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移民,结果孩子并不开心……

来自:新西兰天维 0 0 2019-06-24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

豆子公主和爸爸 (ID:babadouzi)





周末带娃们去公园玩,遇见一个小男生,问我们是不是中国人,听说肯定的答案,小男生很开心,立即和豆子公主玩了起来。一直玩到我们要去吃午饭,他恋恋不舍问我们下次还来不来。


差不多每个周末,我们都会去一个不同的公园,除了家附近的公园,很少有一个公园会去两次以上。但看着小男孩充满希望的眼神,我们还是答应会再来。


之前趁孩子们玩的时候,随便和那孩子聊了两句,他今年9岁,和爸妈一起来新西兰一年半了,还是更喜欢国内的生活:“热闹,有很多地方好玩,很多朋友一起玩”,而在这里,他“没什么朋友,没什么好玩”


来新西兰半年多,我们遇到过一些孩子,除了从小生在这儿长在这儿的,多半对新西兰生活不甚满意......

不满意的地方如出一辙:不好玩,没朋友


前阵子不止一位朋友问询,来新西兰孩子适应吗?


对于包括我们在内的很多新移民而言,移民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孩子。而去往一个不同环境,不同文化的新地方生活,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肯定充满挑战。


特别很多孩子来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便利的基础设施,随处可见的大型购物中心,游乐场,各种丰富的学习资源,热闹快速的生活......


到了新西兰,真有天壤之别。很多移民口中的别称“纽村”,正形象地反应了这种差别。一位来自国内的朋友一到奥克兰市中心就感叹:“这里看起来也就是国内一个三四线城市......”


论高楼林立,摩登现代,这里比国内差了不是一点点。对从小习惯了大城市生活的孩子而言,到这儿会有很大的心理落差,这是事实。


豆子公主来了半年,也曾偶尔抱怨过,“还是上海好啊!”但问起,到底喜欢上海什么,又完全说不出来。


只有我们心知肚明,幸亏来了新西兰,不然我们当爹妈的,早就双双心梗了......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来了新西兰,豆子才能有每天有一小时以上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一小时以内完成所有作业,有时间瞎玩,有时间和弟弟打闹,有时间画画,做手工,有时间看看闲书发发呆......


来了新西兰,才能随时想去海边就去海边,想去森林就去森林,想去看羊看牛看马就去看。


学游泳,学乐器,去交响乐团听演出,在图书馆晨间读书......学校的课程活动丰富多彩,不管学得怎么样,都能得到充分的鼓励和肯定:


学校集体游泳课,别的学生都去深水区了,豆子一人跟着教练一对一练习打水,闷头。教练一口一个“Great!Well done!”学得慢,学得差,并不会觉得可耻,反而像受到了优待。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大提琴,练了快半年,勉强能拉“一闪一闪亮晶晶”,已经收到班主任邀请,参加学校演出。


新开科学课程,连太阳系几大行星英文都没记住,参观了一次天文馆,回来就信心满满准备下周演讲:黑洞是什么......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一个“优秀得比较隐晦”的孩子,在这儿继续扩张着自己的迷之自信......就这一点,我们也觉得挺值。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里,以深情的笔调写到:


“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


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很多的父母,内心深处,其实都愿意这样,静静地望着孩子,看他专注地做完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当下,一刻,心无旁骛地追求完美。


然而我们生活的时代,环境,大人寰球的种种艰辛和焦虑,让我们很难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去打断,不去干预,不去催促:“快一点呀!”


选择移民,特别是选择移民新西兰这样的国家,是选择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一种相对来说,更容易让孩子慢慢来的环境。也许并不是所有孩子都喜欢,都适应若干年后,兴许有孩子回头还会抱怨父母当年的选择。


催孩子快点的父母也好,让孩子慢点的父母也罢,不管哪种选择,都可能有利有弊,也都是父母当下尽力的优良选择。不必纠结,更不必患得患失。


人生还很长,一切慢慢来。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微信 扫一扫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