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恐怖主义:从里昂杀人案细窥,什么是无差别杀人?

来自:欧时大参 0 0 2019-09-12



前段时间,里昂的一起凶杀案上了法国各大新闻网站的头条。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2019年8月31日当地时间下午4点半,33岁的阿富汗凶手手持一把厨师刀与烤肉叉,在里昂市郊Villeurbanne的一个公交车站随机砍人,造成一名19岁男子死亡、八人受伤。


凶手作案时曾疑似高喊“他们不读古兰经”,后被巴士司机及路人围堵后投降。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次杀人事件在法国引起不小波澜,同时,一个作案类型名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无差别杀人。



什么是无差别杀人?


这里的“无差别”,通俗地讲,就是没有特定对象的杀人


今年热播的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里,剧情的起初,就是报道杀人狂人李晓明,在电影院手持自制枪械,对人群进行随机扫射,造成9死21伤的惨剧。


这就是一起非常典型的无差别杀人没有特定目的,没有仇怨,凶手只是随意地选择了目标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它是完完全全随机的一次行为,彻底颠覆了“冤有头,债有主”的传统思维逻辑。


因此,“无差别杀人”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了潜在的受害者——“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来”,开始惶恐着每一个人。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无差别事件”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日本,来自于那场震惊寰球的“秋叶原惨案”:


2008年6月8日中午,在日本有“宅之天堂”美誉的东京秋叶原交叉路口,凶手加藤智大驾驶卡车冲向了人群,撞到5人(3死2伤),随后又下车用刀刃刺伤了12人,共有7名路人死亡。


秋叶原事件受害者人数也是平成年代以来在日本国内最多的无差别杀人案件,是日本在过去30年以来最严重、最有社会影响力之一的事件。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而国内,2010年的“南平惨案”也使得大众对这一类型犯案有了更身边、更毛骨悚然的印象。


2010年2月23日早晨,正逢孩子们上学时间,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小学门口,42岁的郑民生手持砍刀行凶,短短一分钟,酿成13名小学生8死5伤的惨剧,震惊全国。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无差别杀人”,不是日本、中国独有,现已成为全球密切关注并“围剿”的犯罪现象


这些年法国的暴力事件升级,无差别杀人频率也逐渐变高:


15年巴黎恐袭案,造成了127人当场遇难;16年尼斯杀人案,一名突尼斯裔法国人,开车冲向庆祝国庆节的人群,随后向民众开枪,86人丧生;18年5月,一名车臣地区男子持刀对巴黎5名路人进行袭击,造成一人死亡,警方迅速击毙行凶者……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暴力的阴影弥漫在任何场景之下:在大街上走路,可能会遇到随机性杀人的暴徒、或是突然冲进广场的吉普车;在公交车上,要提防因自己错过下车而去抢司机方向盘的乘客……


仿佛法律和社会规范再严密,也拿这些一心报复社会的人毫无办法。这类事件,也就成了人们不安全感的一大来源。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特别是这一现象所引发的一系列思考,依然在时时刻刻警醒着我们。


在《我们于恶的距离》中,剧情本身就时时刻刻探讨着:


首先,对于犯罪本身和凶手本身,是什么导致了凶手成为了这样一个人?家庭教育起了什么样的负面作用?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在刚刚发生的里昂杀人案件中,凶手“患有神秘主义和宗教等多重主题有关的妄想症”,行凶之前吸食大量大麻,称其收到了真主的命令进行行凶;


“南平惨案”的郑民生,是个内向的未婚医生。据猜测,郑民生的作案原因可能是辞职后谋新职不成,加上多次恋爱失败,尤其是与当时的女友进展不顺利,导致其心理扭曲,故意杀人;


加藤智大,则是从小在母亲非常严格的控制之下,生活压抑,没有倾诉的对象

犯案前,他曾在社交媒体上写:“靠妈妈写的作文、靠妈妈画的画得奖,念书也是被强迫逼着念,所以做得很完美。”,“妈妈想要向周围的人炫耀,所以什么都弄得很完美。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加藤智大


可见,犯罪者由家庭和社会同时塑造而成,其中有家庭、情感、宗教等多种原因。


李晓明的父母哭诉过,其实没有一个人生来就是杀手,也从来不会有一个家庭会花二十多年,只为培育出一个恶魔出来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多数人都经历坎坷,遭遇挫折较多,并受过极大的精神创伤,可能是一个人,更可能时一群人,这些人作案时的发泄是一种愤怒的积累而已


面对这样的行为,如何预防无差别杀人,其实很难做到万无一失


我们只此能做的,只能说是在法国万事多留神,出门在外尽可能多找同伴,注意个人隐私,做到低调出行,同时遇到突发情况首要时间报警,寻求警察帮助。


而对于案件之外的延展是,人们该如何面对挫折?媒体总归该如何如何报道这样的案件?如何看待犯罪者的家属?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律师如果为杀人犯辩护,人们就骂他没有良知,甚至对他泼粪;

犯罪者的家人如果不隐姓埋名,就会收到社会各界的辱骂和斥责;

犯罪的细节如果完全公之于众,就很难确保不会有模仿犯罪发生;

媒体报道如果捕风捉影、以讹传讹,那么正义到邪恶就只有一步之遥;

对无差别杀人“一心求死”的凶手的判决,死刑又是否能解决所有问题……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面对无差别杀人,这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


日本川崎无差别事件后,有一条评论这样说: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等级差距加剧,生存变得困难的当下,这种事件今后也可能增加吧。比起只是一味的追究无差别恶性事件本人的责任,我更希望能够找出这种事件的根本原因,以防日后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就像《心灵猎人》说,可惜大多数人喜欢逃避问题,把心理扭曲的杀人者归结为“他们本来就疯”,而不在乎愈演愈烈的问题背后社会的推动问题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社会问题不只能用法律法规来解决,最重要的是把问题引导到合理、健康的解决轨道中,才能逐渐将社会的各种怪象收归到法治途径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武伯欣)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面对无差别杀人,我们需要面对寰球的黑暗,绝非忽视。


一个更有温度、更有人情、对心理问题更加包容的社会,便是那样吧。



- END -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想法”(ID:FranceZone),作者:圈儿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微信 扫一扫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