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自由、平等的西方社交平台
想当年,“阿拉伯之春”风起云涌之际,脸书之类的社交平台据说起到了关键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欧美传统媒体视之为西方软实力的体现,其主要论据是,突尼斯、埃及等国的独裁政权钳制媒体、舆论,民众则运用脸书等象征自由、平等的西方社交平台传播反抗独裁的愿望和信息,使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我当年曾撰文质疑这种说法。在我看来,阿拉伯之春的直接起因主要是源于美国、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它在突尼斯和埃及爆发并非偶然,因为这两个国家当时是西方的“好学生”,“非洲较具经济活力的国家”,也因为融入资本主义较深这一特殊身份,在面对经济危机的冲击时显得特别脆弱,因为能起一定保护和抵御作用的传统社会结构已经大大弱化),西方媒体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造成的极大破坏视而不见,居然炫耀能够高效乱世的“软实力”,似乎阿拉伯人应该对西方感恩才对。
风水轮流转
殊不知,风水轮流转。西方媒体眼中的“阿拉伯之春”功勋转眼成了过街老鼠:欧美传统媒体和许多当政者认为脸书等社交媒体传播了大量假新闻,成为导致特朗普上台的重要推手;在寻找英国退欧的罪魁祸首时,传统媒体也发现了脸书的影子;更近的例子则是法国的黄马甲风潮。一时间,脸书与假新闻划上了等号,同时被拖上了“传播仇恨信息”的被告席。
其实,脸书首先是一个社交平台,现在欧美传统媒体给它扣上的帽子,在“阿拉伯之春”中难道就不能扣到它头上吗?难道真的有人能证实当时通过脸书在阿拉伯寰球传播的信息都是“真新闻”吗?难道它当时不是传播仇恨信息的平台吗?面对唱软实力高调的人,不禁想发问:新闻专业人员难道不了解阿兰特(Hannah Arendt)的经典告诫(言论自由若不以还原真相为目的,就是闹剧)?说的客气一点,是起哄或没头脑,不客气的话,则难免面对“软实力颠覆”之类的质疑。
只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当时脸书被用来对付突尼斯、埃及、尤其是利比亚、叙利亚政府,它就是体现民主自由正义的软实力;现在有人利用它对付西方体制,它就得受到谴责、制约和制裁。这样的双重标准难以令人信服。
“假新闻”与“真新闻”的对抗
当然,志在通过科技与金融实力“一统江湖”的脸书用不着普通人替它打抱不平。据美国媒体统计,假新闻也是他们的总统特朗普较爱挂在嘴边的词,特氏在公开场合的使用率早已过万。特朗普在这方面表现出特殊才华,每当他面对可能对他不利的新闻,便断然用“假新闻”回击(英文仅两个词, fake news),不仅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化解作用,而且能大大强化自己另类首领的地位:须知,特朗普夺权打的是反体制牌,上台后如法炮制,每当他用“假新闻”作炮弹,打击的对象主要是传统媒体和传统体制的精英,他这套简单高效的“乾坤大挪移”神奇功夫打得传统体制精英几无招架之力,既赢得“反体制大众”的无数点赞,又无形中帮了脸书的大忙。
事实上,“假新闻”是对“真新闻”的一种反动,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真新闻”才能使“假新闻”成为话题。代表“真新闻”的西方传统媒体和使“假新闻”大行其道的社交媒体都被视为西方软实力的体现,它们之间的打斗使所谓软实力从根本上受到质疑,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值得深思。
脸书乱世的能量不能低估
从历史和全球的角度看,无论是“阿拉伯之春”还是英国退欧或是特朗普上台,脸书乱世的能量自然不宜低估,但它到目前为止并非引起乱世的主要根源。透过上述大事件去探寻根源的话,它们至少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因贫富差异不断恶化或迅速加剧而产生的强烈的社会不公感很容易演变成针对现行制度的愤怒,这种愤怒情绪借助社交平台挑战体制和精英,因为在许多人看来,这个体制也包括被称作“第四权力”的传统媒体。在社会分裂成体制和反体制两大阵营的情况下,被划归体制和精英的媒体去跟“愤怒的人”解释何为真新闻、何为假新闻不仅难以收效,反而可能因坚持“晓之以理、诉诸理性”而起到相反的作用,因为那可以被“愤怒的人”解读为在斥责他们“非理性”;以“把握真新闻”自居也有一定的风险,因为传统媒体在以往能够呼风唤雨的时代是否真的将真新闻奉为较高标准恐怕不是板上钉钉的事,要仔细追究,“愤怒的人”也许不难找到无数证据,而以愤怒群体代言人自居的特朗普干脆把传统媒体描绘成制造假新闻的专家,对许多反体制者来说甚至是大快人心的事。特朗普诋毁媒体*能一呼亿应,西方寰球曾经引以自豪的软实力落到如此境地,是值得深思的事。
面对这一场罗圈架,与其纠缠于社交平台、假新闻和仇恨言论,不如反思体制上的根本症结,看是否还有可能扭转社会不公日益加剧的大趋势。否则,我们很可能身处一个因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而造成的更加混乱的寰球,那时候,要失望、愤怒、想要颠覆体制的民众去理性、冷静地辨别真假新闻恐怕是奢望。
(本栏目文章为一家之言,不代表本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