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不确定,给自己更多自由,给人生更好的机会。
· 华人瞰寰球精选推荐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何加盐
ID:ihejiayan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有很多人,毕生都在追求安全感,为了得到对未来的确定性,他们愿意做任何事情。
而另一些人,则非常能容忍不确定性。他们对寰球的复杂有深刻认识,善于接受不确定性,并且习惯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作出决策。
后一种人,更容易成为成功的政治家或企业家。
任正非把华为管理哲学的核心归结为“灰度理论”。马化腾也把腾讯的成功归因于“灰度哲学”。
所谓“灰度”,是介于黑和白之间的一种状态。世间万物的发展、每个人的特质、每个团队的情况,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其中有广阔的灰色空间。
幼稚的人采用黑白二分法来看寰球,就像小孩看电影总要分出好人和坏蛋一样。
而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认识灰色、接纳灰色。
因为,灰色才是世间万物发展的常态。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我最近写了“TMD三部曲”(今日头条、美团、滴滴创始人的故事),3篇都是万字长文,对他们的成长历程,有非常完整的梳理。
在研究张一鸣、程维和王兴的成长经历时,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三个人都很善于应付不确定性,但是成长的过程又各有不同。
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是典型的技术宅男出身,特别冷静和理性,甚至被同学朋友称为“机器人”。他喜欢规律化和程序化的东西,不能忍受不确定性。
他很喜欢程序员这份工作,就是因为确定性:你输入代码,电脑帮你输出结果。只要没有bug,结果是完全可控可期的。
在《财经》记者小晚的采访中,张一鸣曾说:
“我不喜欢不确定性,这与我程序员出身有关系,因为程序都是确定的,但事实上CEO是焦虑的最终承担者。”
所以,从程序员转型当CEO之后,张一鸣曾经非常痛苦。因为CEO每天都要在不确定性中做决策。
后来张一鸣认识到:“它反正是个概率分布,你就做理想决策就行了。”
正是这一认识,让张一鸣完成了从程序员到CEO的蜕变。如果不是学会了应对不确定性,张一鸣后来不可能做出今日头条——因为今日头条面临的政策、法律、行业竞争的不确定性,都无比巨大。
张一鸣/图源:百度百科
滴滴创始人程维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最初的程维,特别喜欢看战争类书籍。他用看待战争的方式来看待商业竞争,面对竞争对手,他凌厉地进攻,拼得你死我活。
在早期程维的理解中,战争就是你死我活,一定会有一个明确的结局。
后来才慢慢发现不对劲。滴滴与快的和优步的两场惨烈大战,虽然都取得了胜利,但是也让程维焦头烂额,筋疲力尽。
在经历过痛苦的争斗之后,滴滴合并了快的和优步。现在,滴滴的董事会是中国公司里面,阵容最豪华,利益格局最复杂的。尤其是阿里和腾讯都在其中占有重要席位。在这两大巨头之间斡旋,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所以程维也认识到了,以前那种一切战斗都会有一个确定结果的想法,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在《财经》记者小晚的采访中,程维说:
“老实说,过去我看了很多战争的书,研究战争的方法论,一切都是为了赢,为了生存。但慢慢我意识到较高明的策略不是在一个黑暗的森林里和所有人博弈,敌人是打不完的。”
他甚至不再看战争史的书,改看物理和生物书。对此,他解释道:
“军队和战争教你最奢贵的输赢的手段。但生物系统、物理系统,它们的复杂性人类无法定义。今天你能够理解它较低层的规律,你就能够轻松,如果你不理解,它就会崩溃,各种崩溃就会让你很痛苦。”
在一次公开演讲中,程维感叹:
“创业者是最不容易的一群人,他就像推开一扇门,外面是漆黑一片,那条路是不清晰的,要时时刻刻一边摸索,一边认知,一边修正。不确定性是应该的,所以你必须是一个乐观主义的人,你必须是一个有一点无畏的人,因为在做没有人走过的事情。”
作为行政管理专业出身的阿里销售员,程维对不确定性的接受,一开始就比张一鸣要高,但是也要经历过惨烈的厮杀,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个问题。
程维/图源:百度百科
美团创始人王兴,则更早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他对不确定性的容忍,似乎与生俱来。从一开始创业,他就无所畏惧,不断尝试新的东西,毫不害怕失败。
他常常引用的一句话是“Only the dead have seen the end of war”,意为,只有死者才知道战争的结局。
他极力推崇的一本书,是《有限和无限游戏》。有限游戏有一个明确的结局,而无限游戏,则没有谁输谁赢,可以一直玩下去——这就是他眼中的竞争。
看不到结局的游戏,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没法忍受,但是王兴却乐此不疲。
王兴对不确定性的接受度,可能和他的家庭情况有关。在一两岁的时候,王兴的父亲就成为当地有名的万元户,后来又发展为亿万富翁。王兴成长的过程中,从来都不用为钱发愁。
王兴/图源:百度百科
这种优越的家境,给了王兴底气。让他不管怎么创业失败,都毫无畏惧。因为家庭可以随时为他托底。这种条件是张一鸣和程维不具备的。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具有安全感,他未来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会比较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普通家庭的孩子在这方面就不行。
张一鸣和程维的父亲都是当地基层公务员,最多只能称得上小康家庭。他们曾经也拼命追求确定性,但是最终,他们都克服了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恐惧,学会了与不确定性共舞。
所以,接纳不确定性,克服焦虑和不安全感,是可以学会的。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任正非也是经历过痛苦的挣扎和无数次的碰壁,才明白了这个道理。
在《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篇文章中,任正非提到,他小时候最崇拜大力神和项羽,这种凭借个人力量可以掌控一切的个人英雄主义,成为他学习和效仿的对象。
直到后来碰得头破血流,他才明白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的政治内涵。他说:
“想起蹉跎了的岁月,才觉得,怎么会这么幼稚可笑,一点都不明白开放、妥协、灰度呢?”
