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科技革命与美国霸权(2)

来自:水畔网行 0 0 2019-05-03

  第二次科技革命与美国崛起

  在美国由独立走向霸权的道路上,如果将首要次工业革命比作帮助美国从新兴国土上站起的双腿,那么真正推动美国腾飞的翅膀,当属第二次工业革命。与首要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兴起并扩散到资本主义各国的模式不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而美国则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以电力应用为首要标志,包括电力、无线电、内燃技术、冶金、化工等多方面的技术革新。用电力代替蒸汽动力,标志着工业电气化的开端。这场工业革命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19世纪初科学家们在电磁学、电化学和热力学取得巨大进展,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为创造发电机和电动机提供了基本原理,不久电机在英国和德国相继问世。美国的科技人员及时引进了欧洲先进的电学理论和技术成果,并进行了独创性的研究和应用。盛名发明家爱迪生首先将自激式发电机应用于照明,1879年发明了白炽电灯泡。1882年9月4日,在纽约珍珠街建立起首要座火力发电站,用6台“巨象”发电机向85个单位、2300盏电灯供电,开辟了美国首要个电力照明系统,也拉开了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大幕。电力电器的发明和应用,直接推动了电气工业在美国的蓬勃发展。1882年爱迪生发明电车,两年后在堪萨斯架设了首要条电车线,而四年之后美国国内的电车线已增加到13条,长度达48英里。

 此后,输电、配电和变压等相关技术得到不断的发明和创新,大型电力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登上美国工业化的舞台。至1917年,全国仅公用电站就有4364座,发电量438亿度,美国电力工业跃居寰球首要位。大型火力和水力发电站的建立,不但为照明提供了光源,而且为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创造了强大的动力和能源。1888年特斯拉发明了交流电动机,它与传统的各种机械相结合,使电力广泛地应用于工业,1914—1927年在制造业中使用的电力由占动力总量的39%提高到78%,电力迅速取代蒸汽动力在美国工业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电气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不仅是动力来源的史诗般革命,同时也使美国的通讯产业迎来了新时代。仅以电话为例: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机,并于两年后成功实现长途通话,1891年斯特罗齐制成电动交换机,从此电话普及的风潮席卷美国大地,1881年全美电话数量还只有71000台左右,每千人中的电话拥有量仅为1.4台,到1920年这两项数字已分别激增至1327万台和128台,贝尔电话公司的净利润,也从1885年的488万美元上升至1921年的6700万美元,利润翻滚了十数倍之多。

 第二次工业革命另一里程碑式的技术改造是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这不仅促进了机器工业更加迅速的发展,而且为汽车、飞机的发明创造了前提条件,开拓了一系列新的生产部门和运输方式。汽车工业的脚步最初是从欧洲开始的,1886年德国人奥托研制成功内燃机,1886年本茨发明了首要台汽车,美国在19世纪90年代才引进汽车制造技术。尽管如此,由于石油资源丰富,钢铁供应充足,橡胶工业也已兴起,所以美国的汽车工业比欧洲各国都发展迅速。1893年杜里埃兄弟制造出美国的首要台汽车,而亨利·福特采用适合大规模市场需求的批量生产装配线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并降低了成本,每辆汽车的售价从1908年的850美元降到1920年的440美元,这使得汽车价格降低至中等收入人群所能购买的水平。

 1900年时美国登记注册的汽车数量还仅仅为8000台,1910年的统计数字便已达到468000台,1920年上升到九百多万台。内燃机的发明也为人们翱翔天空提供了理想的能源,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首要架飞机,到首要次寰球大战结束时,美国已有24家飞机制造厂,年生产飞机21000架。汽车和航空工业的兴起标志着交通运输业的第二次革命,它推动了钢铁、石油、橡胶和精密仪器仪表工业的发展。内燃机、电机的应用和汽车、航空工业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工业体系,对钢铁和各种原材料的质量和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推动了冶金工业的新发展和燃料化工、高分子合成等新型工业的勃兴。在冶金工业中,平炉和转炉炼钢方法的大规模推广以及电炉炼钢、吹氧炼钢两种新技术的发明,使美国的钢产量在1889年跃居寰球首位。1898和1906年泰勒同怀特又研究成功以钨和铬为主要合金成分的高速钢,使机械加工效率空前提高。这样钢铁工业不仅在产量上飞速增长,在品种和质量上也日新月异,美国进入名符其实的“钢铁时代”。

