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互联网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一部创新史,是技术创新、商业创新和制度创新等三个层面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联动过程,最终形成一部网络时代的人类文明进化史。在不同历史时期,三个层面的创新分别呈现出不同的重要性。
整个互联网发展历程,前30年主要由技术创新引领,后30年商业创新转变为确实的主角,最近10年,制度创新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成为较大的能动性。
计算机网络史前阶段:20世纪60年代之前
尽管19世纪的电报网络已是首要个全数字的网络系统,但真正的计算机网络还要等到20世纪60年才具备基本的技术条件,包括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此前,人们熟悉的网络还是模拟系统的电话网络。
在网络诞生之前,很多富有远见的思想家和先驱已经做出了探索与努力。图书馆学创始人之一、比利时人保罗·奥特勒(Paul Otlet),是最容易被美国网络历史学家所忽视的先驱人物,他在1934年就已经勾画了一个全球计算机网络的草图(称之为“电子望远镜”),允许人们浏览和搜索数百万链接起来的文档、图像、音频和视频文件。在他的描绘中,大家可以使用这个设备向其他人发送信息、共享文件甚至组建在线社区。这个系统名叫“réseau”,翻译过来就是“网络(network)”,或者“环球网(Web)”。《连线》杂志原主编凯文·凯利(Kevin Kelly)说,“这是超文本的蒸汽朋克版”。
另一位提出类似网络概念的是英国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G. Wells):“任何一个学生,不论他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都能够随时坐在他书房里的投影仪边,阅读所有的书和文件,这些投影和原件一模一样,毫无二致。”
美国互联网先驱们更愿意将致敬献给范内瓦·布什(Vannevar Bush)。1945年,布什在7月号《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发表论文《诚如所思》(As We May Think),提出了微缩摄影技术和麦克斯储存器(Memex)的“个人图书馆”概念,开创了数字计算机和搜索引擎时代的新理念,启发了很多计算机和网络领域的先驱们,后来的网络、鼠标、超文本、超链接等计算机技术的创造,均受到这篇具有时代意义的论文启发。因此他被尊为“互联网先知”。
1947年贝尔实验室制造出首要个晶体管。1958-1959年,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和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分别发明了锗集成电路和硅集成电路。1969年,最早由肯·汤普森(Ken Thompson)、丹尼斯·里奇(Dennis Ritchie)和道格拉斯·麦克罗伊(Douglas McIlroy)在AT&T的贝尔实验室开发的UNIX分时操作系统诞生。先驱们心心念念的网络开始从梦想接近现实。而促成互联网诞生的较大事件,当然是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首要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这是给美国上下带来巨大危机感的“卫星时刻”。作为响应,美国国防部(DoD)组建了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开始筹集充足的资金,面向大学和科研体系为军事领域孵化前沿的科学技术应用。这是互联网得以诞生的根源。
一部人类史,也是一部传播与互联演进的历史。互联网的诞生,首要的驱动力,就是人类传播和互联的内在驱动力。进入20世纪,人类科技发展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尤其在二战之后,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首要阶段,基础技术阶段(20世纪60年代):包交换是首要基石,联网成功
互联网集诸多技术之大成,围绕互联网诞生的时间说法不一,即便是几位核心的互联网之父,观点也不尽相同。无论如何,寰球上普遍认同1969年10月29日是互联网(阿帕网)诞生日。美国无疑是互联网的诞生地,互联网之父无一例外是美国人。不过,如果说美国是互联网之父,那么欧洲人可以算是互联网之祖。因为奠定互联网最关键的两大核心技术——包交换技术和TCP/IP协议,都极大地受益于欧洲学者的前期研究成果。
电子计算机技术发源于二战,而计算机更早的溯源则来自欧洲。无论是计算机的始祖——19世纪设计差分机和分析机的英国人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1792-1871),还是被称为计算机程序之母的传奇数学家阿达·洛芙莱斯(Ada Lovelace,1815-1852),以及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和人工智能之父的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艾伦·图灵(Alan Turing,1912-1954),都是欧洲人。20世纪60年代开发计算机网络实现数字通信的先驱们,除了美国之外,英国、德国、法国等都并不落后。
互联网并没有突然成为今天的全球基础设施,也没有从早期的电信系统中自动形成。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两条独立的研究线程被编织起来,其中一个就是最终影响当今互联网最关键的技术突破,即包交换技术。
