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真香定律,就是我们每个人都逃不过有那么几项“小小的”收集癖。
拿到这个选题的时候,菌菌心里一热,作为一个资深“生活记录者”妈妈眼里的“收破烂儿专家”,这个话题真的是挺有得聊的。
麦当劳大测评
先说正事儿,看看麦当劳先选出来的十大“藏品”:
2.邮票
3.可以当吸管的眼镜
4.国王饼里的小人
5.各种贴纸
6.硬币
7.各种标签
8.吃饭送的酱包
9.贝壳
10.弹珠
看完首要眼“哇,一个都没中,是我太垃圾了嘛?”想想也有可能是文化的差异,到底每次菌菌出去旅游,法国同学总会喊带上个冰箱贴回来。
再后来,才发现那其实是一篇推销可口可乐玻璃杯的广告软文,安利大家把几个配色都买齐......
软文就软文吧,但不得不说还确实挺感慨的,看看摆在书架最顶上的盒子,里面承载了菌菌来法国短短的时间里很多很多回忆。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各种用过的笔芯,几乎所有博物馆的门票,电影票......都承载了很多很多回忆。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我们为什么爱收集?
有一种说法是,这要追溯到人类还在群居狩猎的时代。确切点说,它源自人类早期的两大生存手段:狩猎和采集。
在农业出现之前,狩猎和采集是人类最重要的食物来源方式。宽泛一点说,它们也可以说是一回事。狩猎也是一种采集,只是形式比较激烈,需要上演动作戏;采集也算是一种祥和的狩猎。两者的目的和本质,都是从自然界收集食物。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即便是到了农业社会,也还是流传着这样一句诗:“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为了生存,必须不停地去收集。于是人类的大脑演化出了一种激励机制:收集会让人产生一种快乐和满足感;收集行为结束后,这种满足感会褪去,促使你继续投入下一轮收集。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简言之,就是让你收集一时爽,一直收集一直爽。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市井巨作
收集癖这种东西如果按年龄排下来,活生生的一部市井巨作啊。
人的喜好千差万别,收集啥的都有。有人收集一墙的盲盒,有人收藏了一箱子带着血丝的玻璃义眼。从圆珠笔芯、方便面包装袋、街头小广告,到医用棉球、《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啧啧啧,高手果然在民间。
先说菌菌自己,菌菌做过较大规模的收集是收集笔芯,用完的中性笔芯,而且收集得非常有原则:必须是自己用的,别人用过的不要;必须是用完的,墨水要用到笔尖的头头(一滴都没有了的那种)。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从四年级攒到了高考结束,那年暑假拿那些各式各样的笔芯拼出来了一个小“豪宅”。
90年代
咱们十年派一个代表来讲一讲哈,接下来出场的是菌菌的朋友小B,标准的90后。
小B说在她还是b的时候,最喜欢收集的是《魔法士》方便面里面的卡片,还有那种上面会印一句话的冰棍棒,最有意思的是,星球杯上面的那层膜!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80年代
再把时间推到80年代,说起来应该很多人都会很有共鸣的一个东西:
卡
各种卡,而且据说绝大部分人都没有逃过一个“总是差一张”的魔咒。
水浒卡,主要是藏在小当家方便面里面的,现在想想当时的商家真的有套路,选了水浒,运气再好也得买够108包......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据说当年很多人都凑够了107张, 就差老大宋江这么一张,死活就是抽不到。
你看那张宋江,像不像怎么都刷不上留居的你。
小浣熊星期卡,不知道大家还有人记得小浣熊周一到周日都要干啥不?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数码宝贝卡,这种卡收集全后可以兑换奖品的,也是总差那么几只默认的小精灵。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70年代
再追溯到爸爸妈妈那个年代,70后们的收藏真的也是相当的细腻。
菌菌妈妈说当年较爱的就是收集糖纸,各种糖纸,最喜欢的是那种透明有颜色的,对着太阳光照着特别漂亮。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她说:“当时每次吃完糖的糖纸都会皱,总是特别小心地加在书里,我同桌妈妈当时在糖果厂工作,她那儿经常有那种崭新的糖纸。”
现在说起来还是那样的一脸羡慕。
爸爸就不太一样的,说起来,那叫一个自豪: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人狠话不多。
不过想想,离家在外求学,你有多久没和你的爸爸妈妈聊过他们的童年了呢?
但话说回来,其实收集的目的不在于物品本身,而是附着在上面的的记忆,是某一段生活的见证,愿所有的现在时都不被辜负,愿所有的回忆都能被珍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