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梵高沉浸式展览,感受大师的内心寰球

来自:水畔网行 0 0 2020-11-03

10月29日,女儿陪我们去位于悉尼摩尔公园的皇家工业馆(The Royal Hall of Industries in Moore Park),参观了“梵高艺术生平展-VAN GOGH ALIVE”,又叫“梵高沉浸式展览”。

梵高在后人的眼中有“天才画家”、“狂徒“、”精神病人“、“悲剧主角”和“艺术大师”等多种角色,世人和艺术家们都想接近那个最真实的梵高,通过这个展览,或许能使人们进一步了解梵高、认识梵高。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梵高自画像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出生于荷兰一个新教牧师家庭。

梵高曾经做过职员、商行经纪人、传教士,后来投身于绘画。他早期的作品受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逐渐成为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和色彩主义画家。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画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1890年7月,梵高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这位易于激动而富于神经质的艺术家,在其短暂一生中留下大量震撼人心的杰作。他的艺术,是心灵的表现。

梵高在其短短的一生里,创作了大约2,100幅艺术作品,其中包括大约860幅油画。梵高的作品充满天然的悲悯情怀和苦难意识,艺术成就很高。他是西方艺术史上最有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走进展览馆门岗,先是扫码验票,然后沿走道前行,用手机扫一个二维码,填上姓名等信息,进入展厅。由于新冠疫情的原因,展览场地采取了一些安全措施,入场人数分时段进入(在订票时就规定了入场时间),要求戴好口罩,场内有洗手液,观展时间限制最长不超过90分钟。

展厅的首要部分是梵高的生平及画作介绍。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我们快速地浏览完首要部分,穿过一个光影暗淡的门道,进入第二部分,即主展厅。来到这里给人一种别开生面的感觉。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展览厅架设40多个投影仪,采用数码动画技术,配上影院质量的环绕立体声和耀眼的灯光设计,让梵高的经典名画动起来,给观众走进画里的身临其境感!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个展览的名字颇有创意:梵高沉浸式展览。

什么是沉浸式展览?我的理解是,运用数码动画技术和影像、声音以及特定空间展出作品,形成对观众的全方位包围态势,调动观众的多重感官,让你身置画间,心入画中,从而达到全方位体验作品及作者内心寰球的效果。


在艺术展览中采用数码技术,可以对作品进行切割、旋转、放大、调光、移动,让人们看得更清楚,更能感悟画作的内涵。富有动感的画面,配上音乐和香气,让人有穿越画里的全方位感受!

譬如,观看梵高的名画《向日葵》,你会真的闻到向日葵的香气;看大师的《星月夜》,画中星光闪烁,光环旋转,形成大片旋转的光带。人们惊叹着,原来大师眼中的神秘星空是如此的美好!

 

据说,这个展览由Grande Exhibitions公司设计,已在全球50多个城市展出过,包括中国的北京、上海、杭州和厦门等地。

 

此次观展,看到了梵高创作的2000多幅画作,其中有许多如雷贯耳的名作,比如《向日葵》、《加歇医生》、《罗纳河上的星空》和《星月夜》等。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观看展览,随着光影、画面和音乐,近距离走近梵高,全方位体验梵高,在欣赏大师的辉煌艺术成就的同时,也进一步知悉大师的苦难人生,感受梵高内心的挣扎、痛苦与欢乐。

 

梵高27岁才开始学习绘画,用今天的眼光来说,起步较晚,属大器晚成之类。正如他自己所说, “我的冒险,不是靠主动选择,而是被命运推动” 。在这之前,他做过商店学徒、教师、传教士,曾经努力地想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让父母骄傲。可他内心有一股天赋的敏感与不安,他不能像别人那样安于世俗。

梵高曾经苦苦地寻觅爱情。他爱过的女人有房东的女儿、自己的表姐和妓女等,每段恋情都饱尝苦果无疾而终。后来与画家高更的同性情谊,也鬼差神使般地让梵高走向了人生悲剧的终点。

成年以后,长年的生活压抑让梵高迫切想寻找一个恰当的宣泄出口,当然,他更渴望借此获得成功——“生活对于我而言,是一次艰难的旅行,我不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淹没。但是我没有选择,必须前行。”

于是,命运之神引领他走向绘画之路,没想到,他跨进艺术的殿堂就一发不可收拾。从拿起画笔到37岁自杀身亡,10年的时间,他克服精神顽疾和生活困境的严重干扰,辛勤创造了别人几十年方能创造的成就: 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他完成作品的数量之巨,质量之优,即便是那些长寿的高水平画家也难以望其项背。

