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大结局,我真的很讨厌“渣男”“绿茶”这些词

来自:发现新西兰 0 0 2020-09-13

最近,《三十而已》很火,我只零星地看了一点,但看到网上有很多关于剧中的「绿茶」「渣男」的讨论。


看到这些词,我觉得很反感,也让我不那么想接着看这部大火的剧了。


因为我知道一个能引起这么多人共鸣的剧,一定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但一定也有很多缺陷。


就像爆款微信文章,你乍看,好像说得特别有道理,你的情绪会被调动起来,但再冷静一想,可能逻辑根本不通。


我的朋友圈中,就有一个媒体人,形容《三十而已》是「公众号电视剧」,编剧好像熟读了100篇十万加的情感爆文,总结出100条戳情绪的爆点,然后再一条一条往这些人物身上贴。


我觉得很形象。我更不喜欢的是,这部剧里的人物,好像是先有了标签,然后编剧再根据他的标签,给他编排人物的性格、行为方式、故事线。


这个人是「绿茶」,所以她会说这样的话,会做这样的事,会这样勾引别人老公。在这部剧里,这个人仿佛这辈子就是为了做「绿茶」而生的,她的一举一动,你都能看出她是一个「绿茶」。


这样的剧,看起来当然很爽,骂起来当然也很爽。但是你说这是艺术吗?我觉得很难算是,因为它离真实的人性和生活差得很远。


但恰恰是这样的「爽剧」,很容易火,因为它不用调动人的理性和情感的感受能力,而是直接刺激你的情绪,你很鲜明能地看到好人、坏人,然后跟着骂就好了。


很坏的是,这样的「爽文」「爽剧」看多了,还会影响人的价值观和情感感受能力,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头脑和情感都变得简单了。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有些头脑过于「简单」的观众,还会直接攻击演「绿茶」的演员(豆瓣「林有有」剧照下的评论。


这样的剧看多了,人真的可能会变「蠢」,会变得没办法理解复杂的情感、现实和人性,只会给人分类、贴标签:这是「渣男」、这是「绿茶」,这是「暖男」……


可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哪有这么简单,现实中的感情,又岂是这么黑白分明的呢?


但很多人还真的是被这些「爽剧」影响,把这些剧里的标签,运用到现实中来,总结出所谓的「绿茶鉴定指南」「渣男指数」这类玩意儿,套到生活中遇到的人身上。


不管是微信文章,还是微博、抖音,都有很多这类内容,而且还很受欢迎。


这样的「爽剧」看多了,,还会让人的欣赏能力下降。


之前一些经典的电影,被一些网友喷「三观不正」,而在豆瓣上被打低分的事,就是这种欣赏无能的体现。


看多了这样的剧,认同里面简单的价值观,认为这个寰球上,除了「渣男」就是「暖男」,所有的爱情,只有白头到老,和出轨小三两种结局,你再去看《英国病人》《包法利夫人》这样的作品,该怎么欣赏呢?


你没法欣赏,你只会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里面出轨的人不那么像「绿茶」,为什么这个「渣男」我讨厌不起来呢,是不是作者/编剧的三观有问题?


如果要用「渣男」「绿茶」这套严格的标准去审视,贾宝玉也应该被骂作「渣男」,曹雪芹也是三观不正。


之前,作家金宇澄在《十三邀》中也讲过类似的观点,我觉得很认同。


人性和情感都是很复杂的东西,看「爽剧」,骂一骂里面的主人公,那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如果把这套标准套用到所有的影视、文学作品中,用「三观正不正」来评价文艺作品,甚至把这套本标准,套用到真实的人和情感身上,那真的是有点幼稚了。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End -


我是朵夫

一个自由撰稿人

喜欢我

请关注我的公众号


本文授权转载自小田与朵夫

(ID:Dora-Emon11031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微信 扫一扫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