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创造了大国总理的两个“纪录”:2008年,时年53岁的他成为共和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总理;而在今天,他又成为共和国历史上学历较高的总理——拥有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从小学到博士,即使在“教育至上”的今天,也至少需要23年。而在李克强的少年时代,饥饿和动乱伴随着人们,读书更是不易。这位博士总理有着非同一般的好学和执着,而若干园丁的传道、授业、解惑,也给这位领导人的执政之路奠定了基础。
“如果不从政,他也将成为一名权威学者。”李克强的一位大学同学说。
1. 幼时攻读圣贤书——不喜婉约 钟情豪放
李克强最喜欢的诗人是杜甫,尤其喜欢杜甫的《蜀相》等历史类诗歌、《登高》等沉郁之作;最喜欢的词人是苏轼、辛弃疾。“他跟我父亲学的都是大气磅礴的东西,如‘大江东去’,不是柳永那种小桥流水。”李高兰说。
上世纪60年代,安徽省文史研究馆大院一间狭窄小屋里,年幼的李克强开始跟着“老先生”李诚读线装书,内容包括唐诗、宋词和古文课。
约30年后,在1997 年5月15日发表于《安徽日报》的《追忆李诚先生》一文中,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首要书记的李克强回忆了当时的细节。
他笔下记录的李诚,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国学大师,他的“私塾”恩师,也是他多年朝夕相对、亲如家人的邻居。
他们居住的安徽省文史研究馆大院,位于合肥市中心,毗邻省委省政府。1993年因城市建设,这里被拆迁,如今变成两栋低层小楼,沿街门面成了服装、电玩和零食商店。但当时,走出李诚家的时候,李克强可以在院中看到几排坐北朝南的平房、数座花坛和葱郁的树木。
在这座住满十二三户人家的大院里,既有清末民国的“遗老遗少”和书画家,也有时任安徽省统战部处长的李克强之父李奉三。
1965年,李克强开始跟随邻居李诚读书。
李诚被称为“桐城派收关的人物”。他早年在皖南教私塾,盛名学者舒芜、马茂元、吴孟复都是他的学生。1953年,他来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管理图书馆。李诚是老派文人,钟情学术,个性清高,平时会在家中给儿子李高兰上古文课。
李克强家与李诚家门对门,他在窗户上看到了这一幕。
“或许出于好奇心,他后来经常来看。父亲觉得这个小孩蛮聪明,又喜欢听,那就进来听吧。”李高兰说。
李高兰和李克强是发小,关系亲密。三年困难时期,作为幼子的李高兰被父亲从农村老家接到城里。第二天,窗台上有个虎头虎脑的小孩在探头,那就是4岁的李克强。两人很快成了玩伴,打弹珠,拍画片,看连环画和电影,几乎天天在一起。
李高兰回忆,李克强的父亲李奉三为人朴实, “就好像生活在下层老百姓中间”。在他印象中,李奉三的工作与工商有关。李克强的弟弟曾告诉他,李奉三没事就跑到街上,跟小摊小贩打招呼、聊天,和他们很熟悉。
家庭影响让李克强容易接近老百姓。但对李克强跟随李诚读书,李奉三似乎并不赞成。
身为“老革命”,李奉三明白,在当时的社会大气候下,“读旧书”是逆潮流而行。“但李克强喜欢这个东西,很投入。”李高兰说。反对不起效果,加上1966年5月开始,学校很快停课闹革命,无书可读,李奉三也就不再反对。
事实上,李奉三读过私塾,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李高兰认为,在内心,李奉三“知道这些书的价值”。
于是,年幼的李克强开始了一段特殊的求学时光。当时大院内墙上贴满了大字报,高音喇叭整天播放革命歌曲和口号。老先生李诚视若无睹,充耳不闻,带着李高兰和李克强学习。三人继承的是私塾传统,挤在李诚家惟一的一间小屋里,李诚就拿着一本竖排线装本授课。上课时间一般在下午两点或晚上8点以后,上的是唐诗、宋词和古文课。
李诚挑选课本眼光颇高。他嫌《古文观止》档次低,古文只从《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等里面选。挑唐诗,他用姚鼐的《今体诗钞》;挑宋词,他用夏成焘等人的版本。古文一日之内细讲一两段,诗词一日之内讲一首,要求背诵。李克强记性好,一首诗四五分钟就能背完。
李高兰回忆,李克强最喜欢的诗人是杜甫,尤其喜欢杜甫的《蜀相》等历史类诗歌、《登高》等沉郁之作;最喜欢的词人是苏轼、辛弃疾。“他跟我父亲学的都是大气磅礴的东西,如‘大江东去’,不是柳永那种小桥流水。”李高兰说。
