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黄衫暴力”不断外延,法国如何缩小贫富差距?

来自:欧时大参 0 0 2018-12-22
法国向何处去?谁也不知道市场对法国的信心能维持多久、法国还能低息借债到几时;而民粹主义党派上台执政,只会加剧这一危机。


临近圣诞,黄衫式微。但一个月的动荡所留下的物质与精神负资产,却是异常沉重的:由于其事关法国制度的根基,恐怕不是马克龙忙于展开“社会协商”所能“消化”的;而其外溢效应,却立竿见影:学生堵校闹事、农民诉苦上街、警察示威罢工、法官律师不满……不一而足。与此同时,环顾四周乃至大西洋彼岸,情况也不容乐观:德、比、荷、西、葡被迅速传染,甚至加、美民众也“效黄”脚步声声,黄衫全球脱销……革命前夜的迹象明显。法兰西向何处去?欧洲向何处去?全球化向何处去?成为“黄衫”反射出的无数个挥之不去的巨大问号,高悬在2019年“年关”天幕之上。


法国黄衫退去,满目疮痍:马克龙改革被迫搁浅,忙于“派糖”式的“社会协商”。以捉襟见肘的财政、债台高筑之高压、在“墙倒众人推”的政治险境中,能靠含糊其辞的“拆东墙补西墙”平息各方不满,绝无可能。社会不满的普遍化空前高涨:从穷人到中产到富人,工农商学兵......没有人满意现状。2019年经济预期从2.7%下调至1.4%;财政赤字从符合欧盟稳定公约的2.7%调高至3.2%。法国又回到了“借债-改革-抗议-再借债”的魔咒之上。


黄衫运动从抗议“苛捐杂税”到要求总统辞职、议会解散、“均贫富”、举行公投,剑指现行民主制度根基。法国的“制度焦虑”从未如今天这般强烈。法国向何处去?是一个谁都没法回答的问题。原因实在简单,谁也不知道市场对法国的信心能维持多久、法国还能低息借债到几时;而民粹主义党派上台执政,只会加剧这一危机。


法国本届总统任期最乐观的估计也许是,马克龙通过“协商”暂时达成社会各界的妥协,“抓革命”之后,有一段“促生产”的时机,使经济增长能进一步平衡社会不满,从而缓慢实行“必须之改革”。


黄衫运动的外溢效应,已经在全球显现。原因也极为简单,全球化确实导致了财富增长,但在缩小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差异的同时,并没有解决大部分国家内部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问题。美国主流媒体最近警告美国也可能出现相同运动,因为不满的人群也在扩大。美国专家已经断言,美国与中国打贸易战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将陆续显现。当美国底层民众不再相信特朗普时,情况会如何,还真无法逆料。


黄衫的外溢效应,也不仅仅反应在民众对改善“待遇”的短期需求上,而是涉及对西方现行资本主义制度的整体质疑。这种质疑,2008年危机之际就曾有过,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就是美国的黄衫运动。但现在看来,问题似乎更严重了,民众运动以“黄衫”暴力形式爆发,似乎找到了“泉眼”。这恐怕是“黄衫”可怕的社会遗产:一场运动的诉求,只有暴力、破坏、瘫痪经济才能得到执政者的重视,才能得到利益,这个被视为“法国特色”的怪圈,似有蔓延之势,令人不安。


不过,黄衫运动出现在法国,不能简单归结为马克龙施政失当。除了法国文化的特性之外,这一运动实际上是多年累积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总爆发,马克龙不过是从维护市场经济的既定逻辑出发,想针对积重难返的诸多问题采取与时俱进、大刀阔斧的改革、重振法国的经济,没想到*成为引爆大规模风潮的导火线。


从国内政治的角度来看,马克龙的失误,主要在于对法国民众接受改革的承受力有一定的误判,被指不识民间疾苦,而这种误判的深层原因,则非马克龙独有:面对全球化加剧各国社会内部贫富差异现象,绝大多数领导人都采取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改革,而回避所谓的经济规律正在摧毁原有的社会正义和社会凝聚力这一趋势。黄衫运动的外溢效应无疑是很好的证明。


法国的黄衫运动确实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但它同时也向包括政治、经济精英在内的全社会提出了难以回避的问题:总归什么样的改革才更符合绝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在黄衫现象迅速呈现“全球化”之势的今天,法国的困局如能引发全球性的反思,我们不妨视它为难得的契机。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微信 扫一扫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微信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