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1、
吃药的骗子偷走尿样瓶
今天要讲的,是一伙吃药骗子毁尿样瓶的真实故事。
2014年的索契冬奥会,最终夺得金牌榜和奖牌榜首要名的,是东道主俄罗斯。这是俄罗斯自1994年之后,再一次获此殊荣。
举国欢庆,锣鼓喧天,礼炮齐鸣。
俄罗斯人沉浸在这份荣耀之中,为国家争光的运动员们纷纷得到嘉奖,一众相关的工作人员也论功行赏。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但就在两年后,原莫斯科反兴奋剂实验室的负责人罗琴科夫Rodchenkov,爆出了一个惊天丑闻:索契冬奥会上,俄罗斯运动员的成绩都是假的,这里面与许多吃药的骗子,而为了不被查出来,俄罗斯还有组织地对尿样瓶进行掉包。
原来,从2000年开始,国际奥委会就采用了一种高科技的尿样瓶,这种瓶子设计精密,瓶身有只此的代码,一旦拧紧就无法拧开,除非把尿样瓶拦腰割开,否则没有办法能打开瓶子。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想要掉包,就先得突破瓶子这个难题。对于特工发达的俄罗斯来说,这其实也不是难事。
从2013年开始,俄罗斯的特工们就大量收集这种瓶子,然后加班加点,一次次试验,终于在索契冬奥会之前成功找到了既不破坏瓶子,又可以打开的办法。
打开瓶子这个环节解决了,还有一个难题就是如何从严密监管的兴奋剂检测实验室,将这些尿样瓶偷出来掉包。
幸好俄罗斯是东道主,所以在这方面也早有准备。
整个索契冬奥会的兴奋剂检测实验室的地图是这样的:黄色区域为兴奋剂检测实验室,而在黄色区域旁边的124房间,却有着一个可以连通到实验室的小洞。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就是这样的一个小洞,平时盖着盖子,还用柜子挡住。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而当时的俄罗斯特工以“水管维修工”的身份,拿到了实验室的门禁卡,通过之前运动员拍下的照片,进入实验室后将指定的尿样瓶带出,打开后再带到124房间,那里等着的,正是罗琴科夫。
罗琴科夫负责将“问题尿”倒掉,然后灌入之前准备好的“无问题尿”,一顿操作后再由特工带回实验室。
就这样,一出掉包尿样瓶的好戏就演完了。
2、
国家支持的群体作弊
除了掉包尿样瓶,整个索契冬奥会的俄罗斯运动员群体作弊行为,背后都有国家的支持。
罗琴科夫除了掉包尿样瓶,还亲自上阵发明兴奋剂,在俄罗斯体育部门的要求下,他发明了一种类似“鸡尾酒”的兴奋剂饮料,运动员可以像品尝鸡尾酒一样,轻松注入能量。
事后,罗琴科夫这位功臣还获得了普京颁发的“友谊勋章”。
这个国家支持的群体作弊计划,看似得到了完美的结局,俄罗斯人皆大欢喜,可骗子终究要露出马脚的。
2015年11月,寰球反兴奋剂组织终于发现了俄罗斯政府在长期组织一项“兴奋剂计划”,认定罗琴科夫有重大嫌疑。
俄罗斯政府面对压力,只好弃车保帅,强迫罗琴科夫辞职,有着敏锐直觉的罗琴科夫感到了事态的眼中,还没等俄罗斯政府继续动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跑到美国去避难了。
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了他的明智。
2016年2月,俄罗斯反兴奋剂机构主席和反兴奋剂中心前执行主任纷纷离奇死亡……
罗琴科夫一看下手这么狠,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反水了,把事情全部都抖露了出来。
罗琴科夫爆料后,寰球反兴奋剂组织委托加拿大律师Richard Mclaren发布了一份他独立调查后得出的97页报告。
报告指出:
“从2011年开始,俄罗斯就系统性的操控运动员服用兴奋剂,事后动用国家力量进行掩盖”。
“在95份参加索契奥运会的俄罗斯运动员的B瓶尿样中,我们抽检了11份,这些尿样瓶的瓶盖上都有划痕,而且尿样中的餐桌盐含量也都不正常,可以确认很高这些尿样被人动过手脚”……
一场惊天大丑闻就这样公诸于世。
3、
被追责一点都不冤
这样的丑闻,让俄罗斯受到了顶格处罚。
2017年12月5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决定,禁止俄罗斯代表团参加2018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2019年12月9日,寰球反兴奋剂机构执行委员会在瑞士洛桑举行会议,通过了“对俄罗斯禁赛四年”的提案。意味着俄罗斯未来四年来将不得参加包括奥运会、寰球杯在内的国际重大赛事,也不得申办和举办国际重大赛事。
但是俄罗斯是不服气的,他们已向国际体育仲裁院上诉。
其实被这样追责,俄罗斯一点都不冤。
因为这是集体策划,层层环节分工明确的一场群体作弊。
其实我很难理解,在奥运会上拿金牌对一个国家就那么重要吗?重要到把战争时的特工、间谍手段都用上了,还搭上国家的信誉、脸面来给运动员吃兴奋剂,金牌拿得多,民众的日子就能过得更好吗?不会吧。
举国体制下的运动员们,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在培养训练,更有一些运动员,把自己和国家荣誉绑定在一起,不支持他就是不爱国,质疑他就是质疑国家,结果禁不起兴奋剂检查,原来就是个吃药的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