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小说《Fangfang》封面。(图片来源:欧洲时报记者异人 摄)
“黑”中国移民?作者道破迷津
近日,西班牙文学界诞生了一部以华人家庭为主角的小说《Fangfang》,据西媒介绍,这是一部反映“中国人生活不为人知的阴暗角落的小说”。经过部分华文媒体报道后,引发侨社热议。有侨胞认为,这是一部“抹黑”中国移民群体形象的作品,并提出疑问:“为何作者会写出‘……和孙子们住在一个充满蟑螂、潮湿幽暗的地下室’这样的话?为何不去关注中国移民群体那些积极正面的事物呢?”
面对这样的疑问,罗布莱斯在接受《欧洲时报》专访时表示:“‘灰色调’的细节,主要为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因为一场悲剧而导致这个家庭生活上的失败’,书中收关描述了主人公Nana精神上得到了升华,她对自己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部分读者误解Nana的家庭悲剧令我很无奈。我猜测,他们可能看了某些中文报道,而没有读过这本书,凭思维上的‘路径依赖’就想当然的认为又是在‘黑’中国移民。事实上,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中国移民家庭遇到了种种生活困难,一次悲剧导致家庭崩溃后,主人公振作起来反思自己人生的故事。”罗布莱斯解释。
她指出,西班牙部分媒体以所谓的“黑色文学”为卖点推广这部小说,多少是为了吸引眼球。“媒体的宣传集中在了‘中国移民’、‘开店’、‘蟑螂’、‘地下室’这几个词汇上,会让读者联想到移民群体的阴暗面。但如果真的读过这部小说,人们会发现 Nana虽然经历了家庭失败,但收关她反思了自己的一生。这就是为了通过悲剧故事衬托人物的正面形象。我不满意媒体这种‘非黑即白’式的报道,这会让他们的脑海中自然形成对中国的一种刻板印象。”
罗布莱斯表示,书中的华人家庭故事,其原因、过程及结果有着紧密的逻辑关联,不少西班牙读者读完这部小说后表示,首要次通过一部虚构但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学作品,了解到中国移民群体所面临的生活困难。
有西班牙读者这样评论:这部共280页、8万个单词的小说,帮助西班牙读者打开了近距离观察中国移民群体的一扇窗。中国人移居到西班牙,面临诸多困难,得到的帮助却少之又少。小说中大量细节展示了司空见惯的一个场景,即中国人因为西班牙语能力薄弱而导致在工作、学习中遭遇障碍。面对现实的窘境,中国人必须努力承担生活及养育子女的责任,在保有自身文化背景的同时,尽较大努力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甚至有西班牙网友称,人们将发现这部小说从头到尾展示的都是严酷的现实,令人不安和伤感,《Fangfang》的诞生会让西班牙人对中国移民群体释放出更多的理解与善意,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了解的真相。
同为中国移民群体服务的文化调解员傅悦写道:“这本书当然不是为‘黑’中国移民群体而创作的,我认为它的立意是向社会展示一个移民家庭的故事,一个‘失败移民家庭’的故事,包含了挣扎、苦难、周折...... 可以说,在西班牙生活的多数中国移民家庭都可以从书中找到带入感。Fangfang的母亲Nana是一名食品店主,前期是一个强势、缺乏情感表达,只关注外部寰球的女性。当悲剧发生后,Nana丈夫的精神崩溃,她因而成为一名独立承担生活苦难的母亲和奶奶的角色。而后期的Nana展现出一副极为坚韧的中国女性形象。与其说这部小说通过虚构的故事描画了一个中国移民家庭的‘失败’,倒不如说作者以跨时空的行文方式展现了中国移民家庭在西班牙经商、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青春期孩子的无所适从、家庭矛盾、文化身份认同等现象。”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罗布莱斯接受西班牙国家广播电台的专访。(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近日,罗布莱斯接受了西班牙国家广播电台、马德里电台等多家媒体采访,让更多西班牙读者对中国移民群体有了进一步了解。
罗布莱斯透露,她的经纪人与出版社商定,小说《Fangfang》目前主要在西班牙图书市场做推广,希望能够扩大该书影响力,不排除今后出版中文译本的可能性。“12日,我受邀到巴塞罗那孔子学院做学术讲座,主题就是西班牙华二代的融入问题,这也和我本人的学术方向相吻合。”
“针对华人青少年的种族歧视令我悲痛”
罗布莱斯认为,中西建交之后,来到西班牙的中国人多了起来。刚开始,大多数西班牙人对中国人的文化习俗与认知几乎空白,当时来西班牙的中国人对当地的人文环境也不熟悉。中国移民群体有规模的形成是从上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的。早期抵达西班牙定居下来的中国人中不少来自经济条件落后的农村,因为各种客观原因,这些人中的多数从幼年时就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迫于生计,只能从事很基层、很辛苦的工作。他们在辛苦工作、勤俭持家数年之后,才慢慢有了一些积累。