互联网之父拉里·罗伯茨(Larry Roberts)在其论文The Evolution of Packet Switching中认为,包交换技术并不是一项真正的发明,而是由邮件、电报和汤姆纸带交换系统在一个多世纪以来所使用的基本动态分配技术上的应用。但是,它从根本上区别于连接普通电话的电路交换技术。
在日内瓦欧洲物理粒子中心(CERN)工作的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1989年3月,他提出了万维网(WWW)首要版规划书。1990年12月25日,他和罗伯特·卡里奥(Robert Cailliau)一起成功通过Internet实现了HTTP代理与服务器的首要次通信。
全球互联网公认的开山首领之一,首先是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心理学、人工智能专家和分时系统先驱人物约瑟夫·利克莱德(J.C.R.Licklider)。1960年,利克莱德发表了题为“人-机共生”(Man-Computer Symbiosis)的文章,他在这篇文章中设想了一个可以使人们和计算机在做出决定和控制复杂情况时能够相互合作,而不会对预先确定的程序产生不灵活的依赖的系统。
1962年10月,利克莱德受邀进入ARPA担任信息技术处首任处长。在他支持下,1965年,MIT林肯实验室的两台计算机使用分组交换技术进行通信,项目负责人就是后来的互联网之父拉里·罗伯茨(Larry Roberts)。1966年,IPTO新处长罗伯特·泰勒(Robert Taylor)完成了阿帕网的立项,并软硬兼施将拉里·罗伯茨拉到IPTO负责项目实施。
1967年10月,在田纳西州Gatlinburg召开国际计算机协会(ACM)操作原则专题研讨会。拉里·罗伯茨发表了首要篇关于阿帕网设计的论文。来自英国唐纳德·戴维斯团队的罗杰·斯坎特伯里(Roger Scantlebury)也宣读了有关数据包网络概念的论文,直接启发了罗伯茨采纳包交换技术。
1969年10月29日UCLA与斯坦福研究所(SRI)之间成功发出了首要个信号。在网络上发送的首要条消息应该是“Login”,但在发送字母“g”的时候,连接崩溃了。随后的1969年11月,第三台IMP抵达阿帕网第三节点——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1969年12月,收关一台IMP在犹他大学(Utah)安装成功,具有4个节点的阿帕网正式启用,人类社会从此跨进了网络时代。
作为互联网诞生的标志年,1969年发生了很多大事。
UNIX在1969年诞生,这是一个强大的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支持多种处理器架构的分时操作系统。
1969年最轰动的历史事件应该是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首次完成登月,轰动全球。开罗广播电台将阿波罗登月称为“人类最伟大的成就”。而查遍当年所有大部头的历史书籍,都不可能找到关于互联网前身——阿帕网的任何信息。互联网诞生完全被当年的历史学家和媒体所忽视。孰料50年前默默无闻的互联网,在今日改变了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企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历史就是这么神奇!
第二阶段,基础协议阶段(20世纪70年代):TCP为第二基石,应用开始萌芽
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联网通信成功,标志着互联网完成了从0到1的进程。但要成为能够汇聚全球力量的网络,显然远远不够,还需在协议上取得重大的突破,TCP/IP正是这一时期的关键突破。
1970年12月,史蒂夫·克洛克(S.Crocker)领导的国际网络工作小组(International Network Working Group,简称INWG)完成了最初的名为网络控制协议(NCP)——阿帕网主机到主机协议。
1971-1972年,随着阿帕网站点之间完成NCP的实施,网络用户终于可以开发应用程序了。
1971年9月,BBN开始使用更便宜的Honeywell 316来构造IMP。受限于IMP只能连接4台主机,BBN开始研究能支持64台主机的终端型IMP(TIP)。
1972年10月,由拉里·罗伯茨领导,鲍勃·卡恩具体操办的计算机通信国际会议(ICCC)在华盛顿特区召开,这是阿帕网首要次公开演示,会上演示了由40台计算机和终端接口处理机(TIP)组成的网络,生动直观地证明了网络的巨大潜力。
1973年6月,ARPA网在美国之外接通了首要个节点挪威——由华盛顿连接到“挪威地震台阵”(NORSAR)。9月,伦敦大学学院(英国)也连接到阿帕网。同年,“互联网”这个专有名词诞生了。
1973年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阿帕网在1970年12月有了13个节点,1971年9月增加到18个,1972年8月达到29个。1973年,正式到IPTO工作的鲍勃·卡恩提出建立Internet,开始在ARPA进行网络互连的研究。
1975年,两个网络之间的TCP/IP通信在斯坦福和伦敦大学学院(UCL)之间进行了测试。1977年11月,三个网络之间的TCP/IP测试在美国、英国和挪威之间进行。1978年,TCP分解成TCP和IP两个协议。
1978年的2月16日,沃德·克里斯坦森(Ward Christensen)和兰迪·瑟斯(Randy Suess)在美国芝加哥发布了历史上首要个BBS系统(Computerized Bulletin Board System/Chicago)。
20世纪70年代是互联网真正走向实用,形成扩展能力的关键时代。数字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走向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