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的相册里珍藏着两张非常珍贵的黑白相片,历久弥新,永不褪色。一张是湘乡一中1971届校团委成员合影,另一张是1972届校团委成员合影。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首要张照片摄于1971年10月28日。前排左起分别是:张爱萍、我、易岳清老师(书记),沈赐强老师(副书记)、王**;后排左起分别是:李小平、高湘安、陈建设和陈月吾(副书记)。
第二张照片摄于1972年12月20日。前排左起分别是:易岳清老师、张爱萍和沈赐强老师(书记);中排是陈建阳、黎海燕、和陈建设;后排是王连生和我(副书记)。
看着这两张照片,我就想起中学时代,想起团委工作,想起我的母校----湘乡一中。母校,文化底蕴深厚,创办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其前身是湘乡中学堂和驻省湘乡中学堂,这是湘乡近代中学教育的开端,是湘乡开启民智和发展新文明的重要一步。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母校经受了20世纪初叶时代嬗变的激烈碰撞,经历了新旧两次民主革命的风雨洗礼,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新生的烈火中成长。母校素以校风严、学风好、质量高而享誉省内外。1952年成为全省首批22所重点中学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改名为湘乡工农中学。
母校建校百多年来,培养了不少名人志士。伟人毛泽东和盛名国际诗人萧三,1911年就读于学校前身湘乡驻省中学堂;革命家李卓然、易礼容,大将陈赓,“双百英模”罗健夫,中科院院士陈星旦,工程院院士曾苏民,中国“地理学界三杰”之一黄国璋,“东方之子”龚再升等盛名科学家等先后就读于此;湖南省委原书记熊清泉也曾就读于母校。
1966年5月,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我从衡阳转学到湘乡城关完小读五年级,那时就很向往毕业后能进湘乡一中读书。我本来是1967年小学毕业,按理应该在当年读初中。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全国的大中学校都停课闹革命,使得67届、68届小学毕业生合为一批,都在1968年10月升入初中。而且,首批上初中的大都是工农子弟和通过政治审查没有“问题”的干部子女。我在家里呆了一年多的时间,1968年10月的一日之内,突然接到湘乡一中录取通知书,非常兴奋。
从1968年10月进入一中,到1973年1月毕业离校,我在一中度过了4年零3个月。由于家庭出身好、学习成绩优秀和表现突出,我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厚爱,到学校就担任班排和年级的学生干部。1969年15岁那一年,学校恢复共青团组织,我入了团,任团支部书记。1971年任学校团委委员,1972年任学校团委副书记(书记由老师担任)和校革委会成员(只此的学生代表)。
当时,处于文革时期,中学共青团工作处于创立、恢复阶段。湘乡一中作为湖南省的重点中学,在学校党组织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全体团委成员的努力下,共青团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多次获得县和湘潭地区的表彰,我还多次代表学校参加湘乡县和湘潭地区的共青团工作会议。
几年的中学生活和共青团工作,对我是一个很好的历练,基本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毕业之后,无论我身处何处,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我常常想起那几年的学习和工作,想起指导我们工作的老师和经常在一起共事的学友。
二
春秋更替,时如逝水,一晃40多年。2017年10月,我从国外回来,与学姐陈月吾在长沙相聚。她问我能不能把湘乡一中校团委的几届团委成员邀集到一起聚聚?我说,应该没问题,因为我们1972届的校团委成员在2015年就聚了一次,并且建有微信群,常有联系。于是,我们商定在2018年的适当时机搞一次校团委成员的聚会。后来不久,我又去了澳洲。
今年3月,我从澳洲回国不久,就与月吾联系,我们商定春季聚会。我在团委微信群里征求大家意见。当时,团委成员中有的在德国探亲,有的在深圳定居,有的在国内其他地方旅游,等到人齐的话,可能要到5月中下旬。
原本只约定1971届、72届和73届的校团委成员聚会,后来,1976届的校团委副书记胡筱林学弟知道了我们将要举行聚会的信息,他主动报名参加。由于几届团委成员有的英年早逝,有的失去联系,于是,就只有部分团委成员参加聚会了。很遗憾,不能全部到齐。
最美不过青春年华,最真不过母校情怀。5月11日,聚会的日期到了。大家从长沙、湘潭等地赶到母校----湘乡一中集合。本来阴雨绵绵的天气,看到我们来聚会也云开雾散,突然放晴了。美丽的校园,霎时春光明媚,一片灿烂。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我们原计划把当年负责团委工作的易岳清和沈赐强老师都接到学校。易老师居住在湘潭,今年84岁,身体状况不适于远行,他谢绝了我们的邀请。我们将到他家里看望他。此为后话。
沈老师,今年76岁,身体尚好,非常高兴能参加聚会。他走下汽车,红光满面,神采奕奕,与我们一一握手问好。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打量着,尽情欢呼着,感受着对方的变化,感受着岁月的沧桑,感受着师生学友之间的款款浓情。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沈赐强老师 时任1971届校团委副书记,1972届校团委书记
聚会的团委成员之间,有的是四十多年未曾相见。数十年聚散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虽然,每个人的脸上都多了一些岁月沧桑的痕迹,但是,依然没变的是那份纯真的笑容,依然没变的是师生之间与同学之间浓郁的思念之情,依然没变的是那颗质朴的诚心。
聚首,相逢,有说不完的前尘往事,有道不尽的别情离绪,有言不尽的相逢喜悦,思绪仿佛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整个身心置身于欢乐的海洋。
陈月吾 时任1971届校团委副书记
本文作者 时任1971届校团委委员,1972届校团委副书记和校革委会委员
陈建设 时任1971、72届 校团委委员
张爱萍(左) 时任1971、72届校团委委员
陈建阳 时任1972届校团委委员,1973届校团委副书记
黎海燕 时任1972、73届校团委委员
李小平 时任1971届校团委委员
王连生 时任1972、73届校团委委员
胡筱林(右),时任1976届校团委副书记
美好的中学时光,恰似流光溢彩的画卷,烙在我们记忆的深处。相聚使我们重温起那一同走过的日子,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忘不了老师们的谆谆教悔,忘不了做红砖、挖防空洞的艰苦劳动,忘不了下田插秧、几十里拉练的锻炼,忘不了入团宣誓的庄严肃穆,忘不了工作会议的激烈争论,忘不了团员活动的群情激昂!在共同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凝成了纯洁而深厚的友谊。毕业离校后,虽然我们天各一方,但大家的心是永远连结在一起的。岁月的流逝,没有冲淡我们的友情,反而让我们思念之情更重了。
无论怎样,我们都没有忘记母校,没有忘记老师的栽培和教育,没有忘记相互的帮扶,都在互相牵挂着,心中总是有种难以割舍的师生情缘和学友情谊。
我们在大成殿前回顾团委工作的峥嵘岁月;在棂星门下重温师生友情;在知识走廊重现集体学习的场景;在体育场寻觅昔日的青春风采;在就餐时回顾母校往事并举杯祝福再续青春的篇章。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