当谈到这些年西班牙人在接受外国移民这个话题时,她觉得西班牙是比较包容的国家,移民享有和本国公民同等的社会福利。罗布莱斯认为,歧视现象或许存在,这其中大部分原因是当地人对外来移民文化及习俗的不了解。
西班牙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西班牙全国范围内约有466.59万外国人,2017年新增外国人约53.2万人,同比2016年的约41.4万,增长率高达约28%。
罗布莱斯说,“说到移民,我当然最关心中国人,在中国留学工作多年后,我回到西班牙的首要份工作就是在马德里自治区任职中国移民社区文化调解员及翻译。这是一份相当辛苦但充满挑战性的工作,主要负责帮助中国移民家庭在孩子求学、家人求医遇到语言沟通及习俗障碍时进行调解。”
西媒报道,文化调解员不仅需要出色的外语能力,也必须了解西班牙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有义务向遇到生活困难的外国人家庭解释西班牙的移民政策以及他们可以享有的社会福利。
尽管在工作中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但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中国移民群体的关心,罗布莱斯将这份工作形容为“我的较爱”。因为她的中文普通话发音标准、流利,在工作的几年中结识了不少中国朋友,从这些侨胞的故事中对中国移民群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据介绍,她所接触的中国移民群体中存在极个别家暴现象,都是华人男性针对配偶动粗,但她从未遇到过父母对子女施暴的事件。
罗布莱斯说,“比家暴更令我悲痛的是两名华二代青少年的事,一个自杀未遂、一个遭受校园霸凌和种族歧视。”
据她描述,自杀未遂的华二代青少年事件发生在2012年。当时,该青少年仅15岁,在几年前和母亲从中国青田老家移民到西班牙,不知因何原因,在生活了几个月之后,该青少年便不再开口说话,无论面对陌生人甚至是家人。
西媒分析,部分移民子女可能是因为语言文化障碍以及不适应西班牙的生活环境导致精神压力过大,甚至罹患精神疾病。
也许是这个原因,有一日,这名华二代青少年突然跳楼自杀,幸运的是没有生命危险,经医院抢救之后慢慢恢复了身体健康。
“我陪伴这个孩子很长时间,定期带他看医生,接受心理治疗。但尴尬的是,他的西班牙语能力几乎为零,要通过我的口头翻译来与心理医生对话,这就让治疗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罗布莱斯惋惜地说。
近几年,西媒偶有爆出移民子女在学校期间遭遇霸凌及歧视事件。罗布莱斯对此表示,自己也曾遇到过一起这样的案例:另一位来自中国青田的华二代青少年从小随父母定居西班牙,小时候可能在学校受到了欺辱和歧视,导致该青少年精神异常,长期在家独自一人对着镜子大喊:“我为什么是中国人?我不要做中国人。”
罗布莱斯透露,和很多中国移民家庭一样,该青少年的父母以开店为业,西班牙语很差,无法和外界有效沟通。
记者分析,因为语言障碍会令这对父母在工作当中消耗大量精力去沟通,开店做生意也会令业余时间骤减,这两方面都可能让他们对孩子的照顾不周全。在家庭关爱稀缺、校园霸凌、种族歧视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了这个悲剧。
罗布莱斯帮助该青少年期间发现他几乎不会讲中文,西班牙语也不流利。这意味着该青少年没有自己的母语,或将使他的情感表达与沟通能力越发弱化,最终丧失对社会的认知与判断。
罗布莱斯认为,问题之所以产生,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不少中国移民无法很好的掌握西班牙语,这为他们和当地人沟通制造了障碍。部分西班牙人对中国移民群体冷漠甚至恶语相向也是这个原因,类似冲突经过某些西班牙媒体的报道,人们就会产生偏见。
记者分析,隔阂与偏见的产生可能出于所谓的“文化差异”,这多是以信仰、礼俗、语言、习惯而区分。但人类文明普适的核心价值观,如善恶、好坏、美丑等,西班牙人和中国人的区别微乎其微!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所载:性相近、习相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西班牙媒体‘非黑即白’式报道很肤浅”
在罗布莱斯眼中,中国人勤劳、踏实,但在生活中仍会遇到各种困难,甚至遭遇不幸。然而,像她这样精通中文、带有“中国情结”的西班牙人不算多。如果中国移民群体想要获得更多的帮助以及社会认可,还需更多主流媒体的正确报道。
不过,西班牙媒体普遍认为,新闻从业者受到宪法保护,在社会中要充当非官方正义角色,新闻报道要颂扬公正、披露黑暗,帮助民众了解一切有关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出现的问题。在此背景下,西班牙记者以“揭黑”为荣,揭露事件真相,不少有关中国移民的负面报道在此背景下诞生。
如很多侨胞以及西班牙人所言,“记者的‘揭黑’使命,是否真有助于社会问题的改善?中国移民群体发生的喜闻乐见之事众多,为何不见上报?对中国移民群体深刻、有洞见的全面解读为何从未见过?”
