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昆曲艺术家张军受邀来到易北河畔的汉堡莱斯音乐厅,参加“玛塔·阿格里奇和她朋友们艺术节”,与素有“钢琴女祭司”之称的阿格里奇、钢琴家谢尔盖·巴巴杨同台演绎,以古老的中国昆曲《牡丹亭》对话改编的普洛克菲耶夫钢琴组曲《罗密欧与朱丽叶》。
▲演出开始前,张军与阿格里奇在舞台上彩排
莎翁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追求悖于世俗的爱情,受现实残酷的伤害,却误会以生命祭告爱情;汤显祖笔下的柳梦梅与杜丽娘相识相爱于各自梦境,在春花秋月、纸墨丹青间寻觅相思出口,情深隽永,死生不遗。
此次对话,让中国驻汉堡总领馆总领事杜晓晖很兴奋,“这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两位大师的对话,是张军和阿格里奇两位现代大师的对话,也是古代和现代的对话,是我们明朝最兴盛的时候和现在发达社会的对话,是中华传统文明和欧洲文明的对话,戏中还有阴与阳、生与死的对话。”
▲中国驻汉堡总领馆总领事杜晓晖接受采访
张军谈到当晚演出观众的反馈时表示:“非常满意!”但其实在合作甚至演出之前,担忧反而更多。因为这场演出,是在如此规范的古典音乐中加入别的东西,面对的是阿格里奇和巴巴扬这样的钢琴大师,面对的是苛刻的汉堡观众。
▲昆曲艺术家张军接受采访
对于张军老师这样的担忧,李小平导演建议“慢慢渗透”,以牡丹亭的故事为引子,引入音乐会,“随着表演深入,从互不干扰、各自为政,到你介绍我,我介绍你,相互走近。”
▲李小平导演阐述对表演的理解
演出上半场结束,合奏《罗密欧与朱丽叶》钢琴组曲的阿格里奇和巴巴扬两位钢琴家谢幕,掌声如雷鸣般响彻全场。但下半场开始,当阿格里奇手里轻轻抚着柳枝,又一次走上舞台时,观众忍不住的窃笑,想克制却克制不住的掌声,都表露了内心的惊喜。她在舞台左边的椅子上坐下,成为张军老师《牡丹亭》表演中的一部分。
直到演出后,张军老师还在回味:“其实我特别怕,这两者放在一起可以吗?阿格里奇是一位非常严谨的、非常自我的、大家都很熟悉的钢琴女皇,她愿意加入到中国文化的表演中来吗?”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张军与手持柳枝的阿格里奇
“罗密欧与朱丽叶收关没有在一起,生死相隔,而杜丽娘和柳梦梅在汤显祖的故事里面穿越生死。”张军老师说,自己既是柳梦梅又是杜丽娘,而阿格里奇可以是朱丽叶也可以是杜丽娘。通过这样的对话,探索文化的博大精深,两位艺术家陶醉其中,享受其中。
“两个戏都在谈爱情,而且都大约在同一个时代里,对比到中西语境里,如何对待爱情,有一个神圣或者至死不渝的描述,看到莎翁是悲剧的手法,爱情跨不过生死,爱情在两个分裂家族中不可为而为来印证爱情之坚贞。汤显祖显得浪漫,情不知何所起,一往而深,生而可以死,死后而能生,一个穿越生死的梦境意象印照爱情,这里面有带着非常微妙文人气的爱情浪漫思考。”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张军与阿格里奇、巴巴杨共同谢幕
李小平导演说:“钢琴是寰球性语言,昆曲是中国古典剧种之母,两者之间由带着中西对话的对应观点,一个演奏旋律,一个用人声唱出来的旋律,共同叙事都构成了我们对故事布置的基调。实际呈现时,希望阿格里奇这样女神般存在的艺术家既是演奏者,也是朱丽叶的代言者。”他提出让阿格里奇坐到舞台上,“张军老师表演时与你会有眼神、动作的互动,阿格里奇是间接来到画里面看待爱情的人,听张军老师说故事,间接成为女主角。”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杜晓晖总领事在演出后同记者谈到内心感受:“当今寰球,恐怕只有对话才能超越民族、宗教、文化和立场的差异。在今天的艺术感受中,我仿佛成为了艺术家们的一部分,他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工作,我们都想为这个寰球、为人类、为两个国家的对话搭建桥梁。今天我非常感动。”
张军介绍,与阿格里奇的跨界合作得益于汉堡交响乐团总裁丹尼尔·屈内克牵线。阿格里奇今年5月还特地到上海青浦朱家角课植园观看张军昆曲艺术中心园林《牡丹亭》。“想让她更了解昆曲,培养舞台合作的默契度。她非常开心,说自己的生活就应该是这样的田园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