 内燃机的应用促进石油工业的发展,1859年德雷克发明了石油钻井技术,19世纪末许多炼油厂采用了分馏和裂化的提炼方法,使炼油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化学工业和高分子合成工业也蓬勃兴起,制碱、化学肥料、塑料、合成染料、人造纤维、人造石墨、炸药等新技术纷纷出现。至1880年开始,机器制造业与钢铁工业已成为美国经济的领跑者,以电力技术为主导,与内燃、冶金、化工技术相结合的技术体系,改造和装备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它由“蒸汽时代”和“纺织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尽管自然环境、社会结构、配套制度等要素在美国崛起过程中也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技术创新,仍然是美国实现历史性崛起的关键因素。据统计,1880-1920年在联邦政府登记获得专利权的技术发明达到112.64万件之多,平均每年批准28160.8件,几乎是此前20年每年平均批准量的2.7倍。自十九世纪初开始,美国的发明、发现与创新在全寰球所占比重不断提升,至20世纪20年代,美国在寰球技术创新领域所占份额已达50%以上,遥遥领先于英、法、德等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与美国科技水平飞速发展相伴随的,是其综合国力的极大跃迁:1929年时,美国工业产值占全寰球工业总产值的48.5%,超过了英、法、德三国的总和。

 在这一阶段,美国的快速崛起并不仅仅局限于货币财富的提高和累积,而是体现在各个领域的综合发展。从政治上看,20世纪初的美国通过美西战争和吞并夏威夷等周边小国,获得了绝佳的地缘政治优势和显著的国际影响力。从军事上看,美国军事力量建设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迅速前进。以海军为例,钢铁、船舶等产业的发展为美国海军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自1882年美国国会批准建造新型战舰起,到1907年美国已拥有寰球当先的战列舰20艘,而在首要次寰球大战前夕,美国海军已是身居寰球二、三位的强大海上力量。总而言之,第二次工业革命点燃了美国腾飞的火焰,使美国具备了冲击全球霸主地位的物质条件。相关研究表明,在1929-1941年间,科技进步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8%,这充分显示出技术对于美国从一个落后的新生独立国家一跃成为资本主义头号经济强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次科技革命与美国霸权

  在很大程度上,前两次工业革命给予美国的更多是在寰球经济中的领先地位。然而,富有并不能成为美国攫取寰球霸权的充分保障。如前所述,霸权是多种要素的共同产物,需要金元也需要大棒,需要雄心也需要认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适时出现,正如一针催化剂,使美国从寰球强权的历史高度再次实现质的飞跃。

 三次科技革命就像美国参与演出的三部戏剧:在首要次工业革命中,美国饰演学习和效仿英国的模仿者;第二次美国则扮演与德国并驾齐驱的竞争者;而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国则完完全全成为主导者。在二战后实现的110项重大创新成果中,美国完成74项,英国18项,西德14项,法国仅有2项,日本也仅为4项。另一方面,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闪耀标志,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也从不同角度对美国全球霸权的确立产生了巨大贡献。

 

 原子能技术

 翻开20世纪科学技术的厚重历史,最辉煌的一页无疑是由物理学的进步与变革所撰写的:在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钚和镭,以及爱因斯坦提出盛名的质能关系式E=mc2这两大物理学界震撼性的成就推动下,人们打破了旧有的认为原子不可再分的错误观念,开始憧憬和探寻如何打开原子核内蕴藏的巨大能量。尽管在原子能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美国的起跑显得迟钝,中子的发现(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维克)和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发现(1938年德国化学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都与美国人无关,但在将原子能科学转化为技术并付诸实用的过程中,美国抢得了先机,并使其成为“支撑美国霸权的权杖”。