到了四十多岁时,任正非“不是不惑,而是前程充满了不确定性。”
但他还是一头扎进了这个不确定的洪流之中。
创业三十多年来,尽管华为屡创奇迹,已经发展成为寰球首要大通信企业和第二大手机企业,但任正非从来不觉得可以高枕无忧,他内心里总是充满忧患。
在华为蒸蒸日上的时候,他专门写了《华为的冬天》,警告大家要准备过凛冬。在云淡风轻的时候,他做出极限生存的假设,从操作系统、芯片等各方面,都为最坏的情况做出准备。
任正非说:“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未来,但仍要大胆拥抱未来。面对潮起潮落,即使公司大幅度萎缩,我们不仅要淡定,也要矢志不移地继续推动组织朝向长期价值贡献的方向去改革。”
对灰度的深刻认识,让任正非在管理公司时,采用了“灰度哲学”。在一次名为“管理的灰度”的讲话中,任正非提出:
“(领导人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
“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
任正非/图源:百度百科
无独有偶,马化腾也专门做过一个《灰度法则的七个维度》的演讲。
他说:
“在腾讯内部的产品开发和运营过程中,有一个词一直被反复提及,那就是‘灰度‘。”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交融、瞬息万变的大生态,企业作为互联网生态里面的物种,需要像自然界的生物一样,各个方面都具有与生态系统汇接、和谐、共生的特性。
从生态的角度观察思考,我把14年来腾讯的内在转变和经验得失总结为创造生物型组织的“灰度法则”,这个法则具体包括7个维度,分别是:
需求度、速度、灵活度、冗余度、开放协作度、创新度、进化度。”
马化腾/图源:百度百科
实际上,腾讯的产品开发,一直都遵循着灰度原则。灰度理念贯穿了从开始设计到收关产品上线的全过程。灰度测试,也是所有互联网公司开发产品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不确定性下的灰度,既是寰球的本质,也是商业运作必须遵循的原则,同时还是企业管理和产品开发的方法。
上面讲的都是企业和企业家。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面对不确定性,都要在灰度中生存和做决定。
我们在高中要选择文科还是理科,高考结束要填报志愿,大学里碰到喜欢的女孩要决定追还是不追,大学毕业要选择什么工作,工作中要决定跟随哪个领导甚至派系,工作几年后要决定要不要跳槽,跳槽时要决定是换个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或者干脆自己创业……
在我们的每一个决定中,不确定性始终存在,因而我们会感到迷茫和焦虑。为了求得内心的安全感,我们会付出很多。
有些人因为太过追求安全感,只愿意待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永远不愿意往未知的地方迈出一步。
他们会短暂得到对自己命运的控制,看起来似乎得到了安全感。但是我们把时间拉长,会发现这种安全感脆弱得不堪一击。
不管是金钱、事业,还是感情,更大的回报,往往位于更不确定的深灰之中。
当你选择了风险很低的收入流,你就丧失了变得富裕的机会。当你选择了稳定的工作,你就丧失了事业辉煌的机会。当你为了抓住感情上的安全感而过高要求,对方反而会离你而去。
要变得更成功,我们不是什么事情都做,而是求各种可能性之下的优良解。这个优良解,是一个概率分布,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字。
普通人会去追求一个百分之百的结果,而高手则追求概率上的优势。普通人在失败时痛不欲生,高手则调整策略,继续寻求下一个概率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