揭示华人“穷人墓”

健康水平普遍低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是南岛华人旧墓挖掘整理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两三年,新西兰历史和考古学者对华人祖坟的研究兴趣正变得浓厚。


一方面,历史上的华人的丧葬风俗和新西兰人迥异,他们不愿意葬在洋人的公墓中,经常会另找一个地方安葬。有的是先暂时安葬,再等一个合适的船期,将遗体送回中国(沉没在新西兰海域的文特诺号就是这样的一艘船)。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另一方面,华人在新西兰雁过未能留名,缺少文献资料带来的挑战,也吸引着这些考古专家。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而他们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两年的挖掘工作首次证明华人“穷人墓”的真实存在。奥塔哥大学人类生物学教授Hallie Buckley说,之前在Lawrence遗址的挖掘工作,对于复原欧洲矿工和华人矿工当时的生活状况十分有价值。


“在Lawrence公墓中是有一块Chinese section(华人区)的,那里面出土的骸骨中,常常会看到牙齿健康问题,以及其他健康问题的证据。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Lawrence华人矿工墓挖掘现场,拍摄于2018年,早于这次Drybread挖掘工作


在许多出土的骸骨中,常见的是牙齿健康状况不佳的证据,这往往与其他健康问题有关。


"我们在对骨骼进行化学分析,可以确定人们的饮食习惯,牙齿健康问题非常明显,包括龋齿(蛀牙)和牙龈疾病,可能是由于饮食不良或其他因素造成的。”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还有就是发现缺乏维生素D,有趣的是,这个问题当代也一直存在。”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Lawrence公墓里的华人区


当时,社会上把埋葬华人矿工的地方称之为paupers graves(穷人墓)。


但教授发现,“从保存下来的毛料和皮革衣服看,他们的葬礼仍然是庄重的。”


"我们发现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文物,有保存完好的服装、纽扣,甚至是专门放置在墓葬中的鞋子。"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02

为无名华人做DNA记录

数据也许以后会有用


回到这次Drybread的挖掘点,这至少是南岛第三个被挖掘整理的华人墓葬点(另一个是在Milton)。


从2017年到现在,三年以来,在奥塔哥大学的推动下,好几个挖掘确认项目得到开展。Drybread淘金镇墓葬认定项目是新近的之一。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Drybread相比前两个比较小,也不太知名。

"这个小镇几乎可以肯定是被埋没了——我们只是不知道有多深。"Peter Petchey博士说。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根据Drybread地方历史记载,当地的公墓里,有数量不详、位置也不明的华人矿工墓。其中有些墓地已经按中国落叶归根的传统取出骸骨,运回中国。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研究人员除了考古的,还有人体解剖学专家。借助DNA技术,可以帮助重新勾勒出早期欧洲和中国矿工的生活。

这些矿工不远万里,来到异乡掘金,很多人想着有了钱就回去,但最终客死异乡。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Drybread墓葬地方没有之前的大,但也一样有所收获。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项目组寻找到野外墓葬并挖掘后,先利用棺材上的铭牌进行历史研究,有的需要利用法医人类学技术,把人的身份 "找 "出来


通过DNA研究,数据也许可以在今后为后人的联系提供帮助,让一些没有标记的人得到正式的识别和纪念。


当科学工作完成后,他们会再恭恭敬敬地重新将其安葬,并有更正规的墓地记录和信息,凡能确认名字的都会清晰呈现。



03

有的华人墓中只有衣冠

专家说是1902那一批

在一个墓区挖掘清理,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生死簿。


这次让挖掘小组感到兴奋的是,Drybread挖掘的结果和之前的传说比较匹配。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Peter Petchey博士接受采访


首要周团队就找到了两具用黑色织物覆盖的成人棺材,上面装饰着华丽的铁质棺材板,并且有着维多利亚时代的葬礼仪式,也是当时英国的习俗。


他们也小心翼翼地取出了里面的遗体。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基本通过棺材使用可推断当时年代,大部分都是十九世纪末下葬的。


从大量的土石中提取少量的金子,是辛苦而且危险的工作。Drybread采矿社区生活环境残酷,冬季气温在零度以下,对采矿十分不利。矿工住在简陋的房子里,只有简陋的工具,并使用水力洗矿。


