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导航
前 言
GP转诊拿回扣
医院敲门砖
GP转诊之利
GP转诊之弊
前 言
1975年,澳大利亚政府进行医疗改革,开启全民医疗保障时代。
从理论上讲,现在澳大利亚人看病一般不需要自己掏钱。
不过,和很多福利国家一样,公立医院普遍存在效率低下、等待时长的问题。看急诊等3-4个小时、普通手术等6-12个月,长的可以达到2年。
然而,不少在澳洲的华人近日却悟到了一条捷径,打通GP(全科医生),上述这些问题可能都不是问题。
在澳大利亚,GP并不是国内基层医生的概念。
好的GP代表准确的诊断、推荐给正确专科医生的途径、受到重视等差异化待遇……。
当然,这样的情况和澳大利亚的“奇葩”转诊制度密切相关,在这层制度网的保护下,一些GP拿回扣成为了理所当然,不是秘密的秘密。
1
GP转诊拿回扣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来悉尼这么多年, 华人Stella心里一直有个疑问。
她说,感觉GP(全科医生)特别爱推荐一些熟识的专科医生,让他们看这个,看那个,动不动就写个转诊信。
并且,超声波特别爱开自费那种,做一次就好几百澳币。Stella让GP开公立医院的,GP会以各种说辞来拒绝,类似于做的不好啊,经验不行啊,水平不高啊……。
为此,Stella总有一种不祥的感觉,怀疑GP是不是拿了回扣。
和中国一样,澳大利亚也是个各行各业很爱给回扣的国家。而且,在这里拿回扣几乎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因此,Stella开始询问身边的朋友,不知道澳洲的医疗系统是不是也这样?
事实上,维州近日报道的一个丑闻已经给了Stella答案。
在维州一个调查项目中,转诊系统遭到滥用的丑闻就得到曝光。
据了解,疫情高发期间,维州推出了一个“呼叫上门检测(Call-to-Test)”项目。这个项目旨在为墨尔本弱势群体提供上门新冠检测服务,每年的配额大约为200人。
在享受该服务之前,患者就必须有GP的转诊信。和其他绝大部分公立疫情门诊不同,维州卫生部规定,在检测结果纳入医保之前必须有转诊信。
结果,转诊信成为了一个“捞钱”的工具。
据了解,为了获得这封转诊信,以便能够报销相关检测费用,患者支付给GP的诊费每天高达10,300澳元。
如果GP要求收取高出Medicare批量记账部分的诊断费,每天的费用可能搞到17,560澳元。而正常情况下,这笔费用应该花在更好的地方。
2
医院敲门砖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在澳大利亚,常常听人说要约见自己的GP。GP的英文是General Practitioner,中文翻译是“全科医生”。
在西方国家,GP是一个专门的学科,基本职责是诊断和治疗急、慢性疾病,提供保健和预防医学服务等等。
一个好的全科医生不仅可以准确判断出你有没有病,生了什么病,而且可以向病人推荐最合适的专科医生。
澳大利亚的全科医生数量庞大,他们和专科医生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地位的高低。
这里的医院不设门诊,人们去医院看病,要么挂急诊,要么就必须拿着全科医生的转诊信才能到相应的科室约见专科医生。
所以,有人说,全科医生开出的那封转诊信是病人走进医院大门的“敲门砖”。
3
GP转诊之利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专科医生转诊制度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与现在不同,当时急症转诊更为常见。
初衷是好的,即在有限医疗资源的条件下实现患者和不同医生之间的高效匹配。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院的分科也越来越细。相信很多国内的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排了很长的队,却不知道挂哪个科室。
从病人的角度而言,花了很长时间挂号、等待,却没有找对医生;从医生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医疗资源的浪费。
在澳大利亚,有GP,这种事情基本上不会发生。GP会直接将病人推荐给相关的专科医生。
现在,每年被诊断患有慢性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其中,很多人都需要长期接受专科医生的诊疗。
因此,他们对转诊次数的需求也就明显上升。具体数据取决于您需要看的专科医生人数,以及转诊有效期。
GP体制的弊端也开始逐步显现。
对于很多患者而言,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了财务方面的压力,同时容易导致患者病情延误。
4
GP转诊之弊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通常情况下,不同类型的医务工作人员都可以给您开转诊信,推荐给相关的专科医生和顾问医生(即认证资质更高、具备开具昂贵药品和检查单的医生)。
转诊信有效期的长短和开具这份转诊信的医生密切相关。
换言之,有人脉、知名度更高的GP开具的转诊性有效期相对更长,诊疗效果可能也相对更佳。
一般情况下,GP开具的转诊信都附带有固定期限。即便给您开具转诊信的GP没有限制转诊期,如果您看的那位专科医生再开具转诊信(即其他专科医生就诊),时间通常限制在3个月内。
对于很多条件不便、处于弱势地位的患者而言,这条规定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举个例子,一名癌症患者正在接受不同类型的治疗,其中放射治疗持续时间就超过三个月。因此,当转诊期满后,患者需要获得一个新的转诊信,才能接受继续治疗。
遗憾的是,无论给患者、医护人员和医疗保险造成了多大的负担,政府都对改变转诊规则丝毫没有兴趣。
原因很简单,专科医生资源不仅稀缺、而且不便宜(尤其是私立医院)。另外,在国民医保制度下,政府希望把更多的患者留在基层,即GP这一层。
简单的讲,允许转诊是告诉民众:您有一条途径可以获得专科医生诊疗,并且享受Medicare报销。但是,设置转诊期则是告诉民众:您不可能一劳永逸,从哪来还得回哪去?
如果想要持续获得专科医生诊疗,对不起,只能再找相关的GP,让他开转诊信。
这样一来,我们看到GP个人人脉价值就得到体现,权利也就高了。如果您想找特定的专科医生看病,没办法,你得找先找和这位专科医生关系好的GP。
于是,我们看到开头Stella出现这样的疑问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样,近日一位来澳不久的朋友Andy因为有慢性病,去专科医生处做了一次年检,结果被告知上次GP开的转诊信到期了,自己需要重开。
于是,Andy特意约了相熟的GP,并且请了半天假。结果,GP也很痛快地开了新的转诊信,但是GP告诉他转诊信无法回溯,之前看的那次专科医生没法走Medicare,所有费用需要自掏腰包。
对此,Andy在心疼钱包的同时也不由感叹道这个GP制度也太形式化、太古板了。
按照计划,下一次有关转诊制度的审查需要等到2028年。
然而,很明显,这种弊端越早解决越好。
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他们都支持建立一个更为高效的转诊制度。
参考来源:
https://theconversation.com/specialist-referral-rules-havent-changed-much-since-the-70s-but-australias-health-needs-sure-have-144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