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人身兼三国外交官,见证了大清如何失去华侨的心

来自:Mr海 0 0 2020-11-30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1、 
身兼三国外交官的中国人

 
在国际外交界有一个少有,恐怕也后无来者的记录,是由一个中国人创造的。此公名叫胡璇泽,也叫胡亚基Hoo Ah Kay。在中国这边的历史记载中,这两个名字都有用过,但在海外华人圈里,大多都称他为胡亚基,我们也就如此称呼吧。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胡亚基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外交记录呢?大约在1877年,他被三个国家先后委任为驻新加坡领事,分别是中国、俄罗斯和日本。
 
一个国家的驻外领事,居然可以兼任他国的外交官,这在今天看来匪夷所思,是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战国时代的苏秦身兼六国相印,而胡公身兼三国领事,都成为一段传奇佳话。
 
那么,胡亚基有着怎样的生平经历,他又是如何成为三国领事的呢?每一段传奇的发生,除了个人的机缘际会,更重要的是时代对命运的影响,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刚好出现了胡亚基这样的人物,将他推上了历史舞台。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1816年,胡亚基出生在广州,如今属于海珠区的黄埔村。广东居民当时多有下南洋风俗,胡亚基的父亲也正在新加坡开办粮油商行,商行的名字就叫“黄埔公司”。

胡亚基14岁那年,来到新加坡帮助父亲打理生意,父子俩十余年苦心经营,终于将“黄埔公司”发展壮大,后来父亲去世,胡亚基更是将“黄埔公司”发展成几乎垄断了新加坡牛肉、面包等食物的供应商,成为一方巨富。
 
胡亚基不仅有着高超的生意经营之道,更有着开放、好学的性格。在新加坡多年,他学习了英语、马来语、法语、俄语、日语,尤其对英语的掌握最为娴熟。

后来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出访新加坡,在会见胡璇泽的时候,由于一个是湖南人,一个是广东人,两人语言不通,*用英语交谈,从此处可见胡璇泽远的英语能力,也可以看到当时清朝的一些“洋务派”先锋人物对于西方文化技术的学习热情。
 
1877年,在郭嵩焘的建议下,咸丰皇帝终于同意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这个郭嵩焘,是中国首要位认为:将西方强盛归结于船坚炮利是错误的,中国如果单纯学习西方的先进武器,是不能够起到富国强兵的作用的,只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中国的工商业才是出路。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郭嵩焘
 
可惜这样的远见卓识之士,后来被攻击为“汉奸”,在政治斗争中失意而归。他的故事我们后续做专门详细介绍,这里主要讲胡亚基。
 
总之咸丰皇帝答应建立新加坡领事馆,这代表着清朝政府对于海外华侨的态度有了巨大的转变。
 
 
2、 
从“天朝弃民”到“可用之士”
 
海外华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被中国看不起的人。他们“甘弃祖宗庐墓”出海谋生的行为,在崇尚忠孝的古代社会,被视为较低贱卑劣的行为。
 
但这些占据道德高地的统治者们,不愿提及的是,正是他们封锁国门,严格禁海的政策,导致过去能够靠海洋贸易为生的沿海居民无以为继,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出路:一条是当海盗,明朝的倭寇之祸就是这么来的,倭寇之中最多只有三成是日本浪人,七成都是中国沿海居民。一条就是背井离乡,要么内迁,要么外移。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倭寇
 
清朝人口出现暴增,人多地少,内迁也分不到多少耕地,而外移还可以从事擅长的商贸活动,所以明清两朝开始,中国沿海出现了大批移民潮,形成了现在遍布寰球的华侨团体。
 
另一个原因,是中国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为了躲避严酷的追杀,只能逃往海外,比如明成祖夺权之后,就曾经派人去海外打探建文帝的下落,清朝统治之后,也是严防海外从事“反清复明”的乱党。
 
所以,几百年来,海外华侨不仅不被本国保护,还会成为被嫌弃的贱民。
 
但到了咸丰年间,尤其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寰球变化浩浩汤汤的波澜,推动者清政府做出改变。
 
当时西方列强,没有不将保护本国侨民的利益当成头等大事的,他们从一开始就采取了和清朝完全不同的政策,将海外侨民视作为国家在外获取利益,开拓疆土的工程,英国、荷兰、西班牙的商船往往有军队保护,这在当时的中国侨民看来,羡慕不已。
 
作为当时新加坡的华侨首领,胡亚基盼望着清朝政府能够像西方列强那样保护侨民利益,如久旱盼甘霖。当时寰球各国都已经警醒,俄罗斯作为远东霸主,也开始在新加坡这块英国人的殖民地,南洋贸易重地设立了领事馆,由于俄罗斯本国并没有在新加坡有影响力的侨民,更无对南洋有经验的外交官人选,折中之下,就找到了胡亚基,委任他为俄罗斯驻新加坡领事。
 
所以在胡亚基成为中国领事之前,就已经是俄罗斯的领事了,那么当清政府要设立领事馆的时候,即是中国人又有影响力,还有外交经验的胡亚基成为了最合适的人选。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在胡亚基成为了中国领事后不久,日本,这个时候已经开始了十余年的“明治维新”,而且在1877年对幕府势力完成了清除,腾出手来开始全面致力国家的改革富强。他们也找到了精通日语的胡亚基,委任他为日本驻新加坡领事,为全面学习西方的工业强国在南洋设立联络点。
 
就这样,胡亚基成为了身兼中、俄、日三国领事的人物,但他最为看重的,自然还是为本国的工作。
 
新加坡华侨因为长期没有本国领事的保护,被英国殖民者欺负之后诉苦无门,早就期盼着有一日之内中国能够想起他们,为他们的伸张正义。领事馆的设立,让华侨们看到了希望。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刚刚看到了清朝护侨行动的开始,却也很快迎来了他的结束。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大清龙旗


 
 
3、
人心尽失,全面倒戈
 
清朝虽然设立了领事馆,看起来是要开始保护侨民,但这个政策真正实施成功却有着千般阻扰。
 
首先,清政府一开始就是被推着去做这件事,新加坡领事馆设立之后,领事居然没有薪水。怎么说这也是清政府自己委任的外交官员,不给经费就算了,连官员的薪水都没有,这多少让人怀疑他们的诚意。
 
其次,朝廷里多方势力内斗,对于是否要设领事馆,保护华侨的事情有着不同的意见。随着各派势力的失意和得势,护侨政策也随之朝令夕改。当初一位名叫丁日昌的洋务派官员,曾建议在南洋各国都设立领事馆,但建议被满洲贵族所否定。

后来李鸿章建议派军舰去访问南洋各国,一来可以壮国威,二来可以联络当地华侨,但也被满洲贵族攻击为:徒劳费功。
 
其实满洲贵族的阻扰背后,是皇权的担忧。因为南洋各国距离广东较近,他们担心朝廷下大功夫去经营南洋华侨关系,会被广东的封疆大吏们近水楼台,将南洋华侨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有大臣在密折中向皇帝报告:“南洋群岛商务系从粤港枝分,得粤督就近经营”。
 
于是宁愿不管南洋华侨,也不能让广东地区的封疆大吏扩充实力。
 
收关,说到底,清政府对于海外华侨始终心存芥蒂。在海外设立领事馆,不仅仅是表面上所说保护华侨利益,暗地里更有监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微信 扫一扫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