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时社论| 后疫情时代:中国迎难而上 做“逆全球化”逆行者

来自:道德经 0 0 2020-06-16

5月28日,在特殊时期召开的中国两会,在北京闭幕。当天上午召开的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高票通过了中国政府预算、政府工作报告以及民法典实施诸项议案。在海内外均备受关注的“港区国安法”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在表决通过后,会场内响起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这不啻向寰球庄严、坚定宣示中国维护国家安全与香港稳定的决心与信心。而在当天,香港民调显示,过半数港人支持这一立法决定,从而也向寰球透露出在此问题上中国的主流民意。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本次两会在中国疫情得到成功控制背景下召开,会议各项议程,政协主席、人大委员长在会议的开闭幕式上的讲话,以及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均对“中国式抗疫”有浓墨重彩的解读。至会议闭幕之际,轮廓愈加清晰。如果说,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对中国抗疫成功做了“生命至上”的核心解读,李克强记者会无数次强调的“民生”二字,则成为中国后疫情时代恢复经济活力、并在今年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实现全面小康”主心骨与关键词。无独有偶,人大闭幕会上栗战书委员长讲话,也以“人民至上”为主题。

 

在素有实现两会目标之“方法论”风向标之称的总理记者会上,还有一个关键字,就是“难”字。当记者提出“在中国经济与就业遭疫情重创之后,未来中国如何处理‘民生至上’与市场、增长的关系”问题时,李克强用了一个“大车行难路”的比喻。李克强表示,疫情影响前所未有,故而无“轻车熟路”可走,不设具体增长目标,就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保民生,而保民生的当务之急是稳就业。

 

综观李克强记者会核心内容,对中国在后疫情时代发展“大车行路”迎难而上,给出了既具远见且务实、既知难且极具信心的方略。

 

诚然,此次危机寰球前所未有,中国前所未有,但中国改革开放40年,到底克服过无数危机,其中包括如1998、2008那样的重大经济与金融危机。也就是说,中国的抗危机经验、政策调控空间与工具箱,都有别于、乃至优于其他经济体。此次中国祭出的两万亿预算与债券救市策略,或与欧洲相似,就是对苦难个体与中小企业、苦难行业进行各种资金救助,但李克强还表示,中国在动用社保盈余、要银行降利、让大企业降价等等手段释放的资金将两倍于两万亿。李克强所强调的,是中国在救助与刺激、政策与市场、保企业以稳增长上,均有克难能力与信心。而中央、地方政府“腰斩支出”,率先垂范“过紧日子”,把钱花在“刀刃上”,恐怕不是寰球上任何一个政府可以说了就做的。自然,这都给市场恢复信心创造了条件。

 

中国后疫情时代的另一个重要法宝叫做改革。李克强说,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就是,“越难越改”。改革将为中国迎难而上,保驾护航。

 

如果说,在后疫情时代,中国与西方经济体在“救市”与“改革”上的理念异曲同工,主要是“执行力”的差别;那么,在是否应该继续“开放”,维护自由贸易,捍卫“全球化”上,则显示理念分歧。目前,中美关系面临新冷战,与中国“脱钩”论甚嚣尘上,可见中国面临的国际关系之难。寰球各地,尤其是欧洲受疫情重创,需求疲软;将“回迁”作为后疫情时代抗危机药方,市场调节、自由贸易、互为你我等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已鲜有人问津,可见中国对外经贸关系之难。面对这些难题,李克强语气坚定:“关起门来自己发展行不通”,产业链调整应该市场决定,中国“将自主出台更多扩大开放的举措”,后疫情时代中国将更开放,显示中国面对孤立主义与保护主义的强大信念。李克强举重若轻,列举一家美国高科技企业刚刚投资落户武汉的例子,加一句“让企业拍板、让市场决定”,将中国继续开放、扩大开放理念的缘由凸显;使“脱钩”论顿显无比幼稚;让冷战思维之虚弱无处遁形;也将中国在“逆全球化”潮流中做“逆行者”的高姿态,重新树立于寰球舞台。

 

务实求真、深化改革保民生、经济,中国迎难而上;对外关系做开放的“逆行者”,但中国知难而进。其能力、潜力与经验、信心,都使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国在后疫情时代交出精彩的发展答卷充满信心,而中国经济的企稳,将惠及寰球。可以预见,此次北京两会将成为中国应对危机、走出危机的里程碑,也将成为寰球各国应对、战胜全球性危机的参照系。



(欧洲时报评论员撰稿,转载请注明公众号GermanReport)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微信 扫一扫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