这次他们一共挖到了6个被认为是华人的墓穴。而当地的记录也显示有6个华人在挖矿时代去世。


根据记录,两名矿工在镇区附近挖矿时,土石墙倒塌当场死亡;一名矿工在小屋起火后死亡,还有小孩玩耍中落水淹死的记录。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Peter Petchey博士表示,南岛有些华人墓葬打开后只有衣物而没有骸骨。这些基本都是1902年时启出运往中国的。


1902年“文特诺”号蒸汽货轮在运送499名新西兰华人遗骨返回中国途中,在Hokianga海域不幸沉没,这些华工们的“归根路”,也随之无情被阻断。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直到2014年,这一沉船的具体位置才被确认,船上的部分物件也被取回鉴定,并证实确实是运送华人遗体的这艘船。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04

挖掘历史

是为了寻找尊严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那么,对华人社区来说,这项研究的意义何在呢?


对于新西兰华人后裔而言,这个项目的意义在于:如果找到并确认华人矿工,就可以在指定的墓地内,得到更有尊严的下葬,这样他们的灵魂就可以找到一个永久的安息地。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很重要——以前条件不允许,有很多华人旷工安葬在没有正规记录的地方,不少都是无名墓。


当时,对任何国家而言,淘金华工都是"过客",他们本来都是要回到家乡的人,‍‍‍‍‍‍‍‍‍‍‍‍‍‍‍‍‍‍‍‍‍‍‍‍‍‍‍‍‍‍‍‍‍‍‍‍‍‍‍‍‍‍‍‍‍‍‍‍‍

"他们永不可能与白人同化"。他们永远也不会被同化。


1896年新西兰人口普查可知,华人仅有3700人,其中妇女仅14人。


1874年,在新西兰的华工已达5000人。排华论也在新西兰首要次出现。1880年,新西兰参加了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和悉尼召开的"大洋洲会议",其中之一即是讨论应对华人入境的办法。


1881年,新西兰通过了首要个"排华法案",要求华人必须交纳10英镑人头税,每10吨货物的船只可携带一名华人入境。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1888年,新西兰经济不景气达到高潮,更惧怕被美、澳排斥在外的华工转道前来新西兰谋生。国会再次提出"中国移民补充法案",规定每100吨货物的船只才可携带一名华人入境,人头税仍为10英镑。


根据历史的记录,在新西兰的华人淘金者都是自己聚集居住的,住宅条件极其简陋和临时。这张历史速写画描绘了当时的景象: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是Lawrence镇当时中国淘金工人的聚集村: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反映实际住宿条件的照片: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反映实际工作条件的照片: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据记载1906到1952年,40多年间无华人正式入籍成为新西兰公民。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个“中国帝国酒店"是Lawrence镇只此还存在的华人矿工建筑遗址



05

“来这里打基础的人,

是受了苦难的”


在Drybread的挖掘工作得到了Drybread Cemetery Trust的配合,后者贡献了一些重要的历史名录,并就挖掘的范围提供线索。


在这几次挖掘工作开始之前,现场也有新西兰淘金华人后裔进行安魂祈福仪式。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次Drybread挖掘前也有同样的仪式。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有人挖掘考古,也有人安排重新下葬。


图片上的华人夫妇是华人后裔Leslie和Maisie Wong。


他们自己家已经兑现了对Maisie母亲的承诺,为她1932年去世的哥哥寻找并修复墓碑。


这个华人家庭还自掏腰包,走遍了奥塔哥的各个墓地,研究并修复中国矿工的坟墓,包括Cromwell墓地的18块被历史埋没的墓碑。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Leslie  Wong说,这次发现的Drybread的华人墓葬位置在墓园中比较好,显示当时这里华洋关系不错。


"看到在墓地里的发现后,也许这些中国人和欧洲人相处得很好。"很可能是属于在当地社区有一个工作的,比如说在花园里工作。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他们说,应该至少可以通过墓碑铭牌确定其中2个的身份。


他们说,中国人相信,有了墓地,魂魄才不会四处游荡。


所以,才要让他们有一个归宿。"在此之前,他们只是被迷失和被遗忘。"


“人们认为我们在中奥塔哥夏季的烈日下砍树、浇筑混凝土、修整墓碑是疯了。”


“但我们是发自内心的——我们应该去照顾我们之前的先人。现在,很多华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来这里为他们打下基础的人,是受了苦难的。”


“我们现在还活着的人,很少能理解这一点,知道这段历史……”



- End -



/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