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早就用孝顺这两个字概括了与老人相处的原则,但是每个人对这孝与顺的理解却不尽相同。 老话有"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游"等训条,现在看来这些都被时代淘汰了。
我们大多数人的理解孝顺就是赡养父母,让父母开心,顺从父母的意志。而且应该是无条件的!对此我很不以为然。我觉得父母与子女的爱和理解应该是相互的,相处的基础应该是真善美三观一致,双方都要不断的学习,与时共进,最主要的是相处要愉快!
现在父母的生存条件都还不错,有房有养老金,有大把的时间。很多父母的生活重心一辈子都在儿女和孙辈身上,他们并没有学会怎样从儿女的生活中分离出来,大多数父母不会考虑自己,他们有着省钱节约的习惯。这种习惯有时变成了恶习,不讲卫生,不讲整洁,甚至丧失了审美能力。
我自己也是上了年纪的母亲,与儿子们也有代沟,我觉得消除与子女的代沟应该是父母的责任。然而,作为子女要和父母多沟通,多渗透,帮助自己的父母理解新生事物,使她们变得不闭塞。
我妈妈今年78岁,经历了战争,贫困,政治运动。幼年丧母,少年丧父,挨饿受冻,寄人篱下,各种各样的委屈都受过的。20岁嫁给我爸又受穷受累,一人带两个弟弟。把我寄养在她姑姑家。没上过学,一直都在干体力活。直到她35岁那年干起来菜店售货员,我觉得她很爱这份工作,在那个食物匮乏的年代不仅能喂饱两个五大三粗的弟弟,还能让她晚年有退休金,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她的特长,直到现在她都喜欢做这个小买卖的活计。
现如今儿孙满堂,衣食无忧,家庭和睦,身体健康,儿女有在身边的也有远游的。日子过得很知足。问她爱什么,爱钱,有钱干什么用?急需时用,还有给孙辈们攒着。除了生活必须品的花销,其他的都叫"破费"。口头语是"你赚钱不易,孩子们花销大,有钱攒着不要乱花。"
无论如何解释,永远都是这样的说法,根本听不进去道理。后来我发现,这真是口头语,是惯性思维,她不能体会我们的生活方式。为了改变她必须带她出门多走走,增长见识,看到更多人的精彩生活。
2016年带老娘出门是回她经常梦见的山东老家。这也是和她聊天中了解到的,经常梦见小时候长大的地方,其实那里早就没有亲人了。我带她和大姨在我济南小姑子的帮助下,找到了早已面目全非的村子,幸运的是她儿时的伙伴还健在。当时非常激动,回家以后,心愿了了,就根本不去想了。说出门就花钱,不值。
我们游览了泰山,大姨不能爬山,上下山都坐缆车。为此老妈不理解,觉得她比自己才大两岁半,真够费钱的。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