梵高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他后来的许多作品却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像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现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梵高最盛名的几幅作品,如《向日葵》、《星月夜》等,大都是在他生命收关的六年中完成的。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梵高,更加理解大师的内心寰球。

 

拿《星月夜》来说,这是我最欣赏的梵高画作之一。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星月夜》

 

这幅画是梵高第二次精神崩溃、住进圣雷米疗养院时的创作。画面给人的感觉是又安静又热闹,色调上采用大面积的偏冷偏沉的颜色来打造一个比较安静的夜晚,画中橙色增添了快乐的元素。色彩的运用对梵高来说一直都是重要的,这一点在他的夜景作品中并没有被忽视,在他努力捕捉星光和当时的新型人工照明的感觉时也没有被忽视。独特的是,梵高并没有把星星画成单一的光点,而是给它们画了许多光环,并把银河系画成一大片旋转的光带。

画面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弯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出眩目的奇幻景象。表现了作者的想象力。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柏树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涡旋般的星云、旋转的大小星体、甚至是新月都在快速旋转中。那种流纹仿佛是宿命的流向,一切都是动荡不安的,摇摇欲坠的。而教堂的尖顶显得那么渺茫无助,它的尖顶几乎被夜空的漩涡所淹没。

梵高的寰球其实就是如此脆弱无助,他陷入了一个无法摆脱的漩涡中。全画的色调呈蓝绿色,作者用充满运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急速流动的笔触表现星云和树木;在他的笔下,星云和树木像一团正在炽热燃烧的火球,正在奋发向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用数码技术表现这幅画时,由于动感和音乐的效果,仿佛整个星空在我们头上和四周旋转,我们与星月融为一体;仿佛进入我们曾经的梦境或者潜意识里感觉到的场景。数码技术展示的星空旷野给人一种悸动和激情,星空代表神秘的寰球和灵魂的交织,是内在张力的扩张。压抑、渴望自由的精神张力、自然的魔力是这幅画的关键解读词。细细地看,梵高的画里有寂静的旷野,有运动的星辰,有尘世生活的温暖与孤独,也有夜色中被压抑的躁动,或者说,凡高的灵魂就置身于画中。

梵高曾在给弟弟迪奥的信中写道:“凝望着璀璨的星空,我总是不由得浮想联翩„„我不禁问自己,为什么夜空中闪烁的亮点不能像法国地图上的黑色标志那样容易到达呢?我们只需坐上火车就可以到达特鲁斯肯或卢昂,而到达星星那里却要经历一次死亡之旅”。梵高所描绘的那些搅动着的漩涡似的星辰,在我们看来也许只是新奇创意的景色,但事实上那是画家心中的暗涌,以及对死亡的诠释。

梵高在绘画中对色彩的选择和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他处于生活困顿以及精神寰球支离破碎时仍然保持着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和坚定信念更加为世人所推崇。

 

梵高,这个艺术史上的惊叹号——潦倒一生,受尽旁人白眼,其画作却在他死后如巨焰照亮夜空,震动整个西方寰球。即便像我这样对绘画艺术一窍不通的人,也会在欣赏他的作品时,被其中的内涵和魅力深深地打动,既为梵高短暂的人生叹息,又为大师的辉煌成就而震撼。

梵高的一段独白击打人心:我在多数人眼中总归是什么?一个无足轻重的人,一个行为古怪的人,一个令人生厌的人,一个现在没有社会地位并且将来永远不会有的人,一句话万千俗人中最俗的一个。就算他们说的都没错,但有朝一日我要透过我的作品让他们瞧瞧,我这个微不足道的无名小卒的心声。

梵高确实遭受过生活困境的摧残,也被世俗的人们小看。正是因为梵高的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以及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当时他的作品很难被人接受,以致当他活着的时候一共只卖出过只此的一幅油画(《红色葡萄园》)。他的艺术作品像一块被污泥裹着的金子,深埋在十九世纪的尘泥中。他去世十余年后,当人们刨开尘泥,发现他的画作像金子般熠熠闪光,他的艺术才华才逐渐被世人认可,并轰动寰球。

在1987年伦敦的一次拍卖会上,他的《向日葵》以3990万美元成交;他的《蓝鸢尾花》在纽约拍卖行以4950万美元卖出;而他的《加歇医生》更是以8250万美元打破了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寰球纪录。 

梵高画作的价格昂贵固然包含人们仰慕他的名气,但更多地是反映了梵高画作的巨大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梵高的一生或许验证了:天选之人,无法抗拒命运之力。这一切苦难,或许也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诗人不幸诗家兴”的又一写照!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