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新近疫情数据分析,每天都在不断波动、起伏、下降中。从4月初的较高峰值日增6000多人一直降到现在的几百人。
两个多月的宅家日子,别说小孩子,就是大人们也都快“猫”不住了,个个摩拳擦掌、蠢蠢欲动,期待尽快解禁,早日出门尽情享受正常生活。
4月以来,人们的宅家生活可以通过下面这个短片被细致地描绘出来,虽然没有中文字幕,但是你只要用心看,就会看明白。用寰球名画拼接起来的短片和所配的音乐,你可以感觉到人们在疫情中不仅仅有焦虑和慌张,还有幽默和风趣。
(视频中从禁足开始到解禁之后的生活写照)
小商小店几乎都熬不住了,许多餐馆老板“望桌兴叹”,即便是开着门,也是寥寥无几的客人,心中不免愁苦悲叹。
德国南部的老板弗兰克·温克勒(Frank Winkler),10周前他关闭了他在法兰克福的苹果酒酒吧。酒吧允许开放后,还是没有几个客人。按规定在酒吧和饭店的客人必须保持1.50米的距离,他原有的座位数从110个就减少到40个,现在又要求每位客人必须腾出5平方米的空间,那他的酒吧就只能容纳25个人,他不明白为什么每个城市对待疫情都有不同的规则。受到疫情影响的人,面对频繁更改的政策,感到非常的不满、无助和不知所措。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5月初的中小学复学政策,让有些已经焦头烂额的爸爸妈妈们松了一口气,可是“小神兽”们的复课丝毫没让家长们感到轻松许多。家长们更担心孩子们去学校,打打闹闹根本不会好好戴着口罩,小手摸来抓去更容易染上病毒。他们宁愿跟学校一次次请假,也不愿意送孩子们上这一周只有半天儿的课。
幼儿园的家长们抱怨着:几乎快疯掉了!
每天听孩子们喊叫着:
“我要回幼儿园!”
“我要去kita!”
有一段对白更让人忍俊不禁,妈妈说:“不要再出去了,外边有病毒!”一个还不太懂事的小朋友哭着说:“妈妈啊,让我再出去玩一会儿吧!我要和‘病毒’做朋友!” 哈哈哈!
面对吵闹的娃娃们,家长们一边无可奈何地观望,一边还要继续宅家工作。生活和工作交叉在家里的混乱局面确实影响了每个家人的心境和情绪。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片中,小朋友们用文字和图画表达了他们对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思念之情)
很多人还没有想到,如医学专家们所说,人们要做好与“新冠病毒”长期共舞的心理准备。
那些赤膊上阵的游行示威者迫使某些州的商场、商店、酒店、餐馆、酒吧不得不陆陆续续地开放,迫不及待的人们终于可以渐渐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
然而看看总理默克尔的表情就知道了她的无奈和愤怒,她强烈表示不再继续召开大型会议,只能放手让各个州自行作出解禁措施。但是她还在不断强调:还没有到彻底“解放”的时候!小范围聚会人数仍然不得超过3个家庭或5个人。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还没有完全复工的雇员继续宅家“Home office”(居家办公)或“Kurzzeitarbeit”(短时工作制)。大多数人还要通过电子邮件或各类办公软件进行“云会议”和“云聚会”。人们通过这样的“云”方式完成各项工作和学习任务,网课、毕业答辩、毕业典礼、网上合唱团、网络音乐会、教堂的礼拜、私人聚会等等,让人们在疫情期间有了一种新的生活尝试,也让Zoom的市值不断攀升。
但唯独给所有今年的毕业生们留下了很多遗憾和无奈。他们只能通过“云端”完成了期望已久的“毕业大Party”,失去了青春年华最生动美好的瞬间,每年Abitur的少女们都盼望着18岁花季这一年的毕业典礼,能够穿上梦中的晚礼服与西装革履的帅气小伙子们翩翩起舞,而今年却只有口罩与他们相伴。
然而“云聚会”的方式也能使久未见面,一下子在“云端”里可以相聚的老朋友们欣喜若狂,兴奋不已。
网络礼拜、团契和各种各样的音乐会让海外华人大显身手、大开眼目,给疫情期间的沉闷生活打开了一道门,开启了一扇窗,射进了一线亮光。
周末的傍晚,虽然不是在“云端”,但也是在楼顶的较高处。隔壁邻居在阳台上举办了半个小时的个人独唱“音乐会”,虽然没听太懂,但是最重要的一句听懂了:Ich liebe Duesseldorf! (我爱杜塞尔多夫!)对面楼里的邻居从家中走出来,仨一群、俩一伙地站着聆听了这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
阳台对面的邻居兴奋地鼓掌,大声说,太好了!谢谢!不然我都要抑郁了!说得也是,疫情结束后,我们肯定早已厌倦了这种恐慌焦虑的生活模式。人们以后要学会与病毒共存,民众对新冠肺炎的进一步认知和自身的心理建设更是当务之急。
朋友们说,我们也不能辜负了今年疫情期间的美好天气和温暖阳光,即使不能出去聚,我们也还可以“网络云聚会”。
早在两个月前刚刚回到德国,我就和我的德国女友A.S商量,疫情禁足不能每周见面,“云聚会”可好?我们用微信试了两次约朋友们聚会,但只要同时说话就互相干扰,而且最多只能9个人视频,效果都不太理想。
我建议登陆Zoom,可以邀请更多的朋友参加我们的“DEUTSCHE ECKE”-德语之角,A.S成为了我们“云聚会”的主持人。
每一周她都给大家选一篇文章,本周她带来的是一篇德国杂志上的疫情文章:《Formal alles paletti?》。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题目可以翻译为:一切都正常吗?德国女友说,文章捎带一点儿讽刺意味。大概意思是由于德国各个州政府对疫情采取的措施不同,在民众中造成的矛盾,引发了疑问、不满和意见。我们只选了一部分重要的内容通读了一遍。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学习方式没有太大压力,即温习了德语,又了解疫情,大家聊聊天很轻松。
看似平静安稳的德国,一切看起来真的都很好吗?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海涅的故乡:疫情下的杜塞尔多夫)
我们中的一位职场精英挑起了话题,她说,疫情下的居家“云办公”虽然给许多人带来了方便,缩短了上下班时间,节省了交通费用等等,有很多优点。但是“云办公”其实还有许多值得提升的空间。
大多数职场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经历过这么长时间的“云办公”,这不仅是一次新的考验,更是一次自我反思和学习的机会。
有人认为,居家办公,让人发疯,希望疫情早日过去,尽快恢复正常的考勤上班;有的人认为,居家办公,也需要仪式感。要清晰地区分好工作和休息时间,才会既有高效,又能劳逸结合。
目前的公司管理层也开始担心,长时间允许员工在家办公已产生了负面影响,很多人都有了惰性,不愿意再回公司上班的大有人在。
疫情期间的小民不容易,大人物们也不容易,小"家"和大"家"都一样,家家都有难唱的曲儿。
无论疫情怎样发展,我们仍然觉得这是值得感恩的时刻。如今我们还有吃有穿,还没有染上病毒,就是上天的恩典和厚赐。
(欧洲时报德国版征稿,作者:来自草原的樱子。转载请注明公众号German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