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法式相亲网站大起底
在过去20年里,法国人对待性、婚姻的方式发生了不少变化。其中,线上交友网站不仅扩大了寻侣的地理范围,也对约会、私密相处的方式产生了影响。那么,在网络平台,年龄如何影响两性用户?男女性别角色有哪些转变?“种族融合”、“门当户对”择偶情况又是否有不同?
L
O
V
E
法国国家人口研究所(INED)和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INSEE)曾在2013-2014年期间对全法约7800名26-65岁之间、样本具代表性的民众进行研究,并对这一备受关注的平台发布了首份法国“官方”统计报告。欧时就这一主题专属采访了INED研究员、《恋爱新法则》作者博格斯特姆(Marie Bergström),试图透过其对大样本数据与多个实例的分析,向读者们展示法国不同年龄层的男男女女如何通过网络寻觅亲密关系。
Marie Bergström
博格斯特姆
INED研究员、《恋爱新法则》作者
潘越平 摄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令人“羞于启齿”的交友模式? |
法国公共场所不时出现的巨幅交友网站海报也许给人留下一个印象——网站交友是日常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现象。的确,据调查1985年仅有2%法国人使用这一服务,而到了2016年,19%女性和28%的25-34岁男性已至少在网上邂逅过一个性伴侣。此外,在2013年,26-65岁法国人中已有14%注册此类网站。如果计入年纪更轻的法国人,那么18-65岁法国人中的注册比例则进一步上升至16%到18%,和《巴黎人报》委托BVA机构进行的调研结果相近(近20%法国人皆在交友网站注册过)。
不过实际上,在这个以浪漫著称、且Minitel Rose(情色交友热线)曾大受欢迎的国家,交友网站并不那么“主流”,甚至还不如社会主流婚恋观更保守的美国:交友网站在美国跻身前3(位列朋友聚会、酒吧邂逅之后),在法却仅为排名第5的寻侣方式。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换言之,约会网站在法国“足够”常见,但不是主流选择。在博格斯特姆看来,原因在于该“约会文化”(dating)在法的接受度远不如美国,而交友网站正是由此类约会模式衍生而来。不仅如此,交友网站打消了人们对感情冲动与偶然邂逅的想象与社会风俗,被视为“别无他法”时的无奈之选,因此避不可免地经受着社会的偏见。这也是为何用户多保持“低调”态度:只有一半用户愿向身边人透露已注册的事实,28%声称“绝不会说”、而21%则表示“看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法国形形色色交友网站还存在“同质化严重”的现象:虽然数目繁多,但它们提供的“配对”模式并不具“法国特色”,而是往往大同小异,且多个网站(Meetic、OkCupid、Match)被同一家占垄断地位的美国集团收购,不存在真正的竞争关系。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吸引力极峰:“18岁女性、50岁男性”?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就年龄方面,网络交友对女性似乎并不比现实生活更友好。根据美国密歇根2位研究者于2018年发布的一项同类调查结果,年龄对不同性别施加了严重不对称的影响:交友网站女性使用者们往往面临着一个无情的现实,那就是她们的魅力“极峰”在稍纵即逝的18岁,相比之下男士们却在50岁“绽放”。在美国非常受欢迎的交友网站OkCupid在2010年也已呈现这一“女性贬值”趋势,例如22-30岁男性使用者几乎“只对更年轻的女性感兴趣”。那么,法国人是否也是如此(“肤浅”)呢?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博格斯特姆透露,20余岁的年轻男性往往处于“劣势”,因为同年龄段的女性更倾向于找更年长的伴侣,相反40-50岁女性却往往愿意接受年纪相仿、甚至更年轻的伴侣,这使得她们避不可免地遭遇一个尴尬的现状,那就是与她们处同一年龄层的男性更愿意将目光投向年轻女性。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不过,生活永远是美好愿景与实际情况的“无奈”结合——从配对情况来看,法国交友网站并未呈现跨幅明显的年龄差(如20岁),而是多数保持在较为克制的范围内(5岁左右)。总体而言,没有确实的年龄标准,与年龄相关的“吸引力极峰”在现实中也并不存在,因为人们都是以自身年龄、与之相伴的价值观为参照来挑选对象。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在线交友总归如何“男女有别”? |