2.“此子必当大任”——厚道正直,不讲假话
“李克强说话看人,气息相投话就很多,否则就不讲话。他厚道、恋旧、正直,不讲假话,身上没有歪门邪道。”李高兰说。李克强的姐姐曾告诉他,在未升国家领导前,每年春节李克强回合肥过年,口袋里都装满钢镚,看见街上要饭的乞丐,就上去一人发几个。
李诚很喜欢李克强,师生感情深厚。在生活上,李诚对李克强影响很深。老先生不修边幅,吃饭草草将就,而且对于谈吃穿者嗤之以鼻。李克强也是如此,从不讲究吃穿。
多年后,看到李克强视察时吃方便面的报道,李高兰毫不惊讶。“他的个性就是这样。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按照他的本性,也不会穿得那么整齐。他是志不在此的人。”
在为人方面,李克强也跟李诚很像。“李克强说话看人,气息相投话就很多,否则就不讲话。他厚道、恋旧、正直,不讲假话,身上没有歪门邪道。”李高兰说。李克强的姐姐曾告诉他,在未升国家领导前,每年春节李克强回合肥过年,口袋里都装满钢镚,看见街上要饭的乞丐,就上去一人发几个。
“此子日后必当大任。”对于学生,李诚如是评价。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文史研究馆大院中的住户也无法避免地受到冲击。1966年,红卫兵将李诚在老家的毕生藏书付之一炬。得知消息后,李诚如刀剜心,痛哭流涕。11岁的李克强得知此事,非常难过,专门去安慰老师。
文革中,李克强的家人也受到冲击。然而李克强的“私塾学习”却未中断,直至1969年。
李高兰称,1970年代初,社会秩序开始缓慢恢复,停课的学校也开始招生。两年未进学校的李克强开始读初中。他入读的合肥八中是全市当时少数未因文革被迫迁移到农村的中学之一。
李克强的初中班主任、现年88岁的吴天华回忆,当时初中为两年制,一个班三四十个学生,课程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李克强聪明得很,不大用心,但每科在班上不是首要就是第二,特别是理科。”
她说,课余时间,李克强喜欢打球,尤其是乒乓球和篮球。
吴天华上的课名为“农业常识”(高中改称“生物”)。讲授课本知识之外,农忙时节,她会带学生下乡,在农民家住几天,学插秧、挖地、收庄稼。
“城里的小孩到乡下,什么都不会。李克强什么都学,很快就学会了。”吴天华说。“农业常识”的书面考试,李克强得分很高。
李克强很尊敬老师。在当时的合肥八中,“文革”的阴影仍然存在。有问题的老师胸前都挂着一块白牌子,不能上课,只能去扫厕所、扫地。有的学生会对他们肆意打骂,丢小石块。而李克强从不这样做,他还告诉李高兰,对这些行为自己很看不惯。
两年后,李克强升至合肥八中高中部。吴天华在高中任五班班主任,李克强在六班。每次在校园中遇见,李克强都很有礼貌地对吴天华打招呼,态度诚恳。
1974年春季,李克强高中毕业,到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插队。离开时,李诚很伤感。
“与父母告别后,踏出院门,发现李先生已早早站在巷口,向我点头道别,以示送行。”李克强后来在怀念李诚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李克强带了很多书下乡,李高兰称,其中主要是古书。在农村,他四五点早起起床读书,直到天亮再出工。逢年过节回家,李克强一回来就往李诚家跑,一为看望,二为询问书本内容。此时他的穿着已经如同农民,挽起的裤腿常一个长一个短。
晚年,李诚罹患膀胱瘤。李克强每次探望都神情伤感。文革后首要次高考前夕,李克强在家复习,每天看书到凌晨两三点。李诚告诉儿子:“克强太苦了,他一定能考上。”
1977年7月,李克强在凤阳结束高考,回到合肥。在大院里碰到李高兰,他高兴地告之:“我明天就到医院看你爸。”“父亲昨天刚走。”李高兰说。他回忆,李克强的表情瞬间凝固,久久未能说出一句话。
2002年前后,李高兰在合肥见到了李克强。李克强详细询问了他的身体和家庭情况,问他有没有困难。李高兰说,一切都好。2012年,李克强通过姐姐,跟李高兰要了几张翻拍的儿时照片。
多年来,很多人想通过李高兰联系李克强,李高兰一概回绝。“为了避嫌,尽量不惊动他。”有人直接说想找李克强做生意,李高兰明确拒绝:他最讨厌这些。
在他看来,李克强骨子里一直是一个正派的读书人。
(信息来源:公众号《真知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