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海奇才:27岁入狱,43岁破产,如今又东山再起!

来自:攻克美利坚 0 0 2020-08-14

(点击图片,加入我们的交流群)



作者 | 良叔

来源|良大师(ID:liang_da_shi)


1963年8月,因为一场特大洪水,山西太行山和华北平原的很多地方成了汪洋。


而此时,在山西太行山不远处的一个村庄里,一个小男孩诞生了。


1988年,小男孩成为了最年轻的商海奇才;

1990年,他锒铛入狱;

2003年,他当众挑战王石,扬言要做全国首要;

2006年,他陷入财务危机,被迫卖掉公司;

2017年,他豪掷700多亿并购万达,投资乐视……


一次身陷囹圄,两度一无所有,收关他都实现了绝地反击。


有人说他是枭雄,也有人说他是英雄。


他自己却说:

“我不是枭雄,也不是英雄。


我以为英雄是对谁都好,枭雄只对自己的女人好; 


英雄是谁都说他好,枭雄是只有自己的人说他好。


可干嘛要对谁都好,干嘛要让谁都说好呢?”


当然,坊间更爱讨论的是:


这个人总归是天才,还是疯子?



1




 “我是个不怕死的人”

有人估计已经猜到了,今天我要聊的人物,就是地产巨头融创的掌门人孙宏斌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商业奇才。

他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有意隐藏在暗处。

但千万不要因此以为,他是一个行事低调的人。

恰恰相反,他个性张扬,且常常语不惊人死不休。

比如说,在他最狂飙猛进的时候,有人说他激进。

他反驳道:
“江湖上说我激进,我真的不是一个激进的人……

朋友说人有不知死和不怕死之分,我应该是不怕死的。”

这事搁旁人身上,大概不会理会,真要反驳,也不会用“江湖”“不怕死”这些字眼。

再比如。

在一次酒局上,孙宏斌和一个老板聊天。

该老板说他要开一家精品酒店,请各种大师来举办各种高端讲座,比如说国学大师、经济学大师、禅学大师……

孙宏斌问他,酒店的目标客户是谁?

对方说:“我们是为了给孙总您这样的人服务……”

孙宏斌赶忙打断他:
“我不是你的目标客户。我住酒店,希望房间住着舒服,餐厅饭菜可口,服务员漂亮温柔。 

我是一俗人,喜欢酒店是酒店,饭馆是饭馆,商人是商人,文人是文人;不喜欢四不像,更讨厌大师。”

敢怼能怼。

这样一个个性张扬的人,为何要隐匿在暗处?

要知道,在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名字甚至没有出现在他企业的官网和宣传册上。

原因很简单:他是一个有“污点”的人。

而且是两个毁灭性的“污点”,换做是一般人,早就被命运按在地上摩擦了。

可孙宏斌显然不是一般人。

他没有被打趴下,而是蛰伏在暗处,像一头受伤的猎豹,伺机而动。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2




 牢狱之灾

孙宏斌的首要个“污点”,是4年的牢狱之灾。

这个故事还得从1988年说起。

那一年, 25岁的孙宏斌还在中国环境科学院埋头搞科研。

某一日之内,在一份报纸的小角落里,他看到了一则公司的招聘启事。

他被这家迅速崛起的计算机公司,深深地吸引了。

于是毅然决然扔掉“铁饭碗”,一头扎进中关村。

坐落于中关村的这家公司,叫“联想”。

此时的联想虽已赫赫有名,但想要扩大规模的柳传志,却发现曾经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元老们,已经“暮气沉沉”,早已失去了扩张的野心。

于是柳传志决定招聘年轻人,重点培养。

当25岁的孙宏斌加入联想,这个精神小伙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

很快,柳传志力排众议将他提拔为联想企业发展部的主管,分管着联想集团除了北京之外的所有业务。

这样重用一个新人,在联想乃至其他公司,都前所未有。

不过,柳传志并没有看错人。

孙宏斌后来交出的成绩很亮眼。

在短短的时间内,他就在全国创办了18家分公司,并让联想从规模和营业额上,都获得了爆炸性的增长。

于是,当时就有很多人说他是最年轻的商海奇才。

然而1990年3月的某一日之内,远在香港的柳传志突然发现了一张很陌生的《联想企业报》。

这张报纸并不是柳传志自己创办的《联想报》,而是孙宏斌创办的企业部报纸。

报纸上有一句话很扎眼:

“企业部的利益高于一切”。

此时,柳传志也收到了从北京发来的一封邮件,里面全是对孙宏斌的控诉:“结党营私,分裂联想”。

此时的柳传志,如坐针毡。

他立马飞回了北京。

当他回到北京,发现事态*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

此时的孙宏斌,早已在联想权倾一时, 13家分公司经理唯他马首是瞻。

据说,柳传志来会议室开会,一屋子人腾地站起来。

他们齐刷刷转头望着孙宏斌,非得孙宏斌微微一笑,点了头,众人才坐下。

孙宏斌的心腹甚至表示:联想集团如今被一群没用的老人占据着,想做点事情的年轻人总被打压,他们希望孙宏斌可以登高一呼,拯救联想。

他们还扬言,在中关村,“孙确实首要,万第二,柳第三”。

其中,“孙”是指孙宏斌,“万”是指四通集团的万润南,而“柳”则是指柳传志。

就这样,在一群年轻人的拥护下,孙宏斌开始在企业部树立孙氏权威。

他定了一个规矩,企业部的员工只对孙宏斌一人负责。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比如说,所有新员工都要回答“自己的直接老板与公司大老板是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

 “假如你一日之内生产200个部件,直接老板向大老板汇报一日之内生产300个,当问到你们的时候应该怎么回答?”

正确的答案是,“300个”。

再比如,柳传志在集团内倡导“大船结构”,要求公司像一条大船一样,分工协作。

而孙宏斌对此的解读是:

“联想公司是一艘大船,企业部是一只小船,联想的大船沉下去了,企业部的小船就漂起来,变成大船。”

柳传志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他召开了一个员工会议,并在会议上宣布将孙宏斌调离企业发展部,去业务部继续担任主管。

没想到此调令一出,孙宏斌的拥护者们纷纷表示不服,他们甚至站起来诘问柳传志:
“你说我们有帮会成分,能不能具体说一下?” 

“我们直接归孙宏斌领导,孙宏斌的骂我们爱听,与总裁何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