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繼開:詩會發展過程的一些回顧

来自:水畔网行 0 0 2020-03-11

悉尼詩詞協會成立於2005年初。我是以學習寫詩詞的身份,參加了詩會早期的活動,退休前我寫過一些仿絕句的旅游小詩,汪學善、柳復起老師看後,認為詩意不錯,但不合格律要求。後來參加詩詞學習班,聽了汪老師的課,才開始按格律要求寫絕句,汪老師、柳老師還熱情邦我修改習作,後來聽了喬老師講詞學,才學會了填詞,在向南瀛詩薈寫詩稿時,又得過岑子遙老師和陳炳均老師的指教,如是寫了一些詩詞曲,出版了自己的詩集。由于我當過教師,喬會長便鼓勵我配合柳復起老師在艾士菲爾開辦《詩詞入門》班,我認真備課,編寫講義,邊學邊教,還整理講義,出版了《詩詞曲入門知識》。值此詩會成立十五周年,我十分感恩老師們的傳、邦、帶,想談談詩會發展過程的一些感受。

             

早期的詩詞知識講座

 最早的“詩詞入門講座”,由汪學善老師主講,講格律詩的寫作知識,時間是05年初,地點在唐人街附近的哈里斯社區活動中心,每月一次,參加人數有20人左右,課後則在附近的歐田磨圖書館自費進便餐。稍後的“宋詞知識講座”,由喬尚明老師主講,時間是05年11月,地點在Ciroular Quay圖書館三樓,參加者有50多人,逐次講解詞的起源及其寫作知識,室內有空調,環境舒适。07年初詩會在Redfem社區活動中心,舉辦了多次詩詞沙龍活動,由汪學善、陳炳均主持,除了古代名人詩詞的鑑賞,還有趣味楹聯的欣賞,記得有一次,有人提出下聯是: “東林寺和尚,坐南朝北吃西瓜”,征對上聯,沉思之後,大家合作對出了上聯為: “春雨樓書生,從秋到冬讀夏史”。我在回家的火車上,興猶未盡,想出將該聯改寫為: “東林寺和尚,坐南朝北吃西柿; 春草庵尼姑,送夏迎秋晒冬衣”。後來通過丘云庵秘書長的交涉,得到政府的關照,在Erskineville設立了詩會會址。除會址外,還在車士活、艾士斐爾、好士圍、伊士活、金斯等地開辦了詩詞知識學習班,早期的任教者有喬尚明、汪學善、陳炳均、柳復起、羅傳澤等。

          

 《南瀛詩薈》早期的出版工作

《南瀛詩薈》是詩友們交流詩作的季刊,詩會剛成立時,05年4月在Aubum退伍軍人俱樂部,舉辦了首次詩作交流活動,由王文麗副會長用A4紙打印 “清明雅集”共六張紙,沒有裝訂成冊,隨後6月份的《端午雅集》,則由王文麗設計打印出樣版,再由詩友拿去唐人街復印,然後由我們幾個志願的詩友們,在歐田磨圖書館,用手工進行折疊,再用訂書機裝訂成冊,然後加粘《南瀛詩薈》的封面。七、八個人分工流水作業,大半天才能裝訂完畢。如此出版了多期,07年才由何惠清女士介紹西區某印刷公司承印出版。

            

詩會兩次有意義的活動

一次是07年3月,參加悉尼市政府組織的多元文化 “和階日”活動,地點在達令港的中國花園,由我會和澳洲美術家協會,聯合舉辦古典詩詞雙語朗誦和中國書畫現場表演,參加者有中西觀眾近一百人,雙語朗誦由柳復起、汪學善主持,先後由八位詩友用中文朗誦了自己的兩首作品,再由柳復起譯成英語進行朗誦。柳復起還用雙語朗誦了十首古人的詩詞佳作。柳博士的英語朗誦和汪老師用粵語古調式的朗誦,引發了大家熱烈的掌聲。此次朗誦會有幸安排了我學寫的兩首絕句: 《Cremorne半島探幽》和《Macquarie鹽湖巡禮》。

另一次是08年5月,我會與拾緣(圓)文會,聯合在Burwood金寰球酒樓,宴賀梁羽生康復出院,主持人何與懷介紹了與會的佳賓,他們是詩會元老趙大鈍、澳洲新報老總吳承歡、總編輯吳惠權,十緣會的資深會員岑斌、岑子遙、彭永滔和我會的各位領導。另一主持人王慶輝簡介了梁大俠的生平。梁大俠記憶力驚人,能背一百多首詩詞,當即背誦了鮮為人知的宋代李邴寫的詞《漢宮秋》,並聯係近代歷史,說國共兩黨爭鬥,先是國民黨看不起共產黨,但共產黨克服了惡劣的生存環境,最後戰勝了國民黨,以此教戒大家,驕者必敗,為人處世要謙恭。我當時任詩會的副秘書長,負責報導工作,這兩次活動,我都寫成了報導文稿,發表在悉尼的華文報刊上。

           

