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海外电信诈骗新套路!使领馆反复提醒,仍有华人上当

来自: 旅法华人战报 0 0 2018-11-25

冒充“中国大使馆”

“虚拟绑架”

“你有一个包裹待领取”

……


近些年,电子手段诈骗对海外华侨华人已不陌生,使领馆也多次提醒领区中国公民加强防范。可骗子手段层出不穷,又出现了新套路,华侨华人留学生防不胜防。



乱点链接,邮箱被“黑”


近日,加拿大一华裔市民用手机打开一封以其家人名义寄来的电子邮件,点开邮件中的链接后却被“黑”。黑客通过他的邮箱地址簿向联系人发送邮件,要求对方帮忙买iTunes卡,其中一人中招,两次购买iTunes卡寄往要求的地址。


小编提醒大家,千万不要打开不明链接,若接到索取财物的电子邮件,很好先致电发件人,确认后再决定。


不过,即使致电向对方核实也不一定能逃过骗子的“魔爪”。


微信语音也能被“克隆”



董女士近日收到父亲的微信留言,说“我在超市买点东西,没带钱,给我转200元。”董女士想到父亲手机没绑卡,平时消费都用现金,可能真忘带钱了。但想到网上诈骗常有,她谨慎地问了句,“爸,是你吗?”


“是我!”她一听微信语音,确实是父亲的口音,就转了200元。但董女士受骗了。这类骗局中,骗子首先利用软件植入木马盗取微信号,然后购买“克隆微信”软件,用克隆出的同样微信号诈骗,再用“一键转发语音”软件打消受骗人疑虑。


所以,提醒大家:
  1. 不要轻易向他人透露微信账号和密码;

  2. 遇到亲友借钱, 一定要通过电话或当面确认;

  3. 在微信养成设置好友备注的习惯,辨别“克隆”好友;

  4. 一旦发现微信账号被盗,应及时冻结,通知好友勿上当,并及时报警。



总结新老骗局形式,

一定要小心!


吓唬你说涉嫌犯案


本月初,美国波士顿大学一名中国留学生接到电话,语音提示交互后,电话被转接到一位“上海警察”手中。对方称该学生曾使用假信用卡交易,还讲解了目前的调查进度,并发给他调查现场照片。同学信以为真,先后多次给这名“警察”汇“罚款”,共被骗4.9万美元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伪造的国内公检法机关公文。


领取重要信件、包裹

 

今年8月,就读于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小夕接到“马德里领事馆”的电话,自助语音服务称有份中国寄来的文件需小夕去认领。小夕按提示音拨通人工服务后得知,她本人因护照信息泄露已被限制出入境,急需与中国公安机关取得联系,调查信息泄露渠道,并回传给使馆定案传真及缴纳款项来解除出入境限制。由于报案及时,经使馆积极协调,犯罪嫌疑人于11月初被抓获小夕的万元经济损失已追回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小夕与“赵警官”的聊天记录截图。


虚拟绑架和意外


这种作案手是一边威胁恐吓留学生不许和国内家人联系,一边连蒙带骗国内亲人,让他们误以为在海外的孩子被绑架了。假冒使馆工作人员的诈骗分子,会以受害人国内家人涉案为由,骗他们提供本人和国内亲属信息,并与外界断绝联系,让国内亲属短时间内无法与当事人联系核实,从而诱骗国内亲属给诈骗分子转账。


航班取消骗局


很多人出行会提前订机票,如果临走收到航班取消的信息,如何处理?厦门的李先生就收到短信称其购买的机票因台风取消,办理退改签后将获得300 元“航班延误补偿金”李先生按短信内留电话联系对方,对方称需“激活”银行账户才能退款,李先生遂按对方要求向指定账户转账2000元。后来,李先生拨打航空公司的客服电话,被告知航班正常起飞。

..

点击图片,加入移民交流群

防范电子诈骗要做好以下措施:


  1. 增强密码安全度,并定期更换:增加密码长度并加入大小写和连字符,不断进行电脑、手机、办公软件、病毒软件的升级,定期更换密码。

  2. 注意保护个人信息:遇到类似自称“中领馆”、“交通事故”、“孩子被绑架”、“涉及司法案件”的电话不要轻信,更不要透露个人信息,切切不要转账汇款。通过其他渠道核实情况后再作处理,如不慎受骗,请立即报案。

  3. 关注当地中国使领馆的公告:一般有电信诈骗案出现,当地中国大使馆都会发布警示公告。若无法辨别是否为诈骗电话,建议挂断后拨打中国驻当地使领馆领事保护值班电话,或拨打12308热线进一步核实。


喜欢 0
收藏 0
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移民工具箱

海那边公众号

新时代移民内参,为您开启 海外优质生活

微信 扫一扫

海那边移民

无需下载看项目,专家答疑

微信 扫一扫