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您近半个世纪的努力,谢谢您让我们更有底气!
· 华人瞰寰球精选推荐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北洋之家
ID:bypm2016 作者:北洋君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这两天,关于“稀土”的新闻
引起了寰球舆论的关注。
有外媒分析认为:
“中国对稀土市场的主导地位,
已赋予北京还击之道。”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人民日报》发文,
观点和态度都相当硬气:
1.美方不要低估中方的反制能力!
2.美方想利用中国出口的稀土所制造的产品,
反用于遏制打压中国的发展,
中国人民决不会答应!
3.勿谓言之不预!
别说我没有警告过你!
稀土到底有多厉害?
美国媒体迫不及待给出了答案:
“稀土会影响到一切
——小到手机、照相机,
大到准确制导导弹、火箭卫星,
都离不开稀土!”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稀土在美国各行各业的用处 (图via Massive Science)(2013年数据)
中国稀土出口占美国稀土进口的78%,
稀土,绝不仅仅中国手中的普通牌,
简直就是一张
“王炸”!
然而,在半个世纪之前,
稀土生产技术却掌握在外国人手里,
中国只能向国外廉价出口,
然后再高价进口深加工的稀土产品。
终于,在上个世纪70年代,
这样的格局被一位中国科学家打破了!
今天,我们能打出
稀土这张“当先”
必须要感谢这位老科学家
“中国稀土之父”
国家较高科技奖获得者、
带领中国走进稀土强国的
——徐光宪!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你可能跟北洋君一样,
以前从未听说过他的名字,
可正是因为他研究出来的
稀土串级萃取理论,
才使中国稀土产量跃居寰球首位,
实现了稀土市场的“中国冲击”!
这个“中国冲击”有多厉害?
《纽约时报》发文给出答案:
中国完全支配了稀土加工中的
一个最关键的流程,
即将稀土氧化物转化为金属。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然而,在十几年前,
中国的稀土资源因为过量开采,
一度被卖成了“猪肉价”,
面对稀土廉价出口、资源大量流失,
已经80多岁的徐光宪心急如焚,
他联合众多院士两次上书总理,
呼吁保护稀土资源,
在2007年,
中国开始限制稀土产量,
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今天,稀土这张“当先”
牢牢握在了中国的手里,
我们不能忘记呕心沥血、奉献一生的
“中国稀土之父”
徐光宪!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当先
在前途大好之时
冲破美国重重阻拦回国
1920年11月7日,
徐光宪出生在浙江绍兴,
他的父亲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律师,
他名字中的“宪”便是取自宪法一词;
他的母亲虽然目不识丁,
但对子女们管教极为严格,
常常告诫他们:
家有良田千顷,
不如一技在身!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徐光宪(右二)5岁时与父亲及两位兄长
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
徐光宪自小就勤奋好学,
更对天文和数理化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父母把他送进新式学校学习。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在他读高一时,
父亲突然病逝、
家里失去了顶梁柱,
更失去了经济来源,
家里人希望徐光宪转去读中专,
好早点毕业挣钱养家。
1936年,徐光宪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的
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然而,仅仅一年后
抗日战争爆发、杭州沦陷,
学校被迫解散。
1939年,他跟7个同学
在上海被人骗走了去昆明铁路工作的钱,
走投无路之下,
他只身留在上海当家教。
“祸兮,福之所倚”,
被骗了旅费、
丢了工作、滞留在上海的徐光宪,
一边挣钱、一边自学,
*以极为优异的成绩考上了
国立交通大学化学系
(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
在那个年代,交大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
如钱学森、吴文俊等。
徐光宪的成绩也极为突出,
整整4年,始终是班级首要名。
在交大,他更收获了一生的挚爱,
大学时期班级中惟一坚持到毕业
并获得学位的女孩——高小霞。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1944年7月,他与高小霞一起从交大毕业,
两年后,他们在上海结婚。
1946年,徐光宪和高小霞
都考上了“自费公派”留学美国的资格,
然而,两人东拼西凑
仅够支付一个人的留学费用和
一张三等舱船票。
在与妻子拥抱告别之后,
徐光宪含泪只身前往美国,
他没有辜负妻子的等待,
半年后,他考上了哥伦比亚化学系博士生,
很快就被学校聘为助教。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为1946年4月18日,徐光宪与高小霞结为伉俪。这张照片曾被网友评论:中国老一辈科学大家都有着秒杀“小鲜肉”的颜值!
分别两年后,
他们终于凑够了学费,
1948年,高小霞前往纽约大学
攻读化学博士,
夫妻俩终于在美国团聚!
1951年3月,徐光宪获得博士学位,
因为他在量子化学方面的研究,
毕业时被推荐到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
当时,摆在徐光宪面前的,
是一条通往科学高峰的大道,
他在美国的前途一片光明。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如果没有抗美援朝,
或许我还会在美国多待一段时间。
但我是中国人,
无论如何不愿意留在
一个和自己祖国敌对的国家中!”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不久后,钱学森回国受到阻挠,
美国总统提出法案,
不许中国留美学生回国,
让他们全体加入美籍。
这使徐光宪感到:
“法案一旦通过,
回国将变得更加困难,
也许就要一直住在别人的国家里了。”
1951年4月初,
心急如焚的徐光宪与妻子商量,
希望能早日回国,
可当时,高小霞还有一年
就能拿到博士学位了,
这时放弃会不会太可惜?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1948年,徐光宪与夫人高小霞在美国留影
让徐光宪感动不已的是,
高小霞丝毫没有迟疑,
而是铿锵回应:“我们留学为什么?
不就是为了学成后报效祖国吗?!”
现在是国家最困难、最需要人的时候,
现在回不何时回?”
高小霞断然决定:
放弃博士学位,
与徐光宪一同归国。
但这时归国已相当困难,
两人只好托人在国内写信到美国,
信中写道:
“徐母身体有恙,须归国探望”。
于是,两人谢绝导师的挽留,
以探亲的名义获得签证,
冲破重重阻力,
于4月15日毅然背起行囊,
乘“戈登将军号”邮轮离开美国。
在美国“禁止中国留美学生归国”
法案正式生效前,
徐光宪和高小霞
登上收关驶往中国的倒数第三艘邮轮。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曾有很多人不解:
他们这代人抛弃取得的成就、
抛弃被人艳羡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不顾一切地回国为的是什么?
答案很简单,
是他们一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科学没有国界,
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这种大无畏的使命感,
或许真的不是今天的我们
所能完全理解的。
在归国途中,
夫妻俩经历了人生中最激动的一件事:
在轮船马上抵达广州的时候,
有小船插着五星红旗来接他们。
看到五星红旗,
船上中国人都非常激动,
此刻,他们感觉到中国人确实站起来了!
他们终于回来了,
终于回家了!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NO.2
空有宝山却受制于人
他用“中国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