在惯常印象中,虽然男性普遍更晚摆脱单身状态,但他们同时也是交友网站占比更高、更活跃的使用者。的确不假:例如,在26-30岁年龄组,注册交友网站的男用户数量、比例皆明显高过同年龄层女性。不过随着年龄增长,这一局势逐渐逆转:从46岁起,由于独身女性的数量开始逐渐多于男性,她们在交友网站的活跃度也相应反超。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线上线下交友,男性往往都是“掏腰包”、更主动出击的那一方:在许多网站上,用户之间联系需要使用网站的付费服务,并且这些收费服务通常仅针对男性用户。例如,在上述Ined调查中,45%男性表示他们已经订阅网站付费服务,而女性比例仅为18%。此外,“男追女”的传统局面也没有变化:主动发出首要封消息、相约线下见面往往都是男性。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换汤不换药”——“门当户对”准则仍通用? |
在博格斯特姆看来,交友网站使得挑选伴侣的行为更“私人化”:人们更方便地跳出自身阶层、家庭朋友圈,以更私密的方式寻觅钟意者。不过有些“讽刺”的是,即便在选择更丰富的网络时代,寻找同一阶层伴侣的“门当户对”准则照常通用,只不过其影响形式略有不同:比起直接面对面的真实接触,网络用户会通过自我介绍的文笔、拼写、图片等内容对自我展示者进行初步判断。虽然外形是毋庸置疑的重要因素,但如果双方分享相似的观念、幽默感、文化记忆,那么下一步的线下见面才更加有可能。
博格斯特姆认为,网上交友并没有在法国掀起所谓的“亲密关系革命”:“换汤不换药”的网络平台只不过更改了交流的媒介(人们甚至可以因此悄悄地修改自己的年龄、体重),但定义私密关系的根本标准却没有被动摇。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不为相亲,只为“邂逅”? |
法国交友网站对结婚率的贡献非常小,总体而言主要助推“非婚异性恋情”:据博格斯特姆提供的数据,全法范围内仅有2%通过交友网站找到现任配偶,相比之下7%通过这种方式探索“性/恋爱关系”。这一点也恰恰折射了法国社会“单身”状况的演变(单身时间更长、离婚率上升、亲密关系间断化)。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不过她强调,在是否通过网站修成“正果”的问题上,年龄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事实上,年轻人所具备的潜在邂逅资源较为丰富,并且使用交友平台往往也出于“探索”动机,因此交友网站不得不面临与众多不同网站“竞争”的局面(学习、娱乐、休闲等)。相反,在“青春渐逝”、机会减少、面临更高“成家”压力的用户眼中,交友网站的吸引力则强得多。因此,由“网友”转变为夫妻/伴侣的,通常是年龄较长的重组家庭:2005-2013年期间,通过交友网站找到第二任配偶的比例是首任配偶的2倍。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
亚裔女性、低教育程度女性比较受欢迎?!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在上述提到的美国密歇根学者研究中,亚裔和拉丁美洲女性在美国交友网站用户眼中较具吸引力,而白人、非裔男性则被认为较具男性魅力。此外,教育水平也是必不可少、且两极分化的评判标准:对于女性来说,本科学位比较受欢迎,而高学位反而更加不利;相反,男性教育水平越高,就越吸引人。
对此,博格斯特姆表示法国“种族融合”交友比例增长并不明显,相比之下美国的种族融合案例的确更常见。不过,她补充道其中涉及的历史文化因素较为复杂,难以一言概述。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总体而言,博格斯特姆认为虽然“网络交友”是个吸引人的话题,但法国这个浪漫国度在此方面表现“平平”:虽然离婚率没有回缩的趋势,但人们寻找伴侣的意愿没有特别的变化,只不过共同生活的模式较父母辈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法国交友网站并未重构人们获得爱侣的“寻猎地图”,也不是打造持续恋爱关系的理想选择,大多数人(特别是首要任配偶/伴侣)仍是以“离线”的传统模式交友恋爱。
法式相亲网站大起底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文:杨雨晗
视频制作:潘越平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欧时视频精选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