 在原子能军用领域,美国在三年内便奇迹般实现人类利用物理能量的极限,1945年原子弹的成功爆炸使美国拥有了令全寰球都为之恐惧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尽管1949年苏联也试爆原子弹成功,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但核威慑的巨大能力,已足以让美国稳居寰球霸主的宝座(虽然在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宝座是由美国和前苏联共同把持)。时任美国陆军参谋长的马克斯韦尔·泰勒自豪地说:“原子弹的惊人的破坏力产生了这样的看法,即我们的空军现在拥有决定性的武器,这种武器可以使美国从此以后可以建立对寰球的警察统治”。正如其所说,在不断更新但始终领先的核技术支持下,美国的核威慑能力无疑是确立美国霸权的关键基石。

 在原子能民用领域,核能的利用则为美国的能源安全和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美国于1942年便建成寰球首座核反应堆,在研制原子弹的同时,也开始探索如何有效控制和获取稳定的核能。据统计,到1990年寰球上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419台,其中美国便有112台,发电量10136万千瓦,法国56台,5684万千瓦,苏联45台,3656万千瓦,日本41台,3324万千瓦。自90年代开始,美国核能发电量一直占国家总发电量的20%左右,尽管这一比例相对法国(72.8%,1991年)、比利时(59.1%,1991年)等能源匮乏的欧洲国家来说处于较低水平,但考虑到美国位居寰球首要的能源消耗量,核能发电显然在美国减少能源进口、支持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航天技术

 美国航天技术从发展到领先寰球,与前苏联的竞争刺激密不可分。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首要颗人造地球卫星和洲际弹道式火箭,这个成就似乎一下子让苏联变成了寰球头号强国,让美国人大跌眼镜并深感震惊。对技术优势的笃信促使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于1958年签署国家航空及太空法案,确定成立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并着手实施超越苏联的航天科技规划,从“水星计划”到“阿波罗计划”完成了一系列宏大的太空探索工程。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飞船将两名宇航员顺利送上月球,从而确立了美国航天技术在寰球上的领先地位。

 航天技术对美国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实现人类走向太空的梦想这样简单,其最关键的影响在于极大提升了美国的军事实力。航天技术是确保美国有效进行全球规模军事行动的一种保障能力,因此它的地位至关重要。六十年代后期,美国出于自身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的考虑,开始研制卫星导航系统,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航天史上最成功、最有意义的工程之一: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它与阿波罗登月计划和航天飞机计划并称为美国航天三大工程。GPS大量用于巡航导弹的制导,打击目标的选择,甚至地面士兵都随身携带便携式定位装置,可以说,GPS是现代高技术武器的核心之一。在2003年开始的伊拉克战争中,除了GPS,美国军方还利用了气象、通信、导弹预警和多种侦察卫星。

 这些来自太空的装置为美军获取和分析情报、掌握军事信息立下汗马功劳,卫星就如同美军俯视全球的眼睛,使其军事实力更加准确化、有效化。除此之外,航天技术对美国还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例如,早在2004年美国总统布什在美国航空航天局总部宣布了美国政府新的航天政策。其中一条政策是:早在从2008年开始,美国将进行一系列月球无人探测,最晚于2020年将宇航员重新送上月球,建立月球基地,开展相关的科学探测和研究。月球上除了存在大量的钛等地球上稀有的矿藏之外,还有大量的氦—3存在。这种物质在地球上极其稀少,几乎无法获得,但是它却是一种进行核能发电的高效燃料。从这个意义上看,美国在航天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也是美国未来提升资源实力的重要内容。

 

 计算机技术

 现代计算机技术是20世纪,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1951年6月,由美国科学家莫希利和埃克特设计的寰球上首要台通用自动计算机UNIVACⅠ交付使用。此后,随着半导体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美国的电子计算机不断升级换代。从50年代至60年代,美国成功研制出第二代(1959年菲尔克公司的晶体管计算机)和第三代(以1964年IBM公司的360系列计算机为标志)电子计算机。1970年,美国英特尔公司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基础上,发明了微处理机,即第四代电子计算机,从而使计算机走出科研机构的象牙塔,广泛应用于国防、企业和家庭,甚至引发了一场信息技术革命。

