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明知李世民有变 为何有恃无恐仍执意去玄武门

来自:水畔网行 0 0 2020-10-13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

被后世称为“玄武门之变”的历史事件在这一日之内上演,祸起萧墙,兄弟相残,逼迫父亲退位的李世民,在这一日之内完成对其兄李建成的狙杀。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谈及此事,一般都会在后面加上一句,李世民称为唐太宗以后,开启了22年的“贞观之治”。为什么要加这句话?因为李世民的能力太强了,得到后世许多人的喜爱,又在道德层面上觉得李世民做的事不光彩,所以希望能够“将功折罪”。

这不是咱们今天讨论的重点,今天咱们主要说一下,当时身为太子的李建成,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被射杀在自己经营多年的长安的地步,他败给李世民,总归是输在了哪里?


建成为何有恃无恐,首先,李建成有李渊撑腰。

李世民有谋反的心思其实不是一日之内两天了,而且李渊对此情况也有所了解,李建成自然也不会一无所知,而且很可能在李渊那里多次告过李渊的状。只不过李渊没有对李世民下杀手,无论是“洛阳金宝案”、“张亮之洛案”和“天象预言”,李渊都采取了大事化小,同时敲打李世民的方式,希望李世民能够安心做李建成的“弟弟”,摒弃掉不该有的想法。

李渊对李世民的宽容,笔者相信其中固然有父子之情的成分,但更多的却是李渊需要李世民为唐朝提供战斗力。

当时的李世民力量主要集中在洛阳,同时控制了潼关以西,长江以北,大漠以南等大部分的军事要地,常年征战的李世民,在军中取得极大的威望,也积累了一定的军事力量,让他一点都不觊觎皇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在李渊的支持下,李世民的军队是属于国家的军队,并不是属于李世民个人,如果真的发展到内 战的境地,李世民恐怕很难取胜。这一点在玄武门事变之前,秦王府的得力干将都被调遣到李元吉手下就能看出,有李渊的支持,架空李世民也不是难事。

其次,李建成在长安的势力很大

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李渊支持李建成的态度十分坚定,早早就立李建成为储君。李世民在外打拼的时候,李建成已经开始发展自己在长安的势力。在李渊的支持下,李建成多年经营,牢牢控制了长安的军事和政治力量,相比于李世民,可以说有着确实的优势。

仅仅就京城中的军队来看,李建成和李元吉两府的亲信部队人数就已经达到了约二千人,统领军队的人也都是有名的将领,分别是薛万均、谢叔芳、冯立。


相较于李建成和李元吉来说,李世民的亲兵数量就显得捉襟见肘,只有少数的800人而已。除此之外,京城的其他部队,也都与李建成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即便不是直接掌控,也都能间接有影响,李建成作为太子,想在京城战胜他,其实非常困难。

这也是李世民为什么要在发动事变之前,就为自己在洛阳铺后路,“遣秦府车骑将军荥阳张亮将左右王保等千馀人之洛阳,阴结纳山东豪杰以俟变,多出金帛,恣其所用”。可见,李世民对自己也不是有确实信心,因为李建成在长安的势力实在太过强大,李世民稍有不慎,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李建成惨败原因不仅仅是常何

玄武门之变前,李建成和李元吉其实已经开始对李世民动手了,借助突厥的战争关系,夺走了秦王府的大部分力量。


李世民被逼入绝路之后,依然犹豫,原因很简单,李建成太强大他没有确实胜算,即便胜过了李建成,李渊是否愿意让出皇位,如果不让,他篡位就是大逆不道,他该何去何从。

秦王李世民的犹豫,让秦王府的将领们坐不住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 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等日夜固争曰:“事急矣!若 不行权道 ,社稷必危……”太宗然其计。”在他们的“劝说”之下,李世民决定放手一搏。

李世民在六月三日去见李渊,“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当然了,这种事情的真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李渊答应李世民,“明日当勘问”,届时会召唤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宫,与李世民当面对质。