詩詞論壇水平在不斷提高

大約08年初,由何與懷博士主持的 “澳華論壇”,在中國花園(誼園)舉辦了兩次,分別由喬尚明講“清朝常州詞派淺析”,汪學善講詩詞知識。後因誼園要收場租,听講者要購票入園,便將論壇移至詩會會址,並改名為 “古典詩詞論壇”。詩詞論壇的首要次活動,由岑子遙主講“詩學管窺”和彭永滔主講“詩詞趣談”。悉尼學者趙大鈍、陳耀南到會指導,陳耀南作了恢諧的發言,笑稱彭永滔首次講學是 “彭祖處女下海”,說岑子遙的講課, “何止是管窺,簡直是用潛望鏡和廣角鏡進行搜索”。趙大鈍在會後交談時對詩友們說, “寫詩硬搬別人的東西不自然,只有用自己的語言寫自己的親身體會,把自己擺進去,才能寫出感情真實,生動自然的好詩”。

十幾年來,詩詞論壇舉辦了一百多次,水平不斷提高,其一是講學者由詩會的高手,擴及悉尼的專家名士,如曾與錢鍾書共事的方家沙予,悉尼大學的博導蕭虹教授,專攻唐詩的何丹尼教授,復旦專授古典文學史的盧元教授,悉尼國畫界的名士蔣維廉等;其二是講授的內容,由知識性向學術性發展,由探索如何寫好詩,向如何鑑賞經典名作發展;其三是講學形式的探索創新,如兩人同講一個課題,各抒己見,不求統一。又如讀何與懷博士“千古絕唱響名樓”的文學討論會,和“老華工淘金血淚史”座談會,都採用一人主講,其他人發表各自的看法,學術探討的氣氛很活躍。近年來詩友常用詩文,在詩會的微信群,發表聽課的感受,引發共鳴,深化領會。

               

人才輩出  弘揚國粹

悉尼詩詞協會,有如悉尼詩界的 “黃埔軍校”,桃李芬芳,人才輩出,不少詩友對寫詩的知識,由不知至知之,由知之漸成高手。記得孔偉貞詩友,入會時不懂平仄的意思,以為平仄是漢字發音的輕重,她勤學多練,已成為詩會里寫詩又多、又快、又好的高手。又如林觀賢詩友,博學求精,發展成為詩會少有的,寫詩、編輯、書法、朗誦俱佳的詩家多面手,深受詩友好評。他的夫人梁惠瓊則成為填詞的高手,人們最忌填難度較大的長調慢詞,她卻迎難而上,寫了不少百字以上的長詞,而且詞意優雅,婉轉綿延,被詩友譽為善寫慢詞的才女。又如王曼妮會長,由學寫詩詞,成長為詩會期刊的編輯,勤奮地工作,取得詩友們的信任,被選為新一屆的會長,成為承前啟後,甚有作為的優秀接班人。

我在詩會培養下,曾教人寫詩,邊教促邊學,如講到律詩的結構,覺得寫對句時,字字平仄相對,要求很明确,但寫粘句時,前粘(平仄相同)後不粘,感到不粘的句腳部分,平仄變化無常,有點無所适從,查閱詩詞專著,亦少談及,在反復研究古人詩作的粘句時,終于發現了粘句腳的平仄規律,這個規律便是,粘句腳的平仄安排,與上句句腳的平仄安排,剛好成倒裝的排序,如上句句腳是仄仄平,則粘句的句腳應是平仄仄,因而總結出寫粘句的規則是: “前粘後不粘,粘腳聲倒顛”。這個發現,令詩友們寫詩時,不必死記硬背律詩結構的幾個標準格式。


不可忘记 他们的奉献

詩會的發展,除了會長、理事和老師們的努力,那些黠默無聞地為詩會的事務工作,作出奉獻的義工們,亦值得大家點贊。如早期為詩會組織每月一次餐會的陳國珠、何天信、粱樹燊、李少甫、符思親、張楷等,他們事先在家為大家準備米飯、家鄉菜、鹵味、狗不吃飽子等; 如王維書、潘澤民、何基偉、黃麗娟,黃永勝等,主辦詩會論壇的簽到、派發資料、代售詩會刊物等; 如鐘振邦、馬孝揚、張韻湘、邱偉芬默默地為詩會的財務管理作出奉獻; 又如黃澤芳、粱樹燊、王桂林、王玉珩、呂潔兒等,為詩會各詩詞學習班的組織工作任勞任怨地工作; 每次詩的大型聯歡活動,陳世豪、蘇楹、周幹全、林建國、何灌川、張慧蓓、譚儒林等都提前到會,為布置會場,出謀策划,親力親為。張慧蓓和蘇楹還常常擔任聯歡活動的主持人。這些詩友們的默默奉獻,是詩會得以順利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詩會後繼有人  冀望越辦越好

近幾年,老一輩的王曼妮、汪學善、林觀賢等繼續發揮骨幹作用,新加入的尹鋒、張青、程立達、李振國、黃永勝等,是寫作水平高或服務熱情高的新生力量,通過新老合作,推動了詩會的不斷發展。新的領導班子還利用現代科技,創立了幾個詩會主辦的微信群,擴大了詩作交流的平台,加快了詩作交流的速率,增強了詩作研究的氛圍。作為詩會的退役老人,看到詩會後繼有人,甚感欣慰。祝詩會仝仁更加團結合作,不忘發奮圖強,令詩會越辦越興旺,為弘中華傳統文化,豐富澳洲的多元文化,作出更大的貢獻。

(附注:丁繼開先生現任悉尼詩詞協會顧問,曾任詩會副會長)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