 美国在计算机技术及其引发的信息技术革命中始终处于支配地位,而信息技术本身也已成为美国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美国兰德公司2003年推出的《国家实力评估:资源、绩效、军事竞争力研究报告》把信息力作为主要的实力因素。根据有关专家对寰球26个主要国家信息力指标的有关数据作出的分析,美国的信息力综合水平高居寰球榜首。作为美国国力的组成部分,超强的信息力为美国霸权提供了新的支点。

 在提升美国信息力水平的同时,计算机产业成为美国经济实力增长的重要源泉。1971年底美国共有电子计算机8.46万台,占寰球总量的64.4%,1979年美国销售了25万台电脑,1983年则达到200万台。据美国商业部统计,1992年时美国计算机和电子工业合计营业额为2870亿美元,比汽车工业的营业额2050亿美元高出40%,成为美国的首要大工业部门。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了美国军事力量的面貌。早在1988-1999年美国国防部投资于军事电子的费用约为5000亿美元,军用计算机占军事电子预算的60%。正是由于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美军武器装备由机械化、半机械化装备转为信息化装备。由信息制导炸弹、信息化作战平台、单兵数字化装备、C4I系统(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和情报系统的简称)等组成的新型武器装备系统,极大提高了美军武器的准确杀伤力和威慑力,使其军事实力无可匹敌。

 总而言之,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在美国的兴起正式宣告了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尽管有学者认为应当将1991年苏联解体视为美国霸权真正实现的标志,但显而易见的是,自二战结束开始,美国就已经雄踞国际政治金字塔的顶端,只不过,曾与其并肩而立的苏联的轰然倒地,使美国力量的少有更加醒目而已——这并不能否定此前几十年里美国霸权的统治地位。以1964年的美元价格计算,美国在1950年时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3810亿美元,人均2536美元,而位居第二的苏联国民生产总值仅为1260亿,人均699美元,第三的英国为710亿,人均1393美元。1960-1980年间,美国经济占寰球生产总值(GWP)的比例始终在20%以上(1960年25.9%,1970年23.0%,1980年21.5%),几乎与欧共体所有国家的总和相当(1960年26.0%,1970年24.7%,1980年22.5%)。

 在经济实力上,美国已将其他大国远远甩在身后。同样的情况也在军事领域中上演:冷战期间,美国的国防开支从1948年的109亿美元,飙升至1970年的778亿美元,只有前苏联一国能与之抗衡;冷战结束后,美国更是失去了军事上的强劲对手和有力竞争者。2000财年,美军在欧洲驻扎约11.8万人;太平洋总部约26.5万人,其中驻阿拉斯加1.61万人、夏威夷3.45万人、日本3.98万人、韩国3.66万人;中央总部驻中东地区约1.5万人。截至1998年2月,美国在海外设立军事基地和设施203个,遍布寰球32个国家或地区,其中陆军102个,海军32个,海军陆战队9个,空军50个,遍布全球的军事部署成为其称霸寰球的真实写照。不仅拥有大棒和金元,美国甚至一度在联合国取得“一言堂”的地位,1946-1970年,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没有行使过一次否决权,这充分说明美国有足够实力操纵联合国投票,使表决结果在自己的意愿下顺利进行。美国实力的飞速增长与霸权确立,与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及技术创新中的领先地位密不可分。20世纪50年代美国重大技术革新占寰球总数的82%,尽管60年代出现下降的趋势,但仍占寰球总数的55%;1953-1973年,在国际上492项重大技术革新中,美国有319项,占64.8%。那么,何以体现技术优势的关键地位呢,以下数据或许提供了一些答案:相关研究表明,从1929年至1969年,科技进步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33.8%上涨到71.9%,可以说,在美国综合国力的命脉里,到处流动着一项项领先的技术、发明和创新,失去了技术这个原动力,美国的霸权机器便会停止运行甚至彻底毁灭。

  ( 信息来源:战略前沿技术  )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微信 扫一扫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