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生活| 【樱子客厅】二战期间与毕加索纠结的女人们(三)

来自:道德经 0 0 2020-10-12


系列连载: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心灵的迷失?

听说展览延期到7月末,我的一位姐妹也去看了展览,我问她的感受如何?


她说:“毕加索纯粹就是一个精神分裂症,他画的画也都是精神分裂的。


是大多数人读不懂毕加索,还是没有神经质特质就成不了一位艺术大师?


客观上,二战时期,即便当时的巴黎没有受到轰炸,可是整个寰球都处于一场混战之中。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心灵的惶恐、生活的匮乏,还有艰难的岁月里的种种,人们的心灵和精神未免都受到巨大的冲击,这在一定程度上,难免造成人性的扭曲和心灵的迷失?


这是朵拉眼中和笔下的毕加索,和毕加索画的她一样扭曲和分裂: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即便是在二战结束75年后的今天,整个寰球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然而对今天的疫情,整个寰球多多少少不还是被这个“突然袭击”打得措手不及而不知所措吗?


这场看不见“敌人”的战争一样会使很多国家的人作出许多出格的举动和异常的行为,不是吗?


创作的迷思?

193993日法国和英国对德宣战后,毕加索就开始了一系列的绘画工作,但只是通过静物、裸体等立体主义作品反映了战争的恐怖和血腥,也似乎在表达着死亡和迷思。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从1月开始,毕加索母亲去世,西班牙巴塞罗那和马德里相继沦陷。他的心理和精神都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担忧、恐惧、彷徨甚至是暴怒的情绪一直充斥着他。


德占期间巴黎虽然还算平稳安宁,但战争带来的平淡、贫穷、稀缺和匮乏的生活依然让毕加索的画变得如此晦涩。但是你还是能看到一丝光明,图中的蜡烛不再被解释为生命短暂的象征,而是可能成为希望和生命的象征。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在德军驻守下的巴黎,生活虽然一如往常,然而还是面临着饥寒交迫。通过这些摄影和绘画作品可以看到当时巴黎简陋的艺术家聚会所。


同样用画表现的摄影作品,画家用暖色调表现出对温暖阳光的渴望、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1943年夏天,唯有巴黎市中心像一首不受干扰的田园诗篇。塞纳河畔的一个小岛公园毕加索经常和爱狗卡兹别克(Kazbek)一起去那里散步。


这是展品中只此的一副“绿“意盎然的画。也许这是画家心中期盼战争快点结束的愿望吧。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女友一边观赏一边悄悄和我说:“二战初期,巴黎是最明智的城市,不等盟军军队进来就已宣布‘不抵抗’并‘举双手投降’了,所以,没被炸毁的巴黎至今仍保留着她的美丽直到今天。


“当年的德国比现在巴黎还要漂亮,两次寰球战争让德国失去了太多难以言说的‘自信’,他们更懂得‘和平’真正的意义,‘和平’对每个国家来说是多么珍贵和来之不易。”


爱情的迷失

而在感情寰球里的毕加索却彻底的迷失了。风流成性的他一生有过两次婚姻,两任妻子,4个孩子,至少6个有名字的情人和诸多不知名的恋人。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从左至右:恋人、首要任妻子、玛丽(自杀)、朵拉(精神崩溃)、吉洛特、第二任妻子(自杀)


毕加索常会巧妙地诱使一些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去看自己的画展并成为自己的模特,他会极尽可能地讨好,为她作画,继而使她成为他的恋人。


就像一个咒诅,差不多10年左右他就开始移情别恋。在每一段爱情里的画风都会随着情人的改变而改变,每一段爱情也都刺激着他的创作灵感。一旦画面开始变丑,这段感情就预示着要结束了。


二战时期,他拥有过的这些女人大都是漂亮的,但是最有才华的要数朵拉和吉洛特。


朵拉的一句:“我只要一个人的爱情!”不愿意忠诚的毕加索把她给抛弃了。


10年之后,有独立人格的吉洛特对毕加索说:“我不要成为你的附属品,我要成为我自己!”然后,她毅然决然地抛弃了毕加索,离家出走。


抛弃毕加索的吉洛特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1943 年,抛弃朵拉的毕加索和一位美女画家恋爱了,她叫弗朗索娃·吉洛特(Françoise Gilot )。


那一年,毕加索 62 岁,吉洛特 21 岁。吉洛特出生在巴黎的一个艺术世家,从小学习绘画,17 岁获得巴黎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8 岁获得剑桥大学英国文学学士学位。她热爱艺术,做过时装设计,立志成为一个画家。


年轻漂亮、个性洒脱的吉洛特一下子就被毕加索吸引住了。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年轻时的吉洛特说;“我知道,与他相伴,可能会是一场灾难,可我不想错过这场灾难。”


