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介农妇,17岁嫁给50岁老头,23岁守寡,却养出35个博士

来自:华人瞰世界 0 0 2019-05-14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三流的父母是保姆,二流的父母是教练,当先的父母是模范。



· 华人瞰寰球精选推荐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精英说

ID:elitestalk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离我们远去的民国,是个群星璀璨的年代。


那风起云涌的岁月,涌现了一大批在为人处世、传道受业方面令人仰望的大师,随便说出几个名字——蔡元培、胡适、傅斯年、钱穆、郁达夫…… 皆觉口齿生香,心驰神往。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有意思的是,以上提到的名家巨匠,*都经历了如出一辙的过往——父亲早亡,在成长过程中,只有大字不识几个的寡母将他们带大,最终缔造“农妇养出精英”的神话。


胡适与他的母亲,亦是其中一个生动案例。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胡适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胡适,新文化运动先锋,早年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归国后,26岁受聘于北大教书,刷新了教授年龄的记录。


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他一生勤勉向学,获得博士学位(包括荣誉博士)多达35个!学问、眼界、心胸、德操,无不为人称道。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这样一位高山仰止的学术大家,却出生于一个没落的钟鸣鼎食之家,幼年丧父,在家庭教育上所能依赖的唯有一位不识字的寡母。可恰恰是这位农妇,给了胡适很好的启蒙。


17岁嫁给比自己大30岁的男人

23岁守寡


胡适的母亲,名叫冯顺弟。


这是一个典型的带有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名字。“顺弟”,即为顺应、照应弟弟,必要时,也可为家人的利益付出自己的牺牲。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这样的名字,预示了她艰辛隐忍的一生。


1873年,冯顺弟出生于安徽省绩溪县,父亲冯金灶是个典型的小农,毕生心愿,唯有“老婆孩子热坑头”,再盖一间漂亮的大屋,才算这辈子没白活一遭。


身为长女的冯顺弟,从小就看着父亲忙前忙后造房子,一边帮母亲带着弟弟,一边也努力想给父亲搭把手。她从不埋怨父亲虽然有钱却不送自己上学,而是默默接受了当时女性所能拥有的命运,一心只为家人考虑。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如今的安徽绩溪,冯顺弟的故乡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1890年,冯顺弟17岁,自幼长于乡野的她出落得能干美丽,提亲者络绎不绝,这其中最有名望的,当属人称“三先生”的胡传。


胡传是秀才出身,因几次应试未能中举,就入读上海龙门书院,成为学者刘熙载的学生。后来进入政界,曾官至江苏候补知府。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胡适之父胡传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在向冯顺弟家提亲以前,胡传有过两任妻子,生育了一大家子儿女,可这两位夫人都不幸早逝,因此胡传急需一位懂事又能持家的续弦太太,相夫教子,操持家务,不知何故,乡野姑娘冯顺弟*入了他的眼。


胡传开出的彩礼是丰厚的,而且对方是官,自己是民,结亲怎么看都稳赚不赔。


只此让冯顺弟父母犯难的是,胡传快50岁了,冯顺弟嫁过去又是填房,面对一群年龄相当的继子女,日子肯定不好过。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冯顺弟看出了父母的犹疑,便一力劝慰,也当宽慰自己:“三先生人品学问都好,开烟馆和开赌场的都怕他。况且嫁过去可以多接收彩礼,家里盖房子就不会那样辛苦。”


在冯顺弟心里,仿佛并没有“自由”与“爱情”,只要为了家庭,她什么都可以接受。


就这样,村姑冯顺弟被抬进了胡家的大门,拜了祖先,上了族谱,成为胡氏一族的主母,小心翼翼地过起了深宅大院里的生活。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胡适故居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新婚岁月一开始总是忐忑,但久而久之,胡传的谦和与学识也让冯顺弟放下了心。


后来,冯顺弟也曾在教导胡适的话中提到:“我这一生只见过一个完人,就是你的父亲,你要学他,决不能给他丢人!”


老夫少妻又是包办婚姻,未必有热烈奔放的浪漫,但相濡以沫的亲情,却会在时光的洗礼中日益浓密。胡传教她读书写字,她这辈子所知的许多做人道理,也都来自于丈夫。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胡适故居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几年后,冯顺弟为胡传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嗣穈”,就是后来的民国大家胡适。孩子的降生,无疑给这个家增添了更多温馨。


然而,好景不长。


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胡传把妻儿送回老家,自己却带病在战乱中奔走忙碌,不幸死于厦门。噩耗传来,年仅23岁的冯顺弟当即往后一倒,连椅子一起,摔在房门槛上。


她还这么年轻,就要挑起照料胡氏家族的重担,肩负抚养幼子的责任。前路茫茫,等待着这个母亲的,是几十年风雨难测的人生。


始终将读书求学

视作孩子一生的头等大事


胡适曾在自传《四十自述》中提起母亲,言辞中满是心疼与怜悯:“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


如果说冯顺弟后半辈子还有什么希望,那就是幼子的读书求学、出人头地。为了这一丝缥缈的光明,她咬牙坚持着,不愿放弃。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胡适最早的照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也正是在这样的希望中,胡适很小的时候便进入私塾,后来转去上海的学堂,又远赴美国留学。每走一步,背后都有母亲殷殷期盼的目光,那目光,写满了支持与希冀。


父亲去世之时,胡适才刚刚三岁。小小的人儿,连学堂的门槛都跨不过去。


可冯顺弟顾不得那么多,她直接把儿子送了进去,于是就出现了一幅奇景——胡适不得不站在凳子上,才能够到桌子,读书写字。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与此同时,冯顺弟还使了一股“暗劲”。


她虽然没怎么读过书,但对人情世故却洞察得清晰。她知道当时每个学生的学费只有两块银元,先生嫌低,上课便得过且过。


于是,她首要年就给先生送去了六个银元,第二年再添,随着年岁流逝而递增,收关一直送到了十二个银元。这样的“贿赂”,让先生自觉地重视起了胡适,对他格外上心。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有很长一段时间,胡适都不明白,为什么其他孩子嬉戏打闹,先生睁只眼闭只眼;自己稍有偷懒,先生却动辄打骂,还手把手地讲书习字,后来才知道,这都是母亲的心意。


就当同龄的学生连“父亲大人膝下”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时,胡适已经读完了四书五经,还能给同龄人讲解书中的奥义。


冯顺弟不懂学问,但她却懂得争取较大的契机、很好的资源,为儿子的学业铺路。望子成龙的苦心,与现代的“虎妈”并无二致。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等到胡适十几岁的时候,冯顺弟坚持要从家中日益缩水的存款中取出钱来,支持胡适到上海念书。这一要求,立马遭到了各人的反对,胡适的叔伯兄弟都认为,胡家已大不如前,没必要花大价钱再送孩子去外地。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微信 扫一扫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