对于西班牙媒体的这类报道以及大量的质疑,罗布莱斯谈了谈她的个人看法,“作为一个人数较多的移民群体,中国人犯罪率相当低,绝大多数都是辛勤的打工者、创业者和留学生,用“老实”一词形容他们很恰当。她在做文化调解员和翻译工作的几年中,体会到了中国移民群体的艰辛,他们所遇到的困难是当地人无法想象的。”
她说:“现在较大的问题是西班牙媒体‘非黑即白’式的报道。很多西班牙记者可能确实依据事实写过有关中国移民的负面报道或评论,但他们不知道内在原因,这种报道很单薄,也不负责任,没有告诉读者之所以发生这种事,背后的现实因素是什么。有些报道称中国人不主动融入西班牙社会,但他们从未调查过真正的原因。”
罗布莱斯举例,有些中国移民为了生计,每天不得不工作10个小时以上,业余时间哪里还有兴趣和精力学习西班牙语,更谈不上融入社会了。如果把这种情况介绍给读者,相信他们会理解中国移民的难处。
“中国给了我在西方体验不到的热情”
罗布莱斯的“中国情结”贯穿了整个专访过程。相信这会让侨胞追问: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她在十几年前去中国留学和工作、在那期间她经历过什么事、遇到过什么样的中国人、她所认识与理解的中国什么样?
毕业于伦敦玛丽王后大学(Queen Mary College, Universidad de Londres),获得英美文学及语言学专业学士学位(Licenciatura en Literatura y Linguistica Inglesa y Norteamericana)的罗布莱斯,怀着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以及对学习中文的渴望,于2003年抵达了中国上海。
罗布莱斯说:“我非常热爱语言学习,希望能够学习一门与西班牙语及英语截然不同的语言,就想到了中文,在成功申请入读复旦大学后,学习动力一发不可收拾,每日5个小时的学习时间让我的中文水平突飞猛进。因为英美文学及语言学专业背景,复旦大学的老师还帮我找到一份教授英文的兼职工作,在学习之余我还有了收入。”
2005年,她结束中文学习后返回欧洲,入读荷兰莱顿大学(Universidad de Leiden),因为中文能力出色,仅用一年时间便获得中国文化及语言专业硕士学位(Master en Lenguas y Culturas de China)。
“当时我研究的课题是‘三峡移民’,在拿到学位后直接去四川做实地考察,发现西方媒体报道的很不真实、客观,没有恪守新闻中立原则。当地真实的情况是,很多移民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得到的经济援助也比他们之前收入与积蓄高很多。这方面,西方媒体没有做任何报道。”罗布莱斯说。
2006年,怀着对中国的思念,罗布莱斯回到了北京。一边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工作并兼职记者,一边继续深入接触中国社会,这一待又是4年。
多年在中国留学及生活的经历,让她总能怀念点点滴滴的往事,“有一次我去苏州旅游,遇到三位非常热情的老太太,她们主动来攀谈,还带我去佛教寺庙参观。最令人意外的是,她们不仅请我吃饭,还送了一件丝绸睡衣。这是我在西方体验不到的热情,中国人带给我的美好,至今难忘。”
2015年至2018年,她获得香港理工大学(Universidad Politécnica de Hong Kong)的应用社会科学系博士学位(Departamento de Ciencias Sociales Aplicadas, Doctora en Sociología),成为一名学者,从事中国移民群体在西班牙社会融入的学术研究。
罗布莱斯在推特的自我介绍中这样写着:作家、人类学家,中国文化热爱者及鉴赏家,小说《Fangfang》的作者。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罗布莱斯个人推特。(图片来源: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