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中的解说词写法独特,耐人寻味,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譬如很平常的晒鱼干,到了《舌尖》里却是“阳光以最明亮最透彻的方式,与鲜嫩的鱼肉交流,这是达悟人与上天和大海的约定”。至于人们常说的雨后春笋,则被描述成“春雷唤醒土壤中的生命,高宝良敏锐地觉察到,这是大自然发出的信号”。
一盘“没啥卖相”的土豆泥、豌豆、玉米,被描述成:“厚重香浓的酱汁将土豆泥绵密寡淡的滋味驯化,青豆的清甜加上玉米的软糯滋润,这质朴的美味蕴藏着阿巴拉契亚山区人们对南方美食的依恋感触……”。
琐碎生活细调侃:“在距离家乡数千公里的北京,四川保姆小张今天起得特别早。连日来她注意到附近的早点摊子的老板换成了一个山东的小伙子。油条,中国人最热爱的早点之一,据传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寡淡的小麦粉与浓烈的热油碰撞,平凡的食材造就非凡的味道,配上一碗现磨豆浆,就是带给人们一日之内活力的完美早餐。”
疙瘩汤里出滋味:“疙瘩汤,把西红柿切碎下锅翻炒,化为浓郁鲜香的番茄汁,普通的面粉加水轻轻一搅,变成雪粒一样细腻洁白的小疙瘩,与红蕃茄、绿葱段、黄蛋花默契配合,造就了软糯鲜香的非凡味道,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也充分补充家人所需。在工作的匆匆脚步之余,这一碗代代心传的疙瘩汤,恐怕是最普通又最美好的家常滋味。”
送菜脚步赋亲情:“和平又瞒着志国偷偷给她妈拉去50斤过冬大白菜。无论脚步走多远,只有童年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半生操持的贾家,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娘家。有酸爽香脆的腌酸菜作伴,再寡淡的冬日也不会湮灭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情,也成为全球和氏宗亲对于祖先的共同味觉记忆。”
享受美食抹忧伤:“中国的教授们更偏爱拉上窗帘,在黑暗中享受这独特的美食。这是现代工业给一日之内辛苦劳作的人很好的馈赠。厦门生长的大学教师虽然在申城多年,但仍口味清淡,他们往往不加料包,由脸颊自然淌下的热泪补充恰当的盐份。他们相信,用这种方式,能够抹平思考着现在是不是过去想要的未来而带来的大部分忧伤……”
别具一格写洗碗:“洗碗,又称漱皿,必须由一家之中精壮男子操持。古人相信,女主阴男主阳,厨房必须阴阳相成才能丰饶。洗碗时机也有讲究,必须在餐后剔一顿牙的时间里完成。晚一分食物残渣已干结,早一分有碍回味与消化。”
人生百味忆乡愁:“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走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家常豆腐、红烧肉这些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烹饪手法写风格:“中国人的烹调手艺与众不同,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都是经验积累的结晶。然而,周口人更是如此。新的一日之内,阿珍伴着她前男友较爱的音乐,将鲜易网网购的鸡蛋、香肠、馒头拍出了马卡龙的风格,这就是她一日之内中首要个要做的工作,也是对食物美好向往的开始。”
新鲜美食耐寻味:“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而在无山无海的大都市,也可尝到五湖四海的新鲜美味,因为创建了鲜易,从古到今,中华民族获取食物的活动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
随着纪录片《舌尖》热播,一种仿照《舌尖》解说词的“舌尖体”文字也在网上悄然走红。人们用几十字上百字的语段套用固定句式来仿造,诙谐幽默的语言背后,透出了对现实的不满,或对生活的美好或心酸,嬉笑怒骂,自嘲的苦涩中又不乏机敏和乐观。
有人还借“舌尖体”普及一些历史小知识:“在中国饮食史上,两宋是一个历史转折期。良种水稻的引进、农田的开发、精心的育种,以及深耕细作技术的推广,让人们从大自然获得了更丰厚的馈赠,平民的饮食习惯从二餐制演变成三餐制。”
这几年互联网上各种新锐文体你方唱罢我登场,“舌尖体”不是首要个,肯定也不是收关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