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遮蔽的海外教育真相:为了读名校,外国家长比中国人更拼?

来自:新西兰天维 0 0 2019-04-29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来源:《精英说》(ID:elitestalk),

转载已获得授权。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里,“严父慈母”通常被视作是非常适合儒学传统的家庭模式,但不知从何时起,“慈母”的形象俨然已被“虎妈”代替。


在这个现象背后,一本红透全球的畅销书《虎妈战歌》不得不提。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耶鲁大学法学系教授蔡美儿和她的两个女儿

图片来源:The Telegraph


自2011年起,这本被《洛杉矶时报》描绘为“像病毒一样蔓延”的著作,不仅讲述了一个母亲如何严苛地教育两个女儿,更是将战火引向了中美两国教育观和文化传统的差异。


彼时,大多数美国人并不认同蔡美儿的教育方式,更有甚者将对这种教育模式的批评,扩散到整个亚裔群体:亚裔学生被打上“死读书的书呆子”烙印;亚裔家长更成为很多人眼中罔顾孩子心理和尊严的恶魔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杂志封面上的亚裔学生形象

图片来源:TIME


在此起彼伏的嘲讽声中,人们仿佛忽视了,在一个社会经济日益不平等的当下,家庭教育的“散养时代”早已过去,全寰球中产阶级的家长们,或许都在“鸡血育儿”的大道上一路狂奔。


告别“散养时代”的一代父母



美国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鲁(Annette Lareau)曾用10年时间采访美国88户家庭,并着重跟踪其中12户来自贫困、工人阶级、中产阶级及富有家庭的孩子,观察他们在学校和在家里的生活。


彼时,她已经发现:美国不同社会经济阶层的父母,在育儿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


举个例子,工人家庭通常奉行“放养”的育儿理念,拉鲁将其称为“自然成长”,中产家庭则会有组织地去培养孩子的认知、天赋、能力,这种教育方式被称为“协作培养”。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片来源:豆瓣截图


安妮特·拉鲁这样描述她所看到的贫困和工薪阶层家庭:“父母认为儿童的发展是自发展开的,只要他们有吃的、有住所、有其他基本支持就可以”,他们认为子女可以自然而然地成长,给他们更多自主权和自由玩耍的时间。孩子们被教导要顺从成年人,对成年人要尊敬。


但与此同时,那些受过大学教育的父母则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更加雄心勃勃的角色。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片来源:Google



在这些家庭,父母积极培养和评估孩子的才能、观点和技能”,拉鲁在其论文《时间、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写道,“他们进行了刻意和持续的努力,以刺激儿童发展,并培养他们的认知和社交技能。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项调查也发现,富裕家庭的父母会花大量时间陪子女读书,并完全按照日程安排子女跳芭蕾、踢足球、学编程、参加课外项目等等活动。要是遇上多子女的富裕家庭,光是处理孩子们上下学的接送,就是一项需要精细化管理的作业。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书中展示了一名中产阶级家庭男孩的活动日程

足以展现他日常的繁忙程度


两者在育儿方式上的差异,既跟育儿理念、成长环境有关,当然也跟经济能力有关,到底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钱有闲,能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到子女的成长中去。


就这样,不同社会层级的群体占有资源的不同,不仅表现在了养育子女的点滴日常上,并逐渐对孩子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实现美国梦的机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片来源:Google



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可以说是历史上“宽容养育”的黄金时代。


当时,一张大学文凭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收入差距,也很少会有家长花18年时间,絮絮叨叨地插手子女的学习,从而也让孩子得到了很大的自由。


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日益专业,大学生与高中生的收入差距急剧扩大到70%,教育回报率比1950年高出50%。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美国、英国等国高等教育溢价


与此同时,获得大学文凭的难度并没有降低,这也就意味着把孩子送进大学,是一件虽然艰难但值得的投资。


自此调查人员发现,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美国父母每周陪伴孩子的时间增加了约12小时,并且荷兰、西班牙、加拿大和英国的家长也出现了类似趋势。


尽管美国的中产父母们工作很忙,但他们对子女们参与各类活动的投入程度依旧很高,而其中一个诀窍就是,评估这些活动是否对孩子未来工作与生活有帮助。比如,音乐可以帮助建立“自信心”和“镇定自若”的能力,而体育活动则可以培养团队协作与领导能力。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片来源:Google


当研究人员在多年后对这些孩子进行回访后发现,受过良好教育、对子女教育极为重视的中产家长似乎确实看到了成果:


美国一项对数千名青少年进行随访的国家研究数据发现,“协作培养“下成长的后代更有可能从大学和研究生院毕业。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片来源:harvard university


这个结果甚至在全球也适用。2012年,全球各地针对15岁国际学生进行的评估计划测试(PISA)显示,这些孩子获得的分数更高。


强者利用教育的力量,令子女(至少在学业上)更强,这是当下不平等的时代的冷酷现实,这在任何国家都很常见。


确保后代阶层跃升的最可靠途径


同样的状况也在中国发生。


安妮特·拉鲁的调研,集中在1995年左右进行,调研中孩子的父母多是50、60后,这一代美国人的成长过程中,几乎都是以自然成长模式为主。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促使“协作培养”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时隔20多年,当人们再来看书中的案例,正惊奇地发现这一切正在中国大规模重演。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片来源:Google


和美国50、60后父母一样,中国大多数70、80后父母在“放养”式的童年下成长起来,但随着中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新一代的父母教育理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这些受益于教育的家长对于子女教育的投入,早已不局限于时间、金钱、精力和高质量的陪伴,养育方式也同样在不断进阶。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图片来源:Google


现如今,中产阶级的教育焦虑在媒体笔下被渲染得愈演愈烈,但这些压力并非今天的中国社会独有。


在北京海淀黄庄的一栋写字楼,这里聚集着各类辅助孩子完成K-12阶段全部课程的培训机构,鲜红的优惠促销条幅印衬着焦虑的家长和疲惫的娃,组成一幅奇异的场景。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北京海淀黄庄的某教育机构

图片来源于虎嗅APP,版权归作者所有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微信 扫一扫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