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央视网发声、人民网入场。人民网的微博在2分钟之内,转发点赞人数超过74万人!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其实,导火索还是前段时间家长群的事,江苏一个爸爸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
从视频内容来看,这位家长认为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使得自己承担了老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视频结尾处,这位家长问道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到底谁辛苦?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江西一所学校三年级的家长群中,老师甚至直接点名批评了,几名没给孩子批改作业的家长。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家长群里出现的问题,引发不少家长共鸣,不敢屏蔽,生怕错过什么重要的消息,可又会经常收到一大堆没用的消息,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本应是家校沟通的桥梁,无形间成为“压力群”。
压垮成年人,只需一个家长群
今年国庆前夕,一位孩子的爸爸在家长会突然情绪崩溃。
因为他经常不回复家长群的消息,在被老师点名提醒后,突然失控。他边哭边解释,自己加班、开会又要盯着孩子,怎么看得过来……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对于这位爸爸的情绪失控,家长纷纷表示:特别理解。
“本来上班的压力就很大,手机上还得看看老师又发了什么通知。晚一点回复,就会被老师点名,每天下了班还要看着孩子做作业。有时候顾不过来,就被说成不关心小孩,是挺委屈的。”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10月13日,浙江还有一所学校,为了迎接检查进行大扫除,要求家长自愿参加打扫。
一位家长因没看到群通知,没有参加打扫,被老师要求面谈,并被指责不尊重集体和老师。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并不是个案。
不少家长反映,自己不光要打扫教室还要去学校食堂帮忙打饭。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还有前段时间,家长群红领巾的事。一位大V在网络上曝光出的几个聊天截图,内容是某班级的一位小学生因为上学忘带了红领巾和校卡,便被他们班的班主任当众在家长群里宣布——该生明天不准再踏入学校教室上课,而且要求犯此低级错误的、负首要责任的该生家长,明天到学校说明原因。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事情发生后,家长群里的一位家长看不下去了,于是这位家长站出来表示——该生只是忘带红领巾而已,私下批评教育即可,随意对学生停课是违反法律规定的。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然而这位家长话音刚落下,自己还啥都没反应过来,就直接被班主任直接踢出群聊了。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而这位家长被踢出群聊后,一些家长出现了。
例如一位家长就在家长群里表示:“老师只是想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而已,言语过激可以理解,如果你是老师,每天面对小孩你心情也不会好,所以没必要搬出法律法规吓唬老师,应相互理解,和谐共处。”
而这位家长说完这话后,后面立刻跳出来一群家长跟着附和。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家长们为了替孩子在老师面前博得好印象,只要事不关己,就无条件支持、称赞、感恩老师的行为。有的群还有“争宠”、炫富、争吵、辱骂的行为……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由此,家长群也开始慢慢变了味。
老师的压力同样不小
不光家长抱怨,老师同样对家长群有诸多不满。
有老师甚至感慨:自从进了微信群,每天都是家长会!
北京一所中学的刘老师称,在班级家长群中,发一条学校通知,家长就“轰炸式”回复。
因手机总有点不完的未读信息,刘老师感觉自己对手机产生了“恐惧”。
南昌市一所幼儿园的陈老师,每天花费精力最多的事情就是追着孩子们拍摄短视频。“从孩子进园到放学,从教室里到教室外,我几乎是跟踪拍摄,一日之内要在家长群发至少10个短视频,让家长们知道自己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情况。”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理性面对家长群
有一期《天天向上》,谈到“家长群”话题时,汪涵坦言,自己拒绝加入家长群。因为“家长群”会带来无形的压力外,还会增加不少攀比,让人在其中迷失自我。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然而,面对汪涵的敢为,我们只能流涎羡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要乖乖地进去的。
其实,群只是一种沟通方式,相对于N年前和老师的联系方法,家长群反而让家长和老师之间的联系沟通变得更为快捷而紧密了,也是一件好事,所以我们都需要理性面对家长群。
对于家长,请让群变得简单纯粹一些,这里不是攀比的名利场,不是趋炎附势的地方,在这里无需过度地展示自己,要把握好原则,不要过分打扰到其他人。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同时,也要多理解老师,老师也是一个普通人,面对几十个孩子,他也不容易。作为家长,应该支持老师工作,理解老师的辛苦。
家校一起使劲,才能培养出一个好孩子。
免责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权行为,请与本账号联系,我们会在首要时间申明原文作者或将侵权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