吉洛特在多年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不是在战争期间遇见毕加索,我们可能什么都不会发生,那时的巴黎被德军占领,形式非常严峻,人人可能明天就会死去。可是,当我看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就被他的英雄气概打动了,他的这种追求心中理想,反抗法西斯的举动令我钦佩和崇拜。”


“和他在一起棒极了,他像烟花一样绚烂,拥有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充满智慧、魅力无穷。”


爱因斯坦说:“逻辑会把你从A带到B,而想象力能把你带到任何地方。”


毕加索的价值就在于他的想象力,还有他的勤奋。也许这正是其貌不扬、只有1.6米高的毕加索身上所具备的吸引力。


在法国南部海滩上,吉洛特戴着草帽在沙滩上欢快地走在前面,毕加索在她后面撑着巨大的阳伞跟在后边,像一位仆人。而吉洛特却像是一个国王的公主,一位骄傲的女王,一位老夫宠爱着的娇妻。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与吉洛特恋爱时,毕加索进入了绘画晚期,也就是“田园时期”,正如他所说的:他要穷尽一生要像孩子一样去画画。他返璞归真,画了大量的“儿童一线简笔画”。


吉洛特在他的画里年轻靓丽,风姿绰约。她的样貌时而清纯,时而妩媚。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当然也有立体派的画像,但是感觉并没有像玛丽和朵拉那个时期有明显的突破和创新。


1946年,他们定居法国南部,过起了安定的家庭生活。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1947 年儿子 出生,1949 年女儿出生,正是巴黎保卫和平大会开幕的那一日之内,他为女儿起名为 Paloma,意为西班牙语“鸽子”。


毕加索为巴黎寰球和平会议创作了简笔画《和平鸽》,这是取源于《圣经》里诺亚方舟大洪水的故事,灾难后鸽子平安归来后衔来了一枚橄榄枝,象征着灾难过去,和平归来。


毕加索赋予了鸽子新的涵义:既表达了他对寰球和平的渴望和心愿,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儿女未来的希望和祝福。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吉洛特在照顾孩子的同时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她很好地利用了大师给予的各种资源,努力提高自己,继续专注于绘画,他们享受了几年美好的家庭生活。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1951 年,两人关系开始变得紧张,毕加索越来越像个被女人宠坏了的暴君,在感情上非常强势,像个霸道总裁。


但吉洛特有自己的理想,不愿意百依百顺,是只此一个敢于对大师说“不”的人。


他开始对她冷漠,样貌也逐渐发生改变。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吉洛特在书中表述;他太以自我为中心,以为他就是上帝,可是他不是,这令他自己也很烦恼。”


“毋庸置疑,他是一个非常有绘画天赋的人,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但这并不代表他就是神,是一个完全人,是一个好丈夫,是一个好父亲。”


同居10年后的吉洛特经过慎重考虑,带着两个孩子毅然离开了毕加索,回到巴黎定居。她成了只此的一个主动、大胆抛弃毕加索的女人。这令毕加索非常伤心和恼怒。


1964 年,她写的《我与毕加索的生活》出版,一下子成为当年畅销书的作者。


毕加索对此非常愤怒,从此拒绝再见两个孩子。


1970年,吉洛特在美国嫁给了首要位发明小儿麻痹疫苗的科学家 Jonas Salk,一直到1995年Jonas去世,生活幸福安定。


今年已经 99 岁的吉洛特(1921年11月26日出生),拥有硕果累累的绘画生涯,并出版了多部书籍和文章。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她打破了“女人离不开毕加索”的魔咒,面对虚无的光环,敢于抛弃;面对自私的大师,她勇于离开。


她聪明、睿智,丰富多彩又长寿的一生,活成了女人真正想要的样子。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72岁以后的毕加索,是在第二任妻子的悉心照料下,走完人生的92岁,在共同生活的10年后,他给了这个比他小46岁的女人一个“妻子”的名分。


晚年的毕加索,一直在画各种各样的“鸽子”。

或许对毕加索来说,在生命的老迈时刻他有过些许悔悟?

或许是在回忆自己的童年?

或许是对妻子、恋人的愧疚?

也许是他对儿女的思念?

还是对死去的老朋友马蒂斯的缅怀?

或是对友谊、和平的重新诠释?



写完这篇画展,再次听到德国疫情又有些微反复,我不得不再次诚心祈祷:但愿席卷全球的疫情能够尽快结束,愿疫情期间我的这幅拙作“和平鸽”也给每个人带去平安喜乐,幸福安康,愿现世安稳,愿寰球和平,愿岁月静好!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GermanReport)】秉持“以报道德国经典,成报道德国经典”这一宗旨,立足德国,辐射全欧,服务华人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微信 扫一扫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