李世民的计谋很高明吗?当然不是,因为李建成的势力在长安遍布各个角落,他虽然是“密奏”李渊,但是消息还是被张婕妤在当晚便传到了李建成耳中,李建成得知李世民有变之后,找来李元吉商量对策,结果出乎意料,李建成认为皇宫禁卫非常安全,没必要如李元吉所言的“暂不入朝”。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于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就这样鬼使神差的走入了玄武门,并在李世民精心设计之下,这一战惨败身亡。

关于李建成失败的原因,主流的观点是李建成错误的估计了玄武门禁军的形式,尤其是错看了北门守将常何,此人被李建成视为心腹,其实他早已投在李世民阵营,玄武门之变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因为常何的接应,才能使李世民成功在太极宫埋下伏兵。

难道李世民的伏兵入宫,一个常何就可以做到神不知鬼不觉吗?显然不是,至少敬君弘会知道此事,只不过敬君弘却也没有声张,甚至在李世民与李建成争斗之时,为阻断李建成援兵而战死。敬君弘之死,其实才是李建成失败的关键所在。

李建成惨败在“小角色”手里

李建成明明拥有优势,而且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前夜也得知了消息,只不过因为错误估计形式,才陷入李世民的埋伏之中。


李建成其实并非无能之辈,即便他无能,李元吉也会对其进行劝导,最终的结果是,李元吉被李建成说服,也认为此去没什么风险。无论是东宫还是齐王府,他们都对这座经营已久的长安太过熟悉,自然也就太过自信,只不过他们却忽略了一些“小角色”,导致最终失败。

李世民虽然厉害,但是李世民也犯错,最终能够全身而退,除了自身能力强之外,还因为他身边的人对其死心塌地。

当年李世民为自己铺设退路时,“遣秦府车骑将军荥阳张亮……阴结纳山东豪杰以俟变”,被李元吉告发之后,却没有因此而失去皇位竞争机会,不是李渊的仁慈,而是因为张亮在被审问之时,表现出惊人的坚定,“下吏考验;亮终无言”。

还有,李建成和李元吉为了削弱李世民的力量,曾经对尉迟敬德“挖墙角”,“建成、元吉以秦府多骁将,欲诱之使为己用”,却被尉迟敬德拒绝,恼羞成怒之下,“元吉乃谮敬德于上,下诏狱讯治,将杀之。世民固请,得免。

在这个过程当中,尉迟敬德被“下诏狱讯治”,显然一番皮肉之苦在所难免,最终他能够被李世民所救,可见其并未出卖李世民。


最重要的是,李建成和李元吉曾经想要密谋害死李世民于昆明池,却被“率更丞王晊密告世民”。要知道,王晊虽然官职不高,但是他却是地地道道的东宫之人,也就是李建成的人,如果不是他泄密,恐怕李世民也不会痛下决心发动玄武门之变了。

王晊是“小角色”吧?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他,还有郎将尔朱焕、校尉桥公山二人,被李建成委派做一件隐秘的事情,向边防将领偷偷赠送一套铠甲。这种行为是很危险的信号,所以郎将尔朱焕、校尉桥公山自然也是得到李建成信任的人,只不过奇怪的是,这二人居然半路向李渊自首了。

就是这些林林总总的“小角色”,让李世民的支持者越来越多,最终居然以弱击强,一举击败了李建成。等到玄武门之变发生之时,李世民的支持者其实已经发展到一个莫名其妙的地步。

玄武门之变时,秦王府的兵不够,居然释放囚徒组成一股力量,参与到玄武门之变中来,最奇怪的是,这支“囚徒军”就这么堂而皇之的穿过宫中,直到“战场”。可见,当时宫中的禁军,虽然主要归李建成统领,但是在关键时刻,却采取了观望态度。

除了“小角色”之外,在李世民逼李渊退位的时候,李世民也得到了大部分重臣的支持,李渊最终无奈之下,才选择让位,避免了父子僵持的尴尬局面,给了李世民一个成为盛世之主的机会。

(信息来源:野史日记,参考文献:《资治通鉴》